分享

50岁以上男性中,超过一半人有这个毛病!年纪越大,患病几率越高!

 常笑健康 2022-07-28 发布于江苏

▼本文作者▼

前列腺增生症(BPH),旧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子常见疾病之一,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病变起源于后尿道黏膜下的中叶或侧叶的腺组织、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织,形成混合性圆球状结节。

以前列腺两侧叶和中叶的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为明显,突入膀胱或尿道内,压迫膀胱颈部或尿道,引起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

因梗阻引起的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长期可引起双侧肾脏积水以及肾功能损害,还可并发结石、感染、肿瘤等。


流行病学


组织学上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60岁男性人群中BPH的发生率大于50%,80岁时发生率高达83%。在1989-1992年我国专家学者通过一项95例41岁以上男性的无选择尸检研究中,发现组织学前列腺增生29例(30.5%)。

与组织学表现相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约有50%组织学诊断前列腺增生症的男性有中-重度下尿路症状。

有研究表明似乎亚洲人较美洲人更易于产生中-重度前列腺增生症相关症状。关于临床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率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可能是受到诊断标准、人群选择及调查手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50岁以上男性临床前列腺增生症患病率为50%~75%,这一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临床前列腺增生症患病率超过80%。


病因学


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生必须具备年龄的增长及有功能的睾丸两个条件。

有专家学者调查了26名清朝宦官,发现21人的前列腺已经完全不能触及或明显萎缩。但前列腺增生症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上皮和间质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性破坏引起的。

前列腺增生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有: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腺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神经递质及遗传因素等。


病理


前列腺共分为外周带、中央带、移行带和尿道周围腺体区四个部分。

前列腺增生症结节多发生于移行带和尿道周围腺体区,恶性的前列腺结节一般发生于外周带。

早期尿道周围腺体区的结节多为间质成分;而早期移行带结节则主要表现为腺体组织的增生,并有间质成分的相对减少。

间质组织中的平滑肌也是构成前列腺的重要成分,这些平滑肌以及前列腺尿道周围组织受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或其他酶类递质神经支配,其中以肾上腺素能神经起主要作用。

在前列腺和膀胱颈部有丰富的α受体,尤其是α1受体,激活这种肾上腺素能受体可以明显增加前列腺尿道阻力。

前列腺的解剖包膜和下尿路症状密切相关。由于有该包膜的存在,增生的腺体受压挤压尿道并向膀胱膨出从而加重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后,增生的结节将腺体的其余部分压迫形成“外科包膜”,两者有明显分界。增生部分经手术摘除后,遗留下受压腺体,故术后直肠指检及影像学检查仍可以探及前列腺腺体。


病理生理改变


前列腺增生症导致后尿道延长、受压变形、狭窄和尿道阻力增加,引起膀胱高压并出现相关排尿期症状。随着膀胱压力的增加,出现膀胱逼尿肌代偿性肥厚、逼尿肌不稳定并引起相关储尿期症状。

如梗阻长期未能解除,逼尿肌则失去代偿能力。继发于前列腺增生症的上尿路改变,如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其主要原因是膀胱内压力升高。

作者介绍

朱广远

徐州市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 主治医师

简介:中共党员,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擅长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2018年于重庆西南医院进修学习尿流动力学检查。近三年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年度院行风先进个人。近五年国内外相关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两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