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五课 从文子中的成语,了解文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从管子中的成语,了解管子的改革主张及以富国强兵思想

 巴蜀辞赋学院 2022-07-28 发布于四川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五课

           从文子中的成语,了解文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从管子中的成语,了解管子的改革主张及以富国强兵思想

主讲:绝谷画蝶

 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四书五经》中的成语,又学习了诸子百家中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列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中的成语,并且也知道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核心及政治主张。对诸子百家中的管子、孙子、文子、吴子 我想咱们还是要做个简单的了解,主要目的是学习成语,知道成语的出处。 下面我安排两课的时间进行学习!

一、诸子百家

(一)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解释:

1.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2.百家:各个学派。

3.诸子百家有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二)历史沿革

1. 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时期: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战国:
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扁鹊、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邓析、公孙龙子、惠子、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许行、邹衍、荀子、韩非子、吕不韦。
    汉: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从人类文明演化历史看,曾邦哲《结构论》提出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是早期的学科分类体系,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偏向政治军事与伦理领域,墨家、道家、名家、医家和农家等偏向自然工艺与逻辑等领域,还禅家、杂家、书画家等则偏向人文艺术等领域,并且,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中华文化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科学社会规范)、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道家的思想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
    2.史家论述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下面我们学习今晚的第二个内容:从文子中的成语,了解文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文子 (先秦思想家)

(一)作者简介

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孔子同时,著有《文子》一书,文子思想尚阳 。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

《汉书·艺文志》 类著录《文子》九篇,文子无所不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学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文子》成书后,在秦初即遭到禁毁。秦吞并六国,建立封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施行文化箝制政策,公元前213年,下令没收并焚毁诗、书、百家语及秦纪以外的历史书。《文子》亦在被禁毁之列。汉朝建立统治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被秦禁毁之书才又逐渐面世。《文子》也在此时又得到了流传。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并且被太宗诏改书名为《通玄真经》,可见其地位。但隋唐以后,随着道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失去优势地位,《文子》也曾渐湮没,对它的研究亦颇为冷清。

《文子·上德》篇有明显的《易传》特色。《上德》解易与《彖》、《象》为同一思想脉络的发展。

(二)文字思想

文子以为,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文子·道厚》曰:“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又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迩于心者,公吾俗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其所谓是非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殳致于千里,转于无穷之原也;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这就是要达到一种逍遥无为的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自然,从而获得至道。

“道”也是统治者必由之路,“圣人所由曰道”。“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要能很好地进行统治,就要修己体道。又曰:“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主张不用人事或贪欲等来破坏自然规律,要按道为政,不用谋略欺诈,不加重人民负担,由此争取人民的拥护,争取政治上的胜利。文子还注重“得人心”的统治方法,称:“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也,自得者,必柔弱者。”

即得道者其德柔弱,用柔弱容众,可以以柔克刚。又称:“用众人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这是论述得众人之力来统治才可以无往不胜,才可以成事,而要得众人之力,就须顺民心,即要“用众人所爱”,“举众人之所喜”。他认为:“故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上义者一国归之,上礼者一乡归之,无此四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他这种对于政治的看法,即加入了仁、义、礼的内容,与老子学说稍有不同。

此外,《文子》也肯定了矛盾的客观性,以为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的,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并肯定对立双方可以转化,指出“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其中充满辩证思想的光辉。

(三)书籍

《文子》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它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表明与老子的师承关系。明朝宋濂称:“子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都说明了《文子》的主旨内容。但也有人认为“老子曰”三字乃后人窜入的。

1.《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如唐柳宗元即认为这本书是夹杂抄袭了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故称之为“驳书”。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文子在唐代时与老子、庄子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对《文子》进行整理研究的,有《通玄真经》默希子注,十二卷;宋朱并注,七卷,(八卷以下已佚);元杜道坚《文子缵义》,十二卷;清钱熙祚《文子校勘记》,俞樾《俞楼杂纂读文子》。现今流传的版本有:《正统道藏》十二卷本;《通玄真经赞义》十二卷本;《道藏》七卷本;《道藏辑要》本;《四部丛刊》缩印《通玄真经》十二卷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本《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十二篇分别为:⑴、道原,⑵、精诚,⑶、九守,⑷、符言,⑸、道德,⑹、上德,⑺、策明,⑻、自然,⑼、下德,⑽、上仁,⑾、上义,⑿、上礼。

2. 《文子》

它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文子》的首篇《道原》即开宗明义地解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说:“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泉浡,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静,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乌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之取存,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道先天地而生,窈冥无形,浑而为一,一分为天地,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四时阴阳亦依此而生,万物乃得以生存活动。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自然万物皆循道而行。“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悖之而死,莫之能怨。”道无形无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道也是气,“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

道是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德是万物各得于道的一部分,蓄养成长为具体事物,道与德相辅相成。道是万物的主宰,以无为方式生养了万物,道使万物生长,而德使万物繁殖。道是整体,德是部分。《文子》中的《道德》、《上德》、《下德》诸篇都论述了道与德的问题。认为“天道为文,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地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亦是自然规律。“道者,物之所道也,”是阴阳陶冶而变化万物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又认为:“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因此,“万物变化,合于一道。”

《文子》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进行了发挥,认为无为并非绝对消极的不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规律办事,指出“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而成事。

确立了“道”的观念后,即发现了天地间最深微的奥妙,认为道不仅是物之所原,而且也可以引向人事,为人之所由。《九守》篇中即多处论到养生之道。他指出:“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以为极力追求物质利益,纵情于声色,则不得终其天年,只有不追求这些东西,淡泊名利者,才可长生。又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无行,其死也物化,静则与阴合德,动则与阳同波。”以为圣人,即得道之人不贪求荣华富贵,依据自己所处的时代安居乐业,没有喜怒憎恨等情绪扰乱道的修行,因此他的生死都符合自然的规律,与万物变化一样。

《文子》成书后,在秦初即遭到禁毁。秦吞并六国,建立封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施行文化箝制政策,公元前213年,下令没收并焚毁诗、书、百家语及秦纪以外的历史书。《文子》亦在被禁毁之列。汉朝建立统治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被秦禁毁之书才又逐渐面世。《文子》也在此时又得到了流传。《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并且被太宗诏改书名为《通玄真经》,可见其地位。但隋唐以后,随着道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失去优势地位,《文子》也曾渐湮没,对它的研究亦颇为冷清。

《文子》一书阐明了文子的哲学思想,它发展了道家的学说,同时又吸收了同期其它学派的某些思想,进一步完善了老子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文子缵义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杜道坚撰。道坚字南谷,当涂人。武康计筹山升元观道士也。其始末无考。是书诸家书目亦罕著於录,惟考牟巘《陵阳集》有为道坚所作序。又别有计筹?真率录序,称同微先生常主升元观席,德寿宫锡之宝翰,至今岁某甲道坚实来。上距祖君十二化,然才百年云云。案自高宗内禅居德寿宫时,下至景定壬戌,正一百年,则道坚当为理宗时人,而李道纯《久和集》序乃道坚所作,题大德丙午,则入元久矣。

《文子》一书,自北魏以来,有李暹、徐灵府、朱元三家注,惟灵府注仅存,亦大半阙佚。道坚因所居计筹山有文子故迹,因注其书。凡自为说者题曰缵义,其馀裒辑众解,但总标曰旧说,不著姓名,颇嫌掠美。然杜预《左传集解》先有此例,朱子注四书已用之,亦无责於道坚也。自元以来,传本颇稀,独《永乐大典》尚载其文。其精诚、符言、上德、下德、微明、自然、上义七篇,首尾完备,惟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原本失载。或修《永乐大典》之时已散佚不完欤?今检校原目次第,排录成帙,所阙之五篇,亦仍载其原文。厘为十有二卷,仍符隋、唐志《文子》旧数。书中字句与世传明代道潜堂刊本多所同异,其间文义两通者不可胜举。其显然讹脱者,如符言篇求为而宁,求为而治句,明刊本作无为,与上下文义全反;又知言不知上也,不知言知病也四句,明刊本无言字,於义难通;又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句,明刊本追字作足;又内在已者得句,明刊本内字作则;又夫气者可以道而制也句,明刊本夫字作二;又微明篇圣人见福於重关之内句,明刊本见字作先;又微言篇奇伎逃亡句,明刊本逃亡作天长;均讹误不可解。当以此本为正。又符言篇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惟圣者能之二句,明刊本脱下一句;又能成王者必德胜者也句,明刊本脱德字;又上义篇故天下可一也句,明刊本一字下衍人字;此类甚多,皆可以证传刻之误。盖道坚生当宋季,犹见诸家善本,故所载原文,皆可正後来讹误,不但注文明畅,足以宣通疑滞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四)文子中的名言名句

文子的主要著作《文子》(《通玄真经》)中有很多名言名句,被后世的著作所吸收承袭,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原文: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静也。

《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2.原文: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论语》:“仁者爱人。”文子是老子弟子,当与孔子同时,而《论语》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语而成,若《文子》为文子本人所著,则“仁莫大于爱人”早于《论语》“仁者爱人”。按,汉墓中与《文子》同时出土亦有《论语》残简。

3.原文:善游者溺,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淮南子·原道训》引用为:“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4.原文: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孙思邈《千金要方》转用为:“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5.原文: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6.原文: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史记》载屈原遇渔父,有歌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矢之疾,不过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块不止,丘山从成;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结网……

7.原文: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皆出其后。

8.原文: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

据出土竹简,此语出自文子本人,而世传《尸子》有“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之语。尸子为战国时人,晚于文子。则最早阐述“宇宙”者,当为文子。另外与尸子同时并且早于尸子的还有庄子,亦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齐物论》:“奚旁日月,挟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词)《淮南子·齐俗论》引用《文子》此语,而改为“往古来今谓之宙,天地上下谓之宇”。

9.原文: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淮南子·主术训》引用了《文子》,改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增加了一句“非慈厚无以怀众”。到了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再次抄用,改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原文:夫乘舆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济江海。

荀子在《劝学》篇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而文子早于荀子。

11.原文: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术训》引用此语,略有改动:“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12.原文:是以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氾论训》按原文引用。

13.原文: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论语·述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

14.原文: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氾论训》抄用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改“俗”为“旧”。

15.原文: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

此乃成语“方枘圆凿”最原始出处。而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晚于《文子》。

16.原文: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为成语“扬汤止沸”最早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原文:衰世之主……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积壤而丘处。

此即成语“竭泽而渔”最早出处。随后有《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再后来有《淮南子·本经训》,引用《文子》原文。

(五)关于文子的成语大全

1.抱表寝绳bào biǎo qǐn shéng

注释:指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

出处:《文子·下德》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2.不壹而三bù yī ér sān

注释:指再三;多次。

出处:《孔子家语·弟子行》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3.瞪目结舌dèng mù jié shé

注释: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出处: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4.高鸟尽,良弓藏gāo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

注释: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

出处:《文子·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5.歌于斯,哭于斯gē yǘ sī,kū yú sī

注释: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6.涸泽而渔hé zé ér yú

注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7.涸泽而渔,焚林而猎hé zé ér yú,fén lín ér liè

注释: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8.间不容息

注释:间中间;容容纳;息喘息。中间都不容喘一口气。形容时机紧迫,不容延误。

出处:《文子·道原》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

9.胶柱调瑟jiāo zhù tiáo sè

注释: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处:《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10.九原可作

注释: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出处:《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11.据图刎首jù tú wěn shǒu

注释:谓贪图未得的利益而断送自己的生命。

出处:《文子·上义》左手据天下之图而右手刎其喉,虽愚者不为,身贵于天下也。”

12.美轮美奂

注释: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13.求人不如求己

注释: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14.三思而后行

注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15.三思而行

注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16.上医医国

注释: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出处:《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17.桃花人面

注释: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同人面桃花”。

出处: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18.文子同升

注释: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出处: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僸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9.文子文孙

注释:指周文王的子孙◇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出处:《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乿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

20.析毫剖芒

注释: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出处:《文子·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21.燕巢卫幕

注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出处:《孔子家语·正论》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

22.一渊不两蛟

注释: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出处:《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23.异路同归

注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文子·精诚》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24.枕石寝绳zhěn shí qǐn shéng

注释:枕方石,睡绳床。同枕方寝绳”。

出处:《文子·精诚》虑牺氏之王天下也,枕石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员天。”

下面学习今晚的第三个内容管子。

     三、管子

   (一)人物生平

     管仲(管子,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字仲,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其在任内大兴改革,整顿行政、选贤任能、注重农业发展、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强国。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二)主要作品

《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黄老道家学派的文集汇编。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管仲所著《管子》85篇,班固注曰:“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6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三)主要成就

       1.政治制度

行政改革管仲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2..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3.. 政治主张

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外交主张

管仲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为了使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管仲在外交上协助齐桓公做了许多努力。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国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国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管仲让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

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献计让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前654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5.军事制度

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6.经济制度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参见词条轻重理论),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⑵“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⑶管子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马克思级差地租与之相同。

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管仲修齐太公“九府圜法”,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呻”。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名为“齐法化”或“节墨法化”,俗称“齐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四)轶事典故
    1.尊王攘rǎng夷

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齐桓公执政期间,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由管仲提出,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智过鬼泣谷
    管仲攻打山戎,一次虎儿斑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又命令王子成父、赵川二将按令牌所指行事。第二天天刚亮,齐军用木桩骑在马上假装中了埋伏。山戎中计,主将密卢中箭,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
    3.管鲍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4.楚国购鹿
    齐桓公问管仲:“楚国是一个强国,其人民精通格斗的技巧。我们要举兵讨伐楚国,恐怕力不从心。一个楚国就很麻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管仲说:“大王您出高价购买楚国特产的鹿吧。这一招准管用。”齐桓公于是在与楚国交接的边境上设立了一座小城,并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管仲让齐桓公派中大夫王邑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对其宰相说:“金钱,是人都喜欢的,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无所谓。现在齐国出那么多钱来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楚国的福气啊!老天让齐国这个傻冒来便宜我们,太好了!赶快发布命令,让老百姓赶紧捕捉活鹿,尽快把齐国手上的钱换过来!”

为这一事件,管仲还煞有介事地对来自楚国的官方采购商人说:“你能给我弄来二十头活鹿,我就赏赐你黄金百斤;弄来二百头,你就可以拿到千斤黄金了。楚国就算不向老百姓征税,财用也够了。”于是楚国上下都轰动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老百姓都放下手头的农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这个时候,管仲让大臣隰xí 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于是,管仲对齐桓公说:“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国了!”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回答:“楚国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钱,却误了农时,粮食又不可能几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割的,楚国到时候一定会去收购粮食的。到时候我们封锁边境就行了。”齐桓公恍然,于是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楚王派人四处买米,都被齐国截断,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5.临终忠告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有什么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

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

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

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那有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我听你的。”不过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没听从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这三人,最终死于这三个奸人之手。
    6.愚公之谷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您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凌,也必定不给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7.金龟换粮
    桓公一次问管仲,什么叫御神用宝?”管仲回答说:“北郭有人掘地而得龟,用这龟就可得到相当于百里土地的利益。”桓公说:“为什么得龟相当于百里之地?”管仲回答说:“让得龟者把龟放在大盘里。君上立即派出使臣,配备十乘马车,携带黄金百斤,到得龟人的家下令说:'国君赏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还说:'这是东海海神的后代,样子象龟,寄居在你的家里,赐给您中大夫的官服,终身享用,并给你百斤黄金的报酬。’

于是把这龟奉为无价的贵物而收藏在大台之上,每天要血祭四条牛,立名为无价之宝。过四年后,征孤竹国,了解富户丁家所藏的粮食,足够三军五个月吃用,便把丁家主人召来向他说:'我有一件无价之宝在这里,现在我有出征的大事,想把这个宝物抵押给你,借用你的粮食。’丁氏向北再拜领命,送到粮食,但不敢接受这个作为抵押的神宝。桓公便对丁氏说:'我老了,儿子又不了解这里的前前后后。你一定要收下这个抵押品。’丁氏回家后,便改建房屋,辅设垫席,把龟收藏起来了。过四年,在兵伐孤竹的时候,于是就可以获得丁家的粮食。
    8.衡山之谋

衡山国盛产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管仲早就在谋划征服衡山国,不过,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国,肯定要费一番功夫。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看到赚钱的情况,衡山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百姓于是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一年后,齐国派人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在夏收前,对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精光,只得举国降齐。
    9.石壁谋
    话说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举办这么大一场盛会,花了不少钱,风头也出尽了,可怎样才能把这些虚名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呢?不然的话,寡人想去朝拜天子,会感觉费用不足,仲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管仲说:“主公,某处有一片乱石岗,请下令招聘一批玉匠,把这些乱石头,按标准雕制成一块块的石壁,一尺长的定价一万钱,八寸的定价八千,七寸的定价七千,石珪定四千,石瑗定五百。”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都照他所说的做了。石壁完成之日,管仲就来到洛阳,朝见天子。天子亲切地会见了这位霸主的仲父。当时,天子的弟弟姬带还在为分家的事和天子扯皮。管仲作为大诸侯国的宰相来到朝廷,是来为天子兄弟俩说和劝架的。
    管仲说:“为了大王的尊严,我国君主打算率领诸侯们前来朝拜先王的宗庙,一者可以观摩学习周礼,二者也能为大王助威!乱臣贼子们见到这架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天子说:“好,那就叫诸侯们都来朝拜先王宗庙,这没问题。”管仲又说:“请大王发令,凡是来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都必须带上'石破天惊’壁,作为献给大王的贡礼,否则,不准入朝。”
    所谓'石破天惊’壁,就是从那一堆乱石头里凿出来的,找到一个好项目,立马就值钱了。天子说:“可以,这没问题。”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诸侯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参观朝拜天子先王的宗庙,机会难得,一票难求呀。于是,天下的诸侯们都载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纷纷赶到齐国,争着抢着来购买门票“石破天惊”壁。就这样,齐国的石壁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流归于齐国。
    10.菁茅谋
    管仲很乐意为天子出主意,他看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只有楚国进贡来的不值钱的茅草,谓之'青茅’,这是长江流域特产的一种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的茅草。先不让走漏风声。发令说,天子准备去泰山祭天,只有这一次机会特许诸侯们陪同他一起去祭天,想去的人,快来报名呀。

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祭天的,所以这次机会就格外的珍贵,大家都愿意去。然后再发令说:'凡随天子去祭天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没有菁茅的,不得入内。’
    于是,天下的诸侯们便纷纷掏出黄金来,争先恐后地抢购。能够陪同天子出席这么大的盛会,黄金算什么,再贵也值!菁茅的价格顿时出现井喷,上涨了几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所以,天下的黄金就象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天子仅仅在这三天时间卖茅草的钱,就已经相当于他七年的收入了。
    11.鲍叔出山
    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国君知道公子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公子。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公子。
    12.生报齐国
    鲁国在乾时之战大败于齐国,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召忽为了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而自杀。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13.老马识途
    齐军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14.三归之台
    管仲生活奢侈。据《战国策》记载,吕仓的说客曾引用管仲的故事,劝周文君不要罢免吕仓。其中提到:“在齐恒公的宫中,一共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台,并命名为“三归台”,目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非有意伤害民心。

(五)《管子》中的名言名句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3.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管子·重令》

4.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冶。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管子·心术下》

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管子·霸言》

6.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管子·牧民》

7.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8.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管子·形势》

9.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管子·牧民》

10.俭则伤事,侈则伤货——《管子·乘马》

11.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牧民》

12.喜无以赏,怒无以杀——《管子·版法》

13.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管子·参患》

14.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管子·权修》

15.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管子·形势》

16.今日不为,明日忘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管子·乘马》

17.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

18.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19.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管子·君臣下》

20.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管子·法法》

21.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管子·乘马》

22.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管子·禁藏》

23.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管子·治国》

24.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管子·形势》

25.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管子·侈靡》

26.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管子·霸言》

27.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管子·参患》

28.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管子·牧民》

29.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之胜也,而令乃行。——《管子·重令》

30.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管子·法法》

31.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管子·法法》

32.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管子·戒》

3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

34.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管子·九守》

35.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时。——《管子·霸言》

36.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术下》

37.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

38.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管子·禁藏》

39.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

40.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

41.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

42.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管子·侈靡》

43.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管子·九守》

44.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45.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46.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管子·白心》

47.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管子·白心》

48.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管子·形势解》

49.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管子·法法》

50.使贤者食于能,斗士食于功。——《管子·法法》

51.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52.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禁藏》

53.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管子·形势》

54.朝忘其事,夕失其功。——《管子·形势》

55.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管子·立政》

56.凡将举事,令必先出——《管子·立政》

57.骄倨傲暴之人,不可与交。——《管子·白心》

58.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管子·权修》

59.邪气入内,正色乃衰。——《管子·形势》

60.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管子·权修》

61.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管子·形势》

(六)关于管子的成语大全

1.百年树人

注释: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2.褒善贬恶

注释:褒赞扬;贬批评。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君子为小人所胜抑者,不过禄位耳。惟有三四寸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

3.变躬迁席

注释: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

出处:《管子·霸形》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曰'敢问何谓其体?’”

4.变俗易教

注释: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出处:《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5.不翼而飞

注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出处:《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6.不知所错

注释:错错开;处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处:《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

7.长目飞耳

注释: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处:《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8.称德度功

注释: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考虑到他的功劳。

出处:《管子·君臣下》称德度功,劝其所能。”

9.持禄养交

注释:持禄保持禄位;养交交结权贵。指结交权贵以保持自己的职位。

出处:《管子·明法》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

10.除害兴利

注释:根除对人民有害的事,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业。

出处:《管子·治国》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11.吊誉沽名

注释: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出处:《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12.钓名沽誉

注释: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出处:《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13.富贵荣华

注释:旧时形容有钱有势。

出处:《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请谒,取权道,行事便辟,以贵富为荣华以相稚也,谓之逆。”汉·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

14.富商蓄贾fù shāng xù jiǎ

注释:指拥有大量钱财的商人。同富商大贾”。

出处:《管子·轻重甲》故迁封食邑、富商蓄贾、积余藏羡踤蓄之家,此吾国之豪也。”

15.高山仰之

注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出处:《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16.隔墙有耳

注释: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出处:《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17.各有所长

注释: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出处:《管子·形势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

18.沽名钓誉

注释: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出处:《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19.骨肉相连

注释:象骨头和肉一样互相连接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

出处:《管子·轻重丁》故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

20.规矩钩绳

注释:规矩画圆、方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出处:《管子·形势》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

21.规矩绳墨guī jǔ shéng mò

注释:规矩画圆、方的工具;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出处:《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

22.规矩准绳

注释:规矩画圆、方的工具;准绳水准和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出处:《管子·宙合》世用器械,规矩准绳,称量数度,品有所成。”汉·王符《潜夫论·赞学》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23.寒耕暑耘

注释:冬耕地,夏锄草。泛指做各种农活。

出处:《管子·乘马数》使农夫寒耕暑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纤微,而织归于府。”

24.见异思迁

注释: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出处:《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25.蛟龙得水

注释: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出处:《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26.举措不当

注释: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出处:《管子·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27.举措失当

注释: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

出处:《管子·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28.劳而无功

注释: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出处:《管子·形势篇》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29.礼义廉耻

注释: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出处:《管子·牧民》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30.利出一孔

注释:给予利禄赏赐只有一条途径,那是从事耕战。

出处:《管子·国蓄》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商君书·弱民》利出一孔,则国多物。”

31.令不虚行

注释: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出处:《管子·重令》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32.令行禁止

注释: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出处:《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33.慢易生忧

注释: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

出处:《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

34.名满天下

注释: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管子·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35.内忧外患

注释: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出处:《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36.飘风暴雨

注释: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处:管仲《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将,飘风暴雨数臻。”

37.墙有耳

注释: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

出处:语出《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38.荣华富贵

注释:荣华草木开花,比喻兴盛或显达。形容有钱有势。

出处:《管子·重令》而群臣必通外请谒,取权道,行事便辟,以贵富为荣华以相稚也,谓之逆。”汉·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

39.融为一体

注释: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出处: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40.如影随形

注释:好象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出处:《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汉·刘向《说苑·君道》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41.善气迎人

注释:善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形容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人。

出处:《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42.上情下达

注释: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出处:《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43.生栋覆屋

注释:造房子用新伐的木头做屋梁,木头容易变形,房屋容易倒塌。比喻祸由自取。

出处:《管子·形势》生栋覆屋,怨怒不及;弱子下瓦,慈母操垂。”

4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注释: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45.十战十胜

注释:指每战必胜。

出处:《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教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46.使臂使指

注释:象使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一样。比喻指挥自如。

出处:《管子·轻重乙》若此,则如胸中使臂,臂之使指也。”《汉书·贾谊传》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47.士农工商

注释: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48.市井之臣

注释: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49.市井之徒

注释: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出处:《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50.疏不间亲

注释: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出处:《管子·五辅》夫然,则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51.束马悬车

注释: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

出处:《管子·封禅》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

52.天覆地载

注释: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出处:《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管子·心术下》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53.徒劳无功

注释: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出处:《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54.稳操胜券

注释: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出处:《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

55.稳操胜算

注释:稳有把握;操掌握;胜算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出处:《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胜之数,以治必用之民。”

56.无根而固

注释: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出处:《管子·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57.无翼而飞

注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传播开来。

出处:《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58.下情上达

注释: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出处:语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59.贤身贵体

注释:指身分高贵。

出处:《管子·立政》虽有贤身贵体,毋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毋其禄有敢用其财。”

60.兴利除弊

注释: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61.兴利除害

注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

62.一谷不登

注释:指歉收。同一谷不升”。

出处:《管子·揆度》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

63.一龙一蛇

注释: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后汉书·冯衍传》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64.一树百获

注释: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65.移国动众

注释:动摇国基及民心。

出处:《管子·五辅》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

66.以半击倍

注释:用半数兵力击破一倍于己的敌人。形容取胜之易。

出处:《管子·制分》人事荒乱,以十破百;器备不行,以半击倍。”尹知章注敌国器备,不可施行;故此虽半,可以击彼之倍。”

67.以毁为罚

注释:根据人们的非毁给以惩罚。

出处:《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尹知章注以毁誉为赏罚,则官自然失理。”

68.以誉为赏

注释:根据人们的称誉给以奖赏。

出处:《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然则喜赏恶罚之人离公道而行私术矣。”尹知章注以毁誉为赏罚,则官自然失理。”

69.舆死扶伤

注释:指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

出处:《管子·轻重甲》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不偷而为用,舆死扶伤,死者过半,此何故也?士非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

70.远不间亲

注释: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出处:《管子·五辅》夫然,则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71.知子莫若父

注释: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72.至当不易

注释: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出处: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73.钟鼓之色

注释: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出处:《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74.追亡逐遁zhuī wáng zhú dùn

注释:追击败逃的敌人。同追亡逐北”。

出处:《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75.左书右息

注释:比喻倒行逆施。

出处:《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

本课学习内容

一、诸子百家

二、文子 (先秦思想家)

三、管子

成语典故班第25课作业

一、填空题

1.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2.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以()、()、()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3.《文子》一书阐明了()的哲学思想,它发展了()的学说,同时又吸收了同期其它()的某些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的学说,在中国古代()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创作题。

本课学习了文子、管子,请从中找出的一条成语,根据注释,创作一首作品,题目不限,韵部不限!或成联两幅!

要求:请列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包括出处,注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