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21)稷下学宫:两个齐桓公与他们的时代

 陈德龙k60ofaux 2022-10-21 发布于安徽

齐国的情况跟魏国的情况比较类似。它也是老资格的周王朝嫡系诸侯国,是开国元勋姜子牙的封国。姜子牙和他的后裔是代表周王室镇守东方,齐国在周王朝的政治版图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仅次于周王的中央直辖区。

西周之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大族群和文化源流就是来自西北的炎黄族群和来自山东的东夷族群。黄帝统一中原的时候,在经济文化上,东夷族群甚至还要更发达一些。黄帝派遣他的大儿子少昊去镇守东方。而周朝派姜子牙镇守东方,周王亲自镇守西方;这跟黄帝当年派大儿子镇守东方,自己镇守西方这个格局一模一样,就是老大和老二的关系。齐国建国后没多久,就成为了周王朝的第三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仅次于首都镐京所在的关中地区和副都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而镐京和洛阳都是周王亲自管理的。可以,齐国说是周王朝的“二当家”,文化经济也都高度发达。

而且,山东这个地方背靠大海,战略位置比较好,主要防备来自西边山西河南这个方向的敌人就可以了。他最主要的邻国是鲁国。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由其长子建立,建国的时候带了一大批文献典籍过去,后来以礼法完备而著称于诸侯,相当喜欢繁文缛节,食古不化,拒绝任何改革。这个风气非常适合孔子这样的大学者做研究,但不适合参与春秋战国的乱世争霸。周初两个关键的东方封国,鲁国和齐国,周公给了鲁国典章书籍,给了齐国征伐之权,事实证明征伐比典章好用。晋国是姬姓诸侯国,因为坚持世卿世禄制度被三家分晋;鲁国也是有样学样,搞出来一个“三桓乱政”,国君被三大家族架空,形同虚设。齐国欺负鲁国的本事还是有的,所以它的本土一直很安全。

春秋早期的时候,周王权威衰落,齐国这个“二当家”就趁机崛起。齐桓公很有魄力,任用管仲担任宰相搞改革,把内政和经济搞得红红火火,然后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恢复周王的权威,实际上自己当霸主维护国际秩序,还团结大家北上抗击山戎、南下抗击南蛮——也就是楚国,捍卫华夏文明。当时许多小国不断的被秦国、楚国、晋国吞并,危机感很重,齐桓公不吞并小国还搞“尊王攘夷”,非常符合这些小国的利益诉求,就乐于尊齐桓公为霸主。这也是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光时刻”,最有面子地位最高的一段时间。齐桓公也被后世公认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个霸主有争议,但不管在哪个版本里边,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个人都是有的,他们两是最受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中,晋国最强,只有它曾经连续在战场上击败过其它三大强国:秦国、齐国、楚国。真正的霸主,必须要能击败其他强国才行,光打一圈周边小国不算数的。齐国曾经跟楚国起过冲突,两边军队都开到前线准备打开了,最后还是达成了和平协议,齐桓公对齐军的战斗力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

秦国、齐国、楚国都只是区域性的霸权。齐桓公从来没有称霸中原、称霸中国,他的影响力始终局限在华北地区,晋国、楚国、秦国都不买他的账。齐桓公在位的时候组织过几次诸侯国在河南葵丘会盟,号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都是宋国、陈国、蔡国、鲁国这一圈齐国周边的小国来捧场,秦晋楚三大强国并没有参与。有一次会盟,晋献公曾经打算参加,但走到半路听到消息,说齐桓公有点“骄”,会盟的时候不太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晋献公想了想,自己不能跟小国诸侯一样对齐桓公卑躬屈膝,就半路折返回国去了。

管仲和齐桓公死了以后,齐国就更不行了。几个卿大夫家族拥立自己相中的代理人争夺君位,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卷入,史称“五子之乱”。从此以后,齐国国君的权威就大大下降,卿大夫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成为了国内政治主线。齐国军队在战场上也不断的被晋军和楚军击败,最后选择了给晋国当小弟,共同对抗文化差异巨大的楚国。

春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诸侯大会是共和296年(公元前546年)举行的第二次弭兵之盟,这一回跟齐桓公葵丘之盟不一样,秦、晋、楚、齐四大强国都参加了,这样的会盟才有实际意义。这次会盟的结论是大家公认只有两个霸主: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平分中原地区的霸权,所有参会的小国都要同时向这两个霸主进贡和朝拜。秦国是楚国的盟友、齐国是晋国的盟友,都不享有霸权,但也不需要朝拜晋国和楚国,算是两个独立强国。

前文说过,吴起对齐国的评价主要是六个字“其国富、其政宽”,也就是经济繁荣、法令废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非常的自由。自从立国以来,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齐国本土的经济核心区都没怎么经历过战火,经济非常繁荣,人民自由的生产贸易,首都临淄家财万贯的富贵世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它的政策法令非常宽松,君主权力不大,大家族把持国政,不管是做生意搞政治还是行军打仗,家族成员们从来都不把国家的法律政令放在眼里,各自为政。

战国时期,受到魏国变法强大的影响,齐国的情况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政府在首都设立了“稷下学宫”,由官方资助进行自由的学术研究,学者们拥有“不治而议论”的特权,也就是不承担实际政治责任的发表言论臧否时政,这也是齐国政策宽松的一个体现。

图片

稷下学宫繁荣了上百年,聚集了战国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可以说是名流如云,齐国以外的很多大学者也纷纷到稷下学宫来访问学习,孟子、荀子都去过稷下学宫访学,荀子在稷下访学期间还担任过祭酒也就是名誉院长。论思想文化的发达程度,战国时期齐国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晋国、魏国、鲁国都要让它三分。魏国搞的西河学派主要就是儒家,而稷下学宫可以说就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中心,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各个学派都在稷下学宫有自己的代表性思想家和代表性著作出现。这其中最能代表稷下学宫学术成就的就是《管子》和“管仲学派”。

春秋战国的人写书都喜欢叫某某子。孟轲写的书就叫孟子,既是书名也是人家对孟轲的尊称。荀子就是荀况写的书,同时又是对荀况的尊称。《管子》这个书名的意思,就是它是管仲写的。不过它其实不是管仲写的,是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管仲言行记录,进行编辑完善写的各种文章的一个合订本,它内容非常多非常杂,法家、儒家、道家的思想都在里边能找得到,可以说是稷下学宫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参与《管子》编纂的这一批学者和他们的思想,就被称之为“管仲学派”。

一般认为,管仲学派是法家思想的一个分支,被称之为“齐法家”,与之对应的就是“魏法家”或者“秦晋法家”,总之就是一个东一个西。魏法家比较严厉,强调君主集权和严刑峻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韩非子打的比喻:水很柔软,火很凶猛,但是每年被水淹死的人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被火烧死的人的数量,因为人们害怕火,都知道火一碰就会被烧到,所以会非常小心谨慎。国家的法令就应该像火一样猛烈,一碰必被烧,一旦违反必被严惩,对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杀一儆百,这样大家就都会遵守法律,违法犯罪的人反而会变少,真正被法律处死的人反而没多少。如果像水一样有弹性,随便触碰都没事儿,大家就会视法律为无物,疯狂试探法律的底线,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最后死的人更多、国家损失更大。反之,齐法家比较宽松,虽然也主张法治,但明显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来,主张谨慎细致的制定法律,把道德感化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等等。

不过,我对“齐法家”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管子》所代表的管仲学派应该单独成一家,而不是跟儒家、法家、道家混在一起。法家,就是魏法家或者秦晋法家、三晋法家,就是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这一派。齐国的管仲学派应该单独起个名字,叫什么呢?叫经济家。就是注重搞经济,从经济的维度来看待国家治理。

战国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应该是五大流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经济家。从阶层或者利益集团的划分来看,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集团的利益,法家代表军队新兴的军功集团,墨家主要代表底层人民的利益,经济家主要代表商业阶层或者新兴中产阶层的利益。道家哪个阶层的利益都不代表,它代表了那些想要超脱现实阶级阶层利益追求个人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人群,就是不想卷入政治经济等世俗利益纷争的那群人的想法。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克己复礼、恢复封建;法家的政治理想是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奖励军功;墨家的政治理想是穷人结社、经济公平、终止战争;道家的主要理想是小国寡民、清净无为;经济家,也就是管子学派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实现自由贸易和经济繁荣,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国家称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