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津往事(30) |老街的小巷

 文乡枞阳 2022-07-28 发布于安徽


小巷,作为义津老街又一道独特的风景,与老街真可谓珠联璧合,深情牵手,共同经历着老街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

老街的小巷算起来有七八条之多,她们分布在老街不同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最著名的巷道可能就是庙弄了,另有许家弄堂和王家巷道紧随其后。义津除了这三条最著名的巷道外,还有下街老王米行处那条通向柴场、小猪集的短巷子,张启来上隔壁通向井庄的巷子,还有上街陈桂信附近通向西街后的巷子,另有其他巷子恕不再一一细表了。
别看这些小巷灰头土脸,其貌不扬,但却牵连着千家万户,为四面八方上街百姓提供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让老街成为有源之水、活力之源。
这些小巷,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有自己的故事,是老街真正的灵魂和瑰宝。设想一下,当年老街如果没有这几条小巷子,人们想上街买点东西何其困难也,除要跑不少冤枉路费时费力费工以外,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上街人的心情,这让老街情何以堪,老街很可能也因此生意又要大打折扣了。
这几条巷子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不得而知,但从布局看倒也合情合理,恰到好处,让老街运作起来平稳有序,自然流畅,确实彰显岀义津人的聪明才智和务实精神。

所谓巷,就是在两墙之间留出一条人行通道也。它,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因情而定。最宽的庙弄也不过两米左右,长约五十米;而许家弄堂宽也不过近两米,长约四十米;王家巷道最窄,只一米多,但她的长度却与庙弄相当。


庙弄,作为义津老街小巷的大哥大,她的身份和地位尤其突出。由于她处于义津街的中心位置,义津人又以她为标志,将以北称为义津上街,以南称为义津下街,让义津的上街和下街无形中像姊妹俩,互相媲美,双双展翅高飞,让小镇繁荣昌盛了很多年。
庙弄,以庙命名,附近当然有庙了。当年,与庙弄仅一墙之隔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义津“关帝庙”。庙里各种大小菩萨无数,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门口左右两侧的四大金刚和庙最里面的海岛。
四大金刚威风凛凛,长须飘逸,各自手里都牵着带缰绳的战马,让我望而生畏。传说神马常在半夜里偷偷跑到门口外面的庵塘喝水呢。据说还有人看见过,说的神乎其神。
海岛立在半空之中,面积不大,但挤滿了各路神仙和虾兵蟹将,且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慈眉善目,有的狰狞恐怖,有的滑稽可笑……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如泰山压顶向我袭来,让弱小的我常常不敢靠得太近。
当年这里的香火极为旺盛,每天都是晨钟暮鼓,青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初一、十五,香客更是人山人海,让老街也沉浸在一派繁忙和热闹之中。
那些精彩绝伦的菩萨造型用现在的话说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只可惜在破四旧时被损毁殆尽,后来此处成为义津黄梅戏剧场,再后来又是义津公社所在地。
这条庙弄除供到庙里请菩萨的香客和游客通行外,还吸纳着先让、北圣及义西等地的村民,让他们从这里上街,喝茶,聊天,购物,当然也出售自己的土持产,如小鱼小虾,小鸡小鸭,鸡蛋挂面,红薯山粉,芝麻绿豆,还有荸荠、菱角菜和菱角等等。它的街口对面就是马回膏药,吴国敬窑货店,徐光生老宅,再往下一点就是吴福康西医,各种南北货商店,下隔壁就是钱让恒的百货店,万春堂药店离这里也不太远。
这里号称义津的“南京路”,集中了义津的商业精华,是义津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地段。

庙弄,如今依然存在,去年下半年到义津时我特地从庙弄又走了一回,目的就是想亲亲故乡的泥土,吻吻母亲的大地。只是不知道如今的庙弄,还有当年的热闹和风光么?!


第二条巷道就是许家弄堂了,她的位置在中街偏上一点,距庙弄约百米之遥。其重要性排行老二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之所以称许家弄堂肯定以许姓居多了。当年许氏铁匠三兄弟就住在这条弄堂里,后面出口处有许芳应全家,还有曾在有关文章中提到的芳球大娘。
这条巷道不全是露天的,中间还有段堂屋,里面摆放着许氏家族的祖宗牌子,大白天里面也是黑乎乎的,常让我毛骨悚然。每当我从这里经过时都是小跑一路烟,生怕被老祖宗们捉住我就不能回家了。那时候的我也非常奇怪,既害怕这里,又喜欢往这里跑,这到底为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从这条巷子上街的人主要是泡桐树村和红旗大队赵老屋生产队的人。赵老屋当年可是个大村庄,有村民估计在百人以上,其中不少人从事砖匠手艺,这些基建狂人每到年底必回家过年,腰包又是鼓鼓的,人一旦有了钱精气神都不一样,个个都是派头十足,牛气冲天,昂首挺胸,气宇轩昂,谈笑风生,当然购买力也超强,这帮人在义津人眼里那是红的半边天哟,把个许家弄堂折腾得鸡飞狗跳,日夜不安。小镇也因为有了许家弄堂,生意确实好了很多。
我家当年就在许家弄堂的下隔壁,父亲的黄烟店就在这里,黄烟店下隔壁是许九皋的膏药店,再下隔壁就是张树全的杂货店。弄堂的紧对门是许家兄弟俩的铁匠铺,期间还和他家的老小有过人鬼奇遇(另有文章介绍)。后来,弄堂街口附近迎来了义津区公所、银行、邮政局、供销社,这里又成了义津南京路第二,其繁华程度一点也不输南京路第一。
每次回义津我都要在这里留连忘返,因为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和辛酸的往事,我的母亲就是在这里离我远去,我儿时的苦难也主要在这里经历,只可惜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了,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一派荒凉,目睹此情此景,我常感慨万千:
破门锈锁久不开,碎砖小径覆甘苔。
无名杂草占满院,一股辛酸涌喉来。

不知什么原因,人老了喜欢多愁善感,触景生情,回忆往事。也许这就是所谓乡愁吧!


第三条巷子就是王家弄堂了,她在庙弄往下街一点,距庙弄也是百米左右。之所以把她位列第三一点也没有轻视她的意思,因为我不能太心急,只能一一道来,好让大家分享。
这条巷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既黑且长,因为她不是露天的,大白天走在里面也是伸手不见五指,十分阴森恐怖,小时候总认为这里鬼最多,甚至还经常想象鬼可能要在这里开大会呢。这里不能乱跑,一旦被鬼捉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少走进这条小巷。印象最深的是义津在“出会”时随打鬼队进去过一次,目的是想看打鬼队在这里能否真可以把鬼捉住,其结果当然是空手而归了。

因篇幅所限只能写这三条巷子了,这三条巷子基本代表了义津老街的全貌,也见证着老街的全部历史。


总观义津老街的小巷,感觉她没有京城胡同的高大上,也没有大上海里弄的珠光宝气,更没有江南水乡小巷情深深雨濛濛的神仙意境,当然更见不到雕梁画栋曲径通幽的美景了。义津的小巷就配两个字:土和丑,实足的下里巴人也。她的标配充其量只是用青砖砌成的墙壁,用小瓦盖成的屋面,用块石辅就的小路,朴素无华,就像义津人,不修边幅,疏于打扮,勤勤恳恳过日子。
就是这种模样,在故乡游子的心里,是最美的,美的无与伦比,美的无法代替,美的世界唯一。
故乡的小巷,我经常在梦里,仍游走在你的怀抱里……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