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水坡遗址:将道教起源追溯至6000多年前,或与颛顼有关

 万物史话 2023-05-30 发布于北京

文/刘建伟

摘要:西水坡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完善了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序列,提供了濮阳地区当时的部落构成情况,是颛顼部落在此活动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中的蚌砌龙虎图案揭示了丰富的天文历象和原始的道教观念,将中国的天文史和道教起源向前大大推进。

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方,1987年一198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发掘,出土了新石器、东周、汉晋、唐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的西水坡文化遗存最为重要,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尤其是三组蚌砌龙虎图案,极大地震惊了中外学术界和新闻界,为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水坡遗址文化遗存概况

西水坡遗址发现房址8座、灰坑345个、灰沟4条、墓葬102座、瓮棺葬61座、陶窑4座、蚌砌龙虎图案3组。房址早期以方形为主,中晚期演变为椭圆形或圆形。灰坑早期以椭圆形为主,晚期以圆形为主;灰坑结构多为斜壁的平底或圜底坑,也有一些直壁坑。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多人合葬、二次葬、曲肢葬、俯身葬、灰坑葬等。瓮棺葬多成群分布,墓圹以圆形为主,葬具多为鼎钵相扣,瓮棺放置方式绝大多数为竖立。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蚌褐陶)次之,另有少量的泥质黑陶、泥质白陶等。采用叠烧技术成器的钵、碗、盆等呈现出“红顶”的特征。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弦纹、刻划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等。典型器物组合为鼎、釜、罐、小口壶、钵、盆、盂、支脚等,另有碗、高领壶、瓮、鼓、器盖、器座等。其中,鼎以夹砂褐陶(夹蚌褐陶)为主,早期多为鼓腹的釜形鼎,晚期以斜弧腹的盆形鼎居多。釜从早到晚种类逐渐减少,腹部亦有逐渐变瘦的趋势。罐有泥质和夹砂两类,腹部由偏瘦向圆鼓方向演变。小口壶均为泥质红陶,早期口部呈喇叭状,中期开始出现环形口。高领壶早期直口、腹略鼓,晚期侈口、圆鼓腹、下腹急收。钵早期以敞口或侈口为主,晚期多为敛口。盆中期有折沿一类,早、晚期则少见或不见。盂早期深腹、较直,晚期浅腹、略鼓,腹部饰网格纹。支脚早期数量较多,晚期较少。彩陶数量不多,以平行线纹为主,也有一些宽带纹、网格纹。石器早期石铲较多,晚期石斧较多,早、晚期都有一些凿、刀、磨盘、磨棒等。

西水坡遗址的发掘表明,这是一处大型的史前聚落遗址,聚落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减小的过程,聚落内部结构和人群构成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社会成员之间并没有出现贫富差距的迹象。

西水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制陶、制石、制骨、制蚌、制角等门类齐全,可能已有专门的作坊区域,内部分工比较明显。陶窑的内部结构和陶器的烧制技术较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已能够采用叠烧技术成器,而且能够烧制一定数量的白陶。石器大都是磨制而成,制作精细,在出土的几件残石雕上有明显的刻划纹,线条流畅,表现出了高超的制作工艺。

西水坡遗址发现有数量较多的农业生产工具,陶器有刀,石器有铲、斧、刀、磨盘、磨棒,角器有点播器等,充分说明农业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已占有主要地位。再则,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确定北斗与东西二象的具体位置,有了较为发达的天文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除了农业之外,饲养业、狩猎业、渔猎业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一方面,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狩猎、渔猎工具,如石、骨、蚌、角及陶质的镰、矛、弹丸、网坠等。另一方面,西水坡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通过鉴定可知,家畜饲养业在西水坡遗址的古代居民对动物资源的获取中从一至四期都是主要的获取方式,当时人们已经驯化了猪和狗。狩猎业也占有较高的比重,渔业所占比重较低,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有梅花鹿、麋鹿、獐、鼬、獾、鼠、貉、豪猪、水牛、鹈鹕、雉等,渔业的主要对象有各种鱼类、鳄、龟、鳖等。

西水坡遗址古代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比较发达。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非常先进的农耕祭祀文化。另外,西水坡遗址还出土了较多的装饰品,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西水坡遗址的意义

(一)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并将后岗一期文化易名为西水坡文化,完善了新石器时代中期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序列

后岗一期文化由张忠培先生首先提出。张先生在《后岗一期文化研究》中将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类型从仰韶文化中划分出来,并与山东半岛、晋中北以及河套地区的文化遗存合为一体,称为“后岗一期文化”。由于后岗一期文化遗存较少,经过科学发掘的仅有安阳后岗、高井台子、同乐寨,浚县大赍店,正定南杨庄网,武安赵窑、西万年村,磁县界段营、下潘汪,平山田兴村等。因此,关于其文化内涵、源流、社会形态等问题目前还不甚清楚。西水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后岗一期文化遗迹和遗物,极大地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成片墓地及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在其他遗址中前所未见,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精神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鉴于西水坡遗址在后岗一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将后岗一期文化易名为“西水坡文化”。当然,这里所指西水坡文化并不包括张先生所说的山东半岛和河套地区范围内的后岗一期文化遗存,笔者认为它们其实是另外两支性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豫北冀南地区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但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很长时间以来都不是十分清晰完整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该地区地处海岱文化区、北方草原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的交汇地带,其文化构成呈现出杂糅的特点,因此,文化性质难以判断。另一方面,该地区历来受黄河迁徙改道影响,很多遗址深埋地下无法发掘,造成该地区考古工作开展十分缓慢。目前,该地区最早的文化是磁山一裴李岗文化,约为公元前6100—前5600年。公元前5600年,该地区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在整体上皆因北辛文化的强烈冲击而中断,从而形成北辛文化的地方类型,或北福地一期文化。北福地一期文化约为公元前5600年一前5000年。公元前5000年一前4700年,该地区为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学者认为,后岗一期文化直接来源于北福地二期文化,但因后岗一期文化遗址较少,相关的论据并不充分。西水坡遗址的发掘,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西水坡文化一期的釜、支脚、红顶钵、盆等与北福地二期文化同类器物继承关系明显。而西水坡一期文化约为公元前4700—前4600年,在时间上也与北福地二期文化前后相接。由此可知,西水坡文化直接来源于北福地二期文化。因此,西水坡遗址的发掘,明确了豫北冀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序列:磁山一裴李岗文化一北福地一期文化一北福地二期文化一西水坡文化。

(二)西水坡遗址提供了濮阳地区当时的部落构成情况,是颛顼部落在此活动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

在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蚌砌图案中,有龙、虎、鹿(麒麟)、蜘蛛(鸟)等动物形象,这与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龙、虎、鹿(麒麟)、蜘蛛(鸟)表明当时在这一区域内至少存在四个氏族。而龙、虎在三个图案中都有出现,鹿(麒麟)、鸟只出现于第二组图案中,充分说明当时这一地区是以龙、虎为图腾的氏族为核心,联合以鹿、鸟等为图腾的氏族构成的部落。那么,西水坡遗址是远古时期哪个部落在此生活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呢?我们认为是颛顼。

1.地望一致。颛顼生于濮阳、定都于濮阳,一生多在濮阳及其周边地区活动,死后又葬于濮阳附近的二帝陵。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县城西南隅。需要注意的是,西水坡遗址并不是“颛顼遗都”——帝丘,只是颛顼部落在濮阳活动留下的众多遗存中的一处。因为据文献记载,帝丘在今濮阳县城东,而西水坡遗址却在西南。明嘉靖《开州志》云:“颛顼城在东郭里,去州二十里,所谓帝丘者。”《读史方舆纪要》云:“昆吾城在开州东二十五里,其地有颛顼城,城中有昆吾台,台周五十步,高二丈。”此处,昆吾城与帝丘实为一地。

2.社会性质吻合。颛顼是父系社会的一个部落首领,为了维护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特意制定法律,强调男尊女卑,女子行走路上,必须为男子让路,否则将遭受处罚。西水坡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时代,这在M45中表现得最为突出。M45为一仰身直肢葬的老年男性,东西两侧随葬有蚌壳龙虎图案,周边有三具小孩骨架作为人牲。显然,老年男性是一位身份地位相当高的人物,很可能是当时的部落首领或掌管宗教事务的巫觋。墓主是个男性,为其举行隆重的葬仪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母系氏族制时期,对祖先的崇拜,主要是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如女娲及红山文化出土的女神塑像等,就都有对女性祖先崇拜的含义。颛顼时代及其以后,被崇拜的祖先就都是男性了,这是父权制确立的生动反映。

3.社会发展水平吻合。第一,颛顼进行宗教改革,“绝地天通”与西水坡遗址三组蚌壳龙虎图案反映出来的宗教祭祀含意相吻合。西水坡遗址的三组蚌壳龙虎图案处于同一层位上,其间距为20至25米,明显是一个整体。而第一组龙虎图案遗迹做成人头形,中间埋葬一老年男性,东西两侧随葬蚌壳龙虎,周边有三具小孩骨架作为祭祀的人牲。第三组龙虎图案的“人骑龙升天”等现象表明这是一处特殊的宗教祭祀遗址。这与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和积石冢等宗教祭祀遗址有着异曲同工。显然,第一组龙虎图案是整个祭祀遗址的主体,第二、三组龙虎图案则服务于第一组龙虎图案,而老年男性则为掌管宗教祭祀权力的巫觋。美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得更为形象,他认为,“M45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教或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召唤使用的三蹻的艺术形象,是助他上天入地的三蹻的形象。

第二,颛顼制定历法、指导农事与西水坡遗址反映出来的天文历象和农业发展状况相吻合。西水坡第一组蚌壳龙虎图案揭示了一定的天文历象。有了天文历象进行授时,指导农事,农业生产就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从西水坡遗址岀土的大量农业生活、生产工具中就能够体现出来。西水坡遗址发现有陶质和石质的农业工具,在制作工艺上较新石器早期和中期早段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陶鼎、釜等炊器加入了一定比例的蚌粒或砂粒,大大提高了器物的坚固性和实用性;石斧、铲、錛等都打磨得更加光滑。

第三,西水坡遗址出土的陶鼓等乐器印证了颛顼“制礼作乐”。颛顼汇合八风,作承云之乐,为中国礼乐制度的滥觞。西水坡遗址发现有较多乐器,例如陶鼓,形体较大,制作精良,侈口或直口,直腹,圜底,上腹近口沿处有一圈齿棱,系绑敷鼍龙皮所用。这些乐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颛顼“制礼作乐”的伟大创举。

4.西水坡遗址龙形象印证了“颛顼乘龙至四海”的神话传说。西水坡遗址发现了很多龙形象,除了驰名中外的三组蚌壳龙虎图案外,还在一些陶片上发现了彩绘龙。例如,在一陶钵残片上的彩绘图案中,左侧上方绘一人首蛇身的妇女形象,下方有一男子,似跪祈状,左手托一月形器,右手执钺,右侧绘一条小龙,龙首向上,身体弯曲。整副图案惟妙惟肖,生动形象,似乎反映出某种祭祀的场景。“颛顼乘龙至四海”的故事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颛顼的敬仰和崇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颛顼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可能颛顼部落就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对象的部落。西水坡遗址众多的龙形象充分证明了颛顼与龙的关系,而第三组龙虎蚌壳图案中的人骑龙形象则说明“颛顼乘龙至四海”的神话传说不是后来人们的杜撰,而是早在颛顼时代,其部落成员在他死后,为了怀念他,便用蚌壳制作出其乘神龙升天的美好形象,而龙也正是颛顼部落所崇拜的神物。

(三)西水坡遗址的蚌砌龙虎图案揭示了丰富的天文历象,将中国的天文史向前大大推进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西水坡遗址三组蚌砌龙虎图案所揭示的天文历象进行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二象与北斗。中国古代把二十八星宿分为四象(四宫),分别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而把北天区域命为中宫,北斗即位于中宫内。西水坡遗址45号墓蚌壳图案就是一幅由二象与北斗组成的天文图。其中,龙位于墓主的东侧,虎位于墓主西侧,布列方位与东、西二象一致。墓主北侧布有蚌塑三角形图案,紧接蚌塑三角形图案东侧横置两根人的胫骨,这就是北斗的图像。胫骨为斗杓,指向东方,会于龙首;蚌塑三角形图案为斗魁,枕于西方。第二组蚌壳图案由龙、虎、鸟、麒麟组成,这其实就是四象系统的早期图像,只是到战国中期,四象中的麒麟才被玄武取代。然而,第二组图案中的四个图像并不与四个方位保持一致,大概是这个时期“四象”还没有形成,只处于“二仪”(二象)向“四象”衍变的阶段,正如《易经》所云:“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斗杓不用蚌壳而用人骨,据冯时先生研究,意在反映度晷与斗柄的综合含义。因为古代测晷之表名“髀”,髀就是人骨,而人类首先认识的影就是自己的影,因此,以人骨测影就是“髀”的本义。

二象与北斗的确定,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观象授时。《史记·天宫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由此可见,斗在昭示四季、季节变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的产生说明当时已有东、西方向之分,春分、秋分二季之别。方向的辨别、季节的分明对于指导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盖天说。M45的平面形状颇似人首,南圆北方,正是中国古代盖天说的反映。最初的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扣在方形平坦的大地上,即“天圆地方”,而古代中国人的观念正是以首、以南为天,以足、以北为地。

综上可知,西水坡蚌砌龙虎图案在探索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像冯时先生所说,它将中国二十八星宿体系的滥觞期及古老的盖天学说的产生年代大大地提前了。

(四)西水坡遗址的蚌砌龙虎图案揭示了原始的道教观念,将我国道教起源追溯到6000多年前

西水坡遗址三组蚌壳图案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升天景象,其中第三组蚌壳图案表现得最为突出,有一人乘于龙背之上,意欲升空而通天。张光直先生认为西水坡龙虎鹿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原始道教上的龙虎鹿三蹻,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中的原始道士或巫师,龙、虎、鹿乃是供其召唤使用的。《抱朴子·内十五篇》云:“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三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目鹿蹻。”《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云:“三矫经者,上者龙矫,中则虎矫,下则鹿矫”。这里“三矫”即为“三蹻”。若此,则我国道教的起源就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2017年在某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简史专栏
上古史话 | 考古发现 | 分子人类学 | 古代神话 
人物志 | 姓氏寻宗 | 农业史话 | 民俗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