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工记》

 布狄厄布狄厄 2022-07-29 发布于安徽

《考工记》

《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概述

《考工记》“兵器”

《考工记》“兵器”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原未注明作者及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经齐人之手完成的。《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冶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此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亦更为精细。春秋以前"工商食官"的格局已经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此时还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礼乐崩溃,学术思想上呈现了一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人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这样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是这一时期产生出来的。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后者早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乃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内容介绍

《考工记》书影

《考工记》书影

  《考工记》一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约与总目、总论相当,主要述说了"百工"的含义,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获得优良产品的自然的和技术的条件。第二部分分别述说了"百工"中各工种的职能及其实际的"理想化"了的工艺规范。书中说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百工系六职之一,它又包括了六类30个工种,分别是:

  攻木之工。包括轮人(主要制作马车的车轮和车盖等)、舆人(主要制作马车的车箱等)、车人(主要做耒和木牛车等)、弓人(做弓等)、庐人(制作殳、矛、戈、戟等兵器之柄)、匠人(负责都邑的测量和营建以及沟洫类水利设施和其他土木建筑)、梓人(即木工,负责制作编钟的悬架、饮器,以及箭靶)等7个工种。此外还有一个总目不曾列入,制作马车车辕的辀人。

  攻金之工。包括筑氏(为削)、冶氏(为杀失)、凫氏(为钟)、堨氏(为量器)、桃氏(做剑)、段氏(为鑮器)等6个工种。

  攻皮之工。包括函人(做甲)、鲍人(鞣制皮革)、韗人(制作皮鼓)以及韦人、裘人等5个工种。据清人孙诒让考证,"韦人"可能是专制柔熟之革,"裘人"可能是做名服之工。

  设色之工。包括画、缋(皆事施彩),钟氏(主要事染羽)、覩氏(负责湅*丝)、筐人等5个工种。筐人,职无考。

  刮摩之工。包括玉人(专做各种仪礼所用之玉器),矢人(制作箭镞等),磬氏(制作石磬),以及雕人,楖人等5个工种。后二者之纪正文缺如,有人认为"雕人"系摩漆之工。

  "楖人"系治木之工。

  搏埴之工。包括陶人(做甗、盆、甑、鬲、瘦等陶器)、瓬*人(做簋、豆等陶器)2个工种。  

特点分析

《考工记》制箭图

《考工记》制箭图

  《考工记》的特点在于:

  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由上可知,先秦官府手工业的一些主要部门大体都已列入,对每一工种,都简要地介绍了有关产品的形制、结构和工艺技术规范,其中还涉及到了大量的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生物等问题。

  二、时间范围较宽,上下至少包罗800年。据研究,"辀人为辀"条关于七星像鹑火的记载,大约是相当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天象。"堨氏为量"条说:"嘉量既成,以观四周。永启厥后,兹器惟则",这显然是周天子的口吻。"攻金之工"说到了铜镜等器物应当使用的合金成分,而从大量考古实物的科学分析看,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的成熟期当在春秋战国时,铜镜技术之兴盛,则是战国中晚期的事。从书中还掺有齐国方言,看其下限当在战国时代。

  三、其技术内容既具有实践性,又富有"理想性";许多文字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可作为指导生产实践的一种工艺规范。但也有一些文字,则是一种试验资料的反映,有的则带有"理想化"的成分,未必能够作为一种指导实践的工艺规范。前者如"钟氏染羽"、"覩氏湅*丝"等所云,后者如文献规定的部分器物的具体成分和尺寸。

  四、其许多技术规范反映了周王朝的一些典章制度。如"玉人之事"条说:"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候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等等。

  总之,《考工记》一书从多方面反映了先秦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先进水平以及人们对生产过程规范化的一些设想和周王朝的一些典章制度。这是我国古代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个手工业技术的唯一的一本专著。

科技成就

  本书的主要科技成就在于:

  在金属冶铸方面。"攻金之工·六齐"条谈到了不同使用性能的器物应使用不同成分的合金,说:"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规律。"堨氏为量"条谈到了合金熔炼过程中,如何依据火焰和烟气颜色来辨别熔炼进程,这是世界上关于观察熔炼火候的最早记载。

《考工记》周王城图

《考工记》周王城图

  在丝绸漂湅印染技术方面。"覩氏湅*丝"条谈到了"以栏(楝)为灰,渥淳其帛","昼暴诸日"等丝绸漂湅*操作,这是我国古代关于灰水脱胶,日光脱胶漂白的最早记载。"钟氏染羽"条谈到了"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的染色工艺,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媒染剂染色的最早记载。这些记载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

  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堨氏为量"条说金属熔炼时,需"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这是对熔炼工艺的一种规范。又如"车有六等之数"条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这是对车轮尺寸的一种标准化管理。若依齐尺(每尺约合19.7厘米)推算,此兵车、乘车之轮径应为1.30米;而经测量,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的16号车轮径正好为1.30米。

  在力学方面。这方面的论述是较多的,在"轮人","骑人","弓人","矢人","匠人"等条都曾涉及,有的论述甚至相当精辟。如"车有六等之数"条说:"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滚动摩擦与轮径关系的最早记载。又如"矢人为矢"条说:"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这是我国古代以沉浮法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分布,把箭羽作为负反馈控制装置的最早记载。

  在声学方面。"凫氏为钟"条、"磬人为磬"条等都从定性方面对发声理论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如"凫氏为钟"条说:

  "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

  "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韗人为臬陶"条也有类似的说法。"磬氏为磬"条说,磬声"已上,则摩其旁,已下则摩其耑"。这后者说的是一种调音方。这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发声理论的较早记载。

  在实用数学方面。"车人之事"条、"築氏为削"条、"辀人为辀"条、"轮人为轮"条、"矢人为矢"条、"堨氏为量"条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实用数学知识,并分别涉及到了分数、角度、嘉量容器的计算方法等问题,对后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车人之事"条谈到了矩、宣、欘、柯、磬折,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套角度概念。

  在天文学方面。"辀人为辀"条谈到了二十八星和四象,且明确地提到了其中一些星的名称,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二十八星最早的较为明确的记载。《周礼·春官·冯相氏》、《周礼·秋官·哲簇氏》虽也提到过二十八星,但都不曾明确地提到星名和四象。

  《考工记》一书自被汉代人发掘出来,并被拼入《周礼》后,一直受到世人推崇,历代知识分子多以之作为必读之物,在国内外都产生过许多积极的影响。因该书文字古奥艰深,且有一些错简、漏简,故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许多注释。尤以元、明、清三代为盛。在元明时期,这种专门的注释本便近20种,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徐光启《考工记解》(2卷)等。  

《考工记》中的物理知识

《考工记》中建筑图

《考工记》中建筑图

  《考工记》亦称《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着,部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作者不详,战国时期已经流传。郭沫若认为它是春秋末年齐国的官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的主张战国成书说。《考工记》可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在流传中有所增益。

  《考工记》开首叙述“百工之事”的由来和特点,列举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磨和抟埴等 6类的30个工种,包括了当时官方管理的手工业主要部分。由于原书一度散佚,西汉重新问世后,着录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周官经六篇》,已有阙文又经过整理,以致各工种条文详略不等,叙述次序有所更动;有6个工种仅存名目,且衍出“辀人为辀”条。所以今本《考工记》约7100字,实际上记述了25个工种的具体内容。书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含有力学、声学和热学等方面的物理知识。

  《考工记》介绍了木制马车的总体设计,并在“轮人”、“舆人”和“辀人”条中,详细记述了木车的四种主要部件轮、盖、舆和辕。

  文中提出为了车行轻快,车轮要“微至(圆)”,轮径不能过小等有利于减小摩擦力的要求。文中列举了直辕牛车上坡费力且车不稳,上下坡时均不利于牛驾车等缺点,表明对当时车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形已有所认识。文中又指出曲辕马车的种种优点,以至“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这是对惯性认识的最早记载。“轮人”条记述了“”(规)、“萭”、“水”、“县”、“量”和“权”六种检验车轮制作质量的方法,其中“水之,以眡(视)其平沈(沉)之均”一法,体现了浮力知识的应用。“矢人”条讨论了箭干强度对箭飞行轨道的影响,正确指出箭干“前弱则俛(低),后弱则翔,中弱则纡(曲),中强则扬”;文中记载了箭羽的设置方法及箭羽对箭在飞行中的稳定作用,分析了箭羽大小不当的后果;字里行间反映出已涉及到空气动力的知识。《考工记》中还有不少技术经验总结的内容与工程力学的知识有关。例如:堤防和粮仓墙壁的设计,机械部件如轮辐和凿孔之间的配合,弓体和其他多种兵器的形制设计和结构特点等等。“匠人”条记载了沟洫水利设施的情形,就一些渠系水力学问题作了经验性的综述。

  《考工记》“凫氏”条是世界上关于制钟技术最早的论述,详细叙述了编钟的形制和各部分尺度比值,说明了钟壁厚薄、钟口形状、钟柄长短等对发声的影响,记载了“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这两种不同的声学效果。“人”条介绍了几种鼓的形制,记述了鼓形“大而短”及“小而长”的不同声学效果。“磬氏”条叙述了编磬的形制,并指出若音调太高,则磨其旁;若音调过低,则磨其端。这种调音方法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音调与振动体长短、宽窄、厚薄之间关系的定性认识。

  《考工记》“氏”条说:“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描述了冶铸青铜时观察火候的方法。“轮人”和“弓人”条记载处理木材的火烤法与热学知识有关。

  此外,《考工记》记述了以水定平的“水地以县”法,“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的原始测量术和都城、宫室的建筑规范;记载了礼器和多种容器特别是标准量器──的形制;论述了矩、宣、柯和磬折等一整套当时工程上实用的几何角度定义。

  《考工记》集中国先秦物理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之大成,对后世的手工艺制作以及度量衡、建筑等有较大影响。    

历史影响

《考工记图说》

《考工记图说》

  清代,专著便达20余种,散篇则在40种以上,大家比较熟悉的专著有载震《考工记图》(2卷)、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8卷)等。今最为通行的是汉郑玄"注"本、唐贾公彦"疏"本、清孙诒让"正义"本。汉代《考工记》隶订本大约7000余字,清"正义"本则有数10万字之巨。如此这般受人重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是为数不多的。大约还在唐代,《周礼》便传到了日本;19世纪50年代,《周礼》又被译成了法文,《考工记》亦随之传到了日本和西方。现在它已受到了更多外国学者的注意和重视。

  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等有关研究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