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港湾|记忆|诗意长征(1)|雄关漫道真如铁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2-07-29 发布于河北

剑钧笔谭

雄关漫道

真如铁

                         文|剑钧




                      一  

       那年夏日,我经遵义去了娄山关。下车后,抬眼远眺,大娄山脉苍山如海,云蒸雾涌,叠峰峭壁,若斧似戟。一条公路盘旋而上,隐隐约约,“娄山关”三个泣血的大字镌刻在陡岩绝壁之上。耳畔飘过来一首熟悉的歌曲:“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我心头一热,也禁不住轻声哼唱起来,

       微风中,我见唱者是位身着六五式军装的耄耋老人,军帽红星闪烁,只见他坐着轮椅,仰望娄山关而歌,身边还有儿女陪伴。我不知道老人家的确切身份,但一看就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军人。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量,让我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下乡插队那会儿就非常喜欢毛主席这首长征诗词和由田丰谱曲的《忆秦娥·娄山关》。当年扛着锄头,迎着晨风,披着晨雾,走向田野,望着远方沙丘,也会情不自禁地哼起这壮怀激烈的旋律。

       旋律带情,将我带到了1935年2月下旬,一位伟人登上娄山关,挥毫诗句,描绘了一幅充满激情的大写意画:悬崖绝立的娄山关,西风凛凛,大雁声声,一轮残月对映着满地霜花,黎明前的黑暗也对峙着晨曦曙光。就在此前的1月15日,在六十公里之外的小城遵义,开过一次足以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会议,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之际,终于迎来了一个奔向光明的转折点。

       之前,我在拜谒遵义会议会址时,在二楼小客厅前久久伫立,一条古朴的长桌,围摆着十几把椅子,我在寻找当年毛主席所坐的位置,也正是这次会议确立的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我在想,这座中西合璧的小楼曾经的所有者,国民党25军2师师长柏辉章绝没想到,自己跟着“贵州王”王家烈,在滇黔境内跑前忙后地围剿红军,可自己的私邸老巢竟成了红军的囊中之物,而且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元气大伤,几近陷入绝境。若按原定计划继续进军湘西,就会落入蒋介石早就重兵设伏的圈套中。危难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北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军力薄弱的贵州,以摆脱追兵。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执意去湘西。值得庆幸的是,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了毛泽东的主张。中央红军挥师贵州,渡过乌江,直插黔北重镇遵义,拿下娄山关,一盘棋就此盘活了,也由此留下了这首传世的《忆秦娥·娄山关》。

                    二

       我站在娄山关脚下,缕缕山风,吹得我浮想联翩,悠悠历史长河,不舍昼夜,红军战士的忠勇顽强,在娄山关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我沿着红军冲锋的山路,拾级而上,一座高大的丰碑矗立在当年的阵地上,“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张爱萍将军的手书格外夺目。那里有红军浴血的堑壕,如今覆满了萋萋青草;那漫山遍野的小红花,可否是烈士洒下鲜血的地方?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抢占遵义,王家列吓得不轻,星夜调兵前往娄山关一线布防。中央军委也急令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迅即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娄山关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北拒巴蜀,南扼黔桂,古称天险。此时,我眼前的娄山关,壁石呈锯齿形,关上千峰万仞,直刺苍穹。《贵州通志》言其“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果然不虚。

       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没选择走平坦公路,而是披星戴月,沿崎岖山路,一路小跑。临战之前,雄关一道,命悬一线,奔袭一路,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抵达娄山关附近的板桥。尔后,红军分兵两路,一路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那天是1月9日,天空乌云密布,山雨欲来。李光顺营长率一营主攻,朝关口推进。二营做为第二梯队在山脚待命。侦察队和工兵连由侦察队长潘峰负责从关东小路包抄。

       当时,大雨瓢泼而下,扼守娄山关之敌两个团,曾在乌江吃过红军苦头,胆寒若惊弓之鸟,未等红军攻关就打电话向军部求救。军部严令“不准后退一步”。岂料,这番通话均被红军通信班侦听到了。“真乃天助我也。”耿飙得悉关上敌军东翼空虚,即令暂缓正面进攻,急命潘峰速断敌后路。这时,红军又侦听到敌军部命守敌弃关退守桐梓的通话,红四团即刻冒雨从关南发起总攻。黔军凭借关口天险负隅顽抗,怎奈红军战不畏死,穿行在枪林弹雨间,一番白刃肉搏,敌向北落荒而逃,一路丢弃大量武器、烟枪和军用物资。红四团追到下关,直扑桐梓县城。潘峰的侧翼部队已先行一步,攻克了桐梓。乌云消散,娄山关首战告捷。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临危受命,重掌兵权,整编后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统帅下,挥师东进,二渡赤水,于2月24 日再度攻陷桐梓,并于 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山野间听得马蹄声声,细碎杂乱,军号声声,时断时续。毛主席把夺取娄山关的任务交给了红三军团。彭德怀军团长又命十二、十三团担任先锋。红十三团在彭雪枫团长带领下一马当先,在红花园与黔军激战,白军措手不及,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敌猛烈攻击,在弹雨枪林中占领了关口。在十几平方米的山顶,红军战士用石头垒成工事,击溃了白军一次又一次猖狂反扑,鲜血溅红了关口的山岩。军号声咽,杀声震耳,刺刀闪光,残阳之下,年轻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日,红军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四天鏖战,红军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我在娄山关小尖山下耸立的红军战斗纪念碑前,看到如是碑文:“是遵义战役关键性的一仗,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为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书上浓浓一笔。

       大战之后,毛泽东登上了娄山关,仰天长啸,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日后,毛泽东曾对《忆秦娥·娄山关》手书一个批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而今,我站在娄山关上,犹如领悟到伟人当时的心境,诗句中的“残阳如血”,如泣如诉,让人泪目。倒下的红军战士仿佛又站立起来,化作了山间的苍松翠柏,剑指长空,日夜守护着巍峨群山。

                     三

       我望着娄山关的翠岭叠嶂,领略着《忆秦娥·娄山关》的神韵,恍然顿悟,遵义会议之后,重新执掌风云的毛泽东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红军得以绝处逢生。在历尽艰难险阻之后,终将红军长征演绎成人类宏大的历史史诗。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心境的分水岭。遵义会议之前,毛主席的心境是沉郁的,娄山关一战,他的诗兴得以大发,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豪放大气,为千古绝唱。一代伟人毛泽东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他的诗词气势恢宏、瑰丽壮美,堪称一部中国现当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史诗。尤其是毛主席的长征诗词,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尽显红军长征路漫漫的悲壮英雄之气。毛主席将自己的诗词归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即擅长将沉郁的婉约之气,寓于悲壮英雄之气中。这类诗词,当首推《忆秦娥·娄山关》。长征路上,毛泽东留下了一路诗行。他的长征诗篇摧山撼岳,“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

       毛主席当年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曾对陪同的苏联朋友尼·费德林谈到了写长征诗:“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

       继《忆秦娥·娄山关》写作二十二年后,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主编臧克家和全体编委联名致信毛主席,希望同意发表他的诗词。于是,《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包括《忆秦娥·娄山关》在内的“毛主席诗词十八首”。1964年,应《毛主席诗词》的英文版译者请求,毛主席对自己诗词的某些词句做了口头解释。针对之前郭沫若先生判断,《忆秦娥·娄山关》写的不是一天的事,毛主席纠正说:这首词上下两阕不是分写两次攻打娄山关,而是写一次。这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太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红军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杀回马枪,红军又回头走,决心回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

       《忆秦娥·娄山关》,让我想到了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毛主席写的是天险娄山关,李白写的是咸阳古道。李白抒发的古女子的凄怆离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毛泽东抒发的是革命者的悲壮情怀“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二者最后一句都有博大苍茫之气,但毛泽东的显然多了几分英雄的豪气和人生的壮美,那种气吞山河如虎的气魄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襟怀也是李白所不具备的。

       告别娄山关,我仍几步一回头,望着那山、那壁、那松、那云…… 一道雄关,曾踩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娄山关群峰,至今仍缭绕着不绝于耳的军号声,那是伟人笔下,中国工农红军不朽的诗魂。

2022年7月29日首发于《中国纪检监察》“记忆”专栏

       点击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