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堂】中医辨治疾病三则

 杨大夫vdmq48sw 2022-07-29 发布于内蒙古

案例一

李某,女,46岁。

初诊:患者哮喘急性发作4小时,哮喘病史30余年,用药后有所缓解。

现症:患者面色青紫,口唇发绀,喉中痰鸣,声如拽锯,呼吸极度困难,心情烦躁,表情痛苦,咯吐少量黄痰,口渴饮冷,头身疼痛,食盐则犯病。查舌质暗红,苔白黄腻,脉浮滑数。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两肺下部感染,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和部分湿啰音,白细胞数为14.25×109/升,中性粒细胞数为5.8×109/升,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85.58%,体温38.4摄氏度,拟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引发哮喘。

诊断:哮喘(发作期),热痰壅肺型。

治则:清热化痰,理气平喘。

方药:麻杏葶贝龙石汤加减。葶苈子15克,浙贝母10克,炙麻黄8克,炒杏仁15克,地龙15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生石膏(包煎)30克,苇根30克,蝉蜕10克,薄荷8克,鱼腥草30克。共3剂。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1.5小时各服用1次。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阿奇霉素0.5克,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3天。

二诊:患者经中药治疗和静脉滴注治疗后哮喘停止,体温37摄氏度,面色红润,呼吸平稳,精神好转,心情较好,稍能进食,脉较缓和,舌苔无显著变化。守上方继续治疗,地塞米松减至5毫克。

三诊:患者呼吸平稳,心情平静,咯吐明显减少,头身疼痛已止,饮食有所好转,体温正常,听诊哮鸣音明显减轻,部分湿啰音消失。中药前方去蝉蜕、薄荷,加藕节15克,厚朴10克。共3剂。停用西药。

四诊:患者服药后呼吸较前好转,喉中时有哮鸣声,生活可自理。脉较无力,舌体胖,舌质暗红,苔薄白。

方药: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厚朴10克,炙麻黄8克,细辛5克,川贝母10克,葶苈子15克,前胡10克,桔梗15克,地龙15克,炒苏子12克,炒莱菔子20克,炙甘草6克。共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1.5小时各服用1次。醋酸泼尼松片10毫克,每天早饭后1小时服用1次,连续服用7天。

五诊:患者状态良好,饮食增加,活动量日渐增大。

1年后,患者打电话告知,自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服中药3个月,隔天早饭后服醋酸泼尼松片10毫克半年。现偶尔哮喘,用哮喘灵喷剂后缓解,食欲增加。

按语:该患者来诊时面色青紫,口唇发绀,喉中痰鸣,声如拽锯,呼吸极度困难,呈典型哮喘发作期表现。咯吐少量黄痰,不易咯出,里热之象明显;舌质暗红,苔白黄腻,脉浮滑数,皆为痰热壅肺之故,痰祛则热无所依,其病易愈,以祛痰为主。应用麻杏葶贝龙石汤清热化痰,理气平喘。因患者哮喘病久,多气滞血瘀,重用地龙能活血通络,清热止痉,畅通呼吸道,故有良好的平喘作用。西医诊断为细菌感染引发哮喘急性发作,用抗生素加激素配合中药治疗效果良好。

案例二

张某,男,57岁。

初诊:患者哮喘反复发作半个月余,患哮喘病10余年,近5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每遇寒冷、劳累即加重,夏季较轻,冬季较重。

现症:咳嗽,咯白稀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动则加重,经常喉咙痰鸣如水鸡声,恶寒,四肢厥冷,周身酸困疼痛,哮喘呈阵发性发作。脉沉细缓,舌体较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红,舌苔白多津。

诊断:哮喘(缓解期),脾肺气虚,寒痰阻肺型。

治则:温补脾肺,化痰平喘。

方药:六姜麻杏辛贝蚣子汤加减。红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8克,干姜10克,炙麻黄8克,细辛5克,炒杏仁15克,川贝母10克,蜈蚣粉(冲)3克,炒白芥子10克,炙甘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大枣引。共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1.5小时各服用1次。

二诊:患者服药后,恶寒怕冷明显减轻,身困疼痛已除,但仍需要喷剂治疗才能缓解。

处方:红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8克,炒枳壳10克,干姜10克,炙麻黄8克,细辛5克,炒杏仁15克,川贝母10克,蜈蚣粉(冲)3克,炒白芥子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大枣引。共7剂。煎服方法同前。配合西药用醋酸泼尼松片,每天早饭后1小时服用10毫克,并嘱咐其禁食生冷和鱼虾类食物,适当锻炼。

三诊:患者服药后哮喘未发作,胸闷气短明显好转,上楼或者活动时,喉中有哮鸣音,白色泡沫痰较多。守上方继续服用15剂。

四诊:患者病情较前好转,哮鸣音明显减少,白色稀痰仍较多。

方药:红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8克,姜厚朴15克,炒苏子12克,干姜10克,炙麻黄8克,细辛5克,炒杏仁15克,川贝母10克,蜈蚣粉(冲)3克,炒白芥子10克,炙甘草10克。共30剂。药引及煎服方法同前。

五诊:患者有时口干,白黏痰较多。

处方:红参10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姜半夏8克,姜厚朴15克,炒苏子12克,炒莱菔子10克,炙麻黄8克,细辛5克,炒杏仁15克,川贝母10克,蜈蚣粉(冲)3克,炒白芥子10克,炙甘草10克。共30剂。药引及煎服方法同前。

六诊:患者自觉如常人,基本治愈。将上方6剂,共研为细末,以等量蜂蜜做成丸,每丸9克,早、中、晚饭后1.5小时各服用1丸,连续服用2个月。醋酸泼尼松片隔日服用10克。

按语:六姜麻杏辛贝蚣子汤,是笔者独创治疗脾肺气虚、寒痰阻肺型哮喘的代表方。该方组成有六君子汤的成分,加干姜、炙麻黄、炒杏仁、细辛、川贝母、蜈蚣粉、炒白芥子等药物组成,其功效为温补脾肺、化痰平喘,对脾肺气虚、寒痰阻肺型哮喘,疗效显著。

炒白芥子和蜈蚣二物在方中的功效,应予以特别关注。笔者认为白芥子能搜剔内外寒痰留饮,畅通呼吸道,对解除该类型哮喘有痰祛喘自安之功效。如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所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本草经疏》记载:“白芥子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因其功善豁涤停痰伏饮,善去皮里膜外之痰涎。”蜈蚣辛温,性善走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该患者哮喘,久病入络,肺络痹阻之证,本品确有立竿见影之功效。

对既往用过大量激素的哮喘患者,无论何型,单用中药无效者,可每天配合应用醋酸泼尼松片10毫克,既无全身毒副作用,又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优越性。

案例三

宋某,女,38岁。

初诊:患者两膝关节肿痛,不能行走7天,半个月前劳动后出现烦热、汗出,遂入水塘中洗浴。

现症:两膝关节疼痛,活动不便,但未及时治疗,7天后出现两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为12.0×109/升,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74%,血沉46毫米/小时。

诊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应用抗生素加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3天,症状明显好转,但是停药两天后又复发如故,且两膝关节肿大热痛较前更重,踝关节周围及两脚底部有散在红肿结节,活动时需要他人搀扶,呈痛苦病容,心烦、口渴、大便稍干,脉象弦滑而数,舌质暗红,苔黄腻。

诊断:湿热痹(湿热痹阻,经络不通)。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四白散(即四妙丸合白虎汤,以山药代粳米)

处方:苍术15克,黄柏10克,川牛膝15克,薏苡仁30克,生石膏60克,生山药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8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忍冬藤30克,生地黄15克,防己12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两膝关节红肿消除大半,红肿结节全部消失,大便亦较畅通,关节已能活动,走路已无大碍。但仍觉两膝关节活动不利,心烦,口渴。首诊方去除苍术、防己,加连翘、生地黄各15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

三诊:患者两膝关节红肿消失,活动自如,并能进行轻微劳动,大便正常,已无口渴、心烦等症状。前方减生石膏30克,再服药7剂,以防病情复发。

随访4年,身体健康。

按语:四白散为笔者治疗湿热痹的经验方。该方以散为名者,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湿热痹关节红肿疼痛,肌肤肿胀,肢体运动障碍,可谓急病,故名四白散。

从病因病机来看,《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患者素体阳盛阴虚,复感外邪,阳盛承阴,阴不敌阳,邪从热化,发为热痹。文中所论述湿热痹,为湿热合邪,加之素体阳盛,湿阻阳遏,郁而化热。可知湿为该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其治疗当以祛湿为要务,湿祛则热无所依,故湿祛热乃除之。四白散方中有八味药,其中有六味药都具有健脾清热渗湿的功效。(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责编:张 驰
审核:刘 旸
终审:陈琳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