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龙江】刘 武 || 谈迁与《国榷》(散文)

 家乡文汇 2022-07-29 发布于黑龙江


 作家简介 
刘武,1952年5月生于黑龙江龙江县,蒙古族。1972年12月入伍,1986年2月转业。中共党员。曾发表各种体裁文章千余篇。主编,副主编,编著,编审史志书籍40余种,400万字,多次获奖。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地方志特约专家。

谈迁与《国榷》(散文)

【黑龙江 龙江】刘武

一次我在苏州古旧书店突然看到谈迁的明史著作《国榷》,厚厚的六大卷,版权页上标明是中华书局,五百万字。195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我还怕是盗版,特请专家进行鉴定,确认真本后,我亳不犹豫地买下来。这是谈迁写完这部书后三百年后第一次出版。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曾感慨的说,谈迁这部书能出版,我盼的头发都白了!

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并自署"江左遗民"。浙江省钱塘江海宁人,生于1594年,卒于1658年,享年64岁。

谈迁从小学习很用功,读了很多历史书籍,特别是明朝的历史看的更多,但是他看到有的史书史实不准确,于是他决心自己写一部明史。明天启元年(1621年)在他28岁时开始写编年体明史《国榷》。谈迁坐在书案前,凝望窗前的枣树,开始构思《囯榷》。榷,是水上的横木,用来控制人们的通过,引申有商讨,权衡,斟酌的意思。

写书是一项巨大的工作,必须参考大量的资料,然后才能编写。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就翻山越岭去借,然后把资料按年月日归纳在一起,放在箱子里。天长日久,在柜子里书稿越积越多,经过27年,谈迁6易其稿,500万字的书稿终于完成。

1647年阴历八月的一个深夜,谈迁把书稿整整齐齐的放在书案上,把门插上躺在床上睡着了。这时,已经窥视已久的小偷,把门板悄悄推开,钻了进来,把书稿全部拿走。

第二天早晨,谈迁看到自己的书稿在书案上空空如也,心都碎了,仰天长叹,痛哭留涕。年近54岁的谈迁突然做出决定,"书稿虽然被盗,但是我双手还在,我要重新编写"!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背起了雨伞和包袱,带上干粮和纸笔,到处借书,抄书,抓紧有生之年,把书写出来。

1652年,在谈迁即将花甲之年,500万字的《国榷》又重新编出来了,这比第一稿更充实,更完善。它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多达2607卷的明代历朝实录。谈迁写《国榷》参考了几百种书籍,仅卷一至卷三十二,就参考了一百二十多家著作。

《国榷》二稿完成后,谈迁并没有感到心满意足,对明朝有些史实还不够准确,需到各地考察,进一步修订和充实。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拟启程去北京。顺治十年(1653)闰六月初九,在朋友朱之锡的资助下,一起坐船经大运河江苏吴江,六月十一日,船在苏州阊门停泊下来。阊门是苏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作为读书人,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店。谈迁一行逛了苏州书市,朱之锡出资买了40多部书。十二日,上午下了一场小雨,。中午后,朱之锡想游览虎丘,谈迁极力支持,于是,租了一条船,游览了虎丘等名胜古迹。

到北京后,谈迁在给朱之锡作文书之机,考查名胜古迹,核实书中史实,使史书更加完善。在京二年半,满载而归!谈迁说,我背着雨伞来到北京,又背着雨伞离开了北京,但我的小箱子里却装满了几千张纸的资料。

谈迁在个人物质生活上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穷秀才,但给后人留下来《国榷》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线编辑:文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