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刘海楼 ||向农民兄弟学习(外二篇)

 家乡文汇 2022-07-29 发布于黑龙江


 作家简介 
刘海楼,1953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自1986年首次参加新闻培训班,学习写新闻后,开始喜欢并对新闻产生超级敏感和热爱,一直到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曾任《人民铁道》《哈尔滨铁道》报特约记者,并受聘20余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

                                    

向农民兄弟学习(外二篇)


【北京】刘海楼

       上世纪的197610月,我下乡当知青,来到黑龙江省肇东县尚家公社和平农牧场。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前妈妈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说了很多话,其中“虚心向农民学习”这句话被我牢记在心,并激励我度过了五年难忘的知青生活。
 
       下乡伊始,由场里的部分农工当师傅,教我们学习播种、铲地、割麦子等农活。我印象较深的是农工“大老马”和“二老马”,他们是大家公认干农活的行家里手。当时我就暗下决心,要把他们俩个人当师傅,虚心向他们学习,争取尽快当个合格的新农民。
 
       秋收了,我们每天奔忙在大地和农牧场之间,把收获的谷子,高粱等各种粮食、秸杆用马车一趟趟拉回来。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在场院里向“大老马”请教,学会了捆谷草。
 

       当时脱完粒的谷草堆成了山,要把它打成捆才好集中存放和看管。刚开始我捆的谷草松松松松垮垮的,就像是个棉花包,有时拎起来没等送到地方就散花了。“大老马”在一旁发现后,就过来教我捆谷草。他说要先打好“草要子”,并手把手教我:先把两小扎儿谷草缠在一块儿,拧成一根结实的“草要子”,有点类似草绳子,然后再用它来捆谷草。在他的指点下,我经过连续十多次操作后,终于捆出了很结实拎起来不散花的谷草。

       还有一段时间我被分配到农工“二老马”的马车上去当“掌包的”,其实就是给车老板打下手干活。当时,这要比下地干活轻松许多,很多小青年都十分羡慕这个活儿。我抓住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边干边学,先学会了每天出工干活前套马车,收工时的卸车,以及喂马、遛马和赶马车。特别是在装满高高的一车苞米秸杆后,晃晃悠悠在大地垅沟里赶马车的技术,都被我学会了。除这些干活的手艺外,我还向“二老马”学会了冬天里在颠簸的马车上卷旱烟,把火柴藏在袖筒里避风划火点烟的绝活。后来因为和他投缘并相处得特好,我就管他叫马二叔,还经常去他家喝酒聊天儿,再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在干一段农活后,场领导把我调到食堂去工作了。当时食堂有六七个知青,在农工大师傅石庆一带领下给大家做饭,我印象中为了抢农时起早下地干活,我们最早时在下半夜两三点钟就开始点火做早饭了。
 
       我们几个小青年当时都不会做饭,每天干的大都是洗菜烧火削土豆皮,或盛菜卖饭这类的活儿,真正炒菜,蒸馒头焖饭这些技术活全靠石师傅一个人。看到石师傅每天很累,我就有意识地去多干活,并给他打下手。时间长了,石师傅对我有了好感,开始教我一些做饭的技术。在他多次手把手言传身教下,我先学会了用大铁锅做200多名知青吃的大炖菜,如夏天常吃的土豆炖茄子,改善伙食时的猪肉炖粉条等。同时,我经过努力学习和实踐,先后学会了把带粒白小米,大米、高梁米、包米碴子、特别是技术要求特高的大小黄米等用大铁锅焖成干饭。一大锅焖出百八十斤饭,不糊锅不串烟,既肉头又好吃。在做面食方面,我和石师傅学会了蒸馒头,玉米面发糕、窝窝头,尤其是蒸馒头时的发面和使碱技术含量较高,面碱的量使小了,馒头蒸不起来并发酸,不好吃。碱量使大了白馒头变成黄馒头,有异味难下咽。因为吃饭的人多,一次要蒸100多斤面的馒头,在技术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在石师傅的帮教下,我熟练地掌握了发面和使碱这最关键的技术,带领大家蒸出了又白又大,又喧呼又好吃的大馒头。因为技术过硬并能吃苦肯干,我还被领导和知青们推选为炊事班长。
 
       在虚心向农民学习这句话的激励下,我度过了难忘的五年知青生活。在每一年春节放假时,食堂里的知青都回哈尔滨和父母团聚过春节了,我却主动要求留下来值班,因为过年时还有许多留守的农工和值班的领导,如果我们食堂不留人,他们每天吃饭就成了难题。我为此从1976年下乡一直到1980年返城之前,每一年在春节时都不回家,给他们安排好年夜饭和一日三餐,跟与我相处特好亲人般的农工们一起过大年



   
         30年前的稿费单附言凭条
 
       老伴收拾屋子时,意外发现了我的第一个剪报本。在这上面粘贴着我在1984年至1987年在报纸发表的几十篇稿件,并且还有1张发稿通知单和6张稿费单上的简短附言凭条,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好比“出土文物”,实在是太珍贵了。
 
       这些稿费单子和附言凭条是1987年的,那时候是我给报纸、广播电台写稿的第四个年头,并同时担任了《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哈尔滨铁道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七八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由于登稿量比较大,收到的稿费单和发稿通知单也很多。但不知当时是什么原因,我把一张发稿通知单和6张稿费汇款单上的简短附言凭条也收集起来,粘到了剪报本上。时隔30年后再看到这些东西时心情十分激动,这对我来说是特别珍贵的纪念品,也是我几十年如一日给新闻单位提供稿件的最好见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多年里,我进入了发稿的高峰期,仅在报纸上每个月就发50篇左右,偶尔还有发过60多篇的时候。由于发表的稿件太多了,经常会收到稿费汇款单,当时心里高兴得只想着去取汇款的事了,根本没把汇款人简短附言凭条当回事。因为在那个年代我每个月的工资才有35·19元,家里生活得十分拮据,好在我每个月都能收到几十元或更多的稿费,这笔钱对支撑家里的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截止到目前,我已经坚持给媒体写稿33年了。33年来,我究竟发表了多少稿件,得到了多少稿费已记不清了,但庆幸的是,留存下来了这几张宝贵的发稿通知单和汇款人的附言凭条。
 
       看着这些仅存的“宝贝”,除了勾起我美美的回忆,还有一种幸福和自豪荡漾在心头,甜甜的像蜜......




                       捡  粪
     
       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小时候在冬天捡粪的事,由此引发我的回忆,想起了那时候捡粪卖钱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我上小学时,每年冬天放寒假时都去县城的姥姥家住并过年。那时候我和姥姥家邻居们的小孩除了到处疯跑玩耍外,还有一项任务是大家结伴去捡粪,等过年时买鞭炮,零食和玩具等就不用管大人要钱了,全都在卖粪的钱里头出。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说明了肥料的重要性。我和小伙伴祥子,来福、双武子、二刚子'’等人不怕脏和累,经常结伴出去捡粪。可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样集体行动'’僧多粥少'’,有时看到一泡猪粪或狗屎大家都去抢,每个人捡到的粪都不多,为此还影响了感情,后来我们干脆就分手,由集体行动改成自己单干了。
 
        要干好捡粪的活,首先得有称手的好工具。我姥爷全力支持我,他给我买了一把最小号的小铁锹,锹把儿是一根既结实又有弹性的腊木杆,在杆子头上,又镶嵌一个溜尖锋利的冰窜子。除此外,还有装粪的土篮子,夜间出去捡粪用的大脑袋手电筒,这些装备在当时可以说是最给力的。比如那又窄又小的铁锹,最适合在厕所长条形便坑里往外掏粪,猪狗拉稀粪便冻在地上特别瓷实,用铁锹很难对付也捡不起来,这时候锹杆上的冰窜子就派上了大用场,用它使劲儿铲两下,很轻松地就把粪铲下来了。还有那大脑袋的手电筒,能装三节一号大电池,照得又亮又远,是在夜里捡粪时不可缺少寻找目标最给力的'’神器'’……


       记忆中在我和小伙伴们捡粪卖钱的那些年里,种地还没有使用化肥呢,每年冬天学校放寒假后,大一点的男孩们就开始捡粪,卖钱补贴家里的生活了。在进入腊月里时,许多农民就赶着马车开始进城来买粪了,在当时城里的粪很金贵,是农民种地时必备的最好肥料。
 
       死冷寒天,滴水成冰,小时候的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多了。我每天戴着狗皮帽子,还有棉手闷子大围脖出去捡粪,姥姥家附近哪条街道上有厕所,谁家的院子里有简易的小茅楼,哪家的房山头有小茅道,这些都是我们捡粪积肥的好地方,还有什么时间段能捡到粪比较多,散养的猪狗喜欢去哪里方便等,这些都象活地图似的被印在我的脑子里,经常是出去遛一圈儿,就能捡回一筐粪来。为了能多捡粪多卖钱,小伙伴们互相攀比各显高招,有的人发现了粪多的地方后封锁消息,不让别人知道;有的人晚上先睡一觉儿,深夜10点多钟再起来出去捡粪;还有的人在下半夜三四点钟起床出门捡粪。那时候我也这么干过,经常在下半夜出去捡两趟粪,满载而归后仍干劲不减,回家眯上一觉,吃完早饭后挎上粪筐又出门了,因为捡粪就是“捡钱”,我每天都蛮有兴趣地走在“捡粪”的大路上……
 
(捡粪用的筐)
 
       在捡粪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有时候把积雪撮进厕所的便坑里,经过搅拌后坑里少量的粪便顿时变多了,让积雪也变成了大粪。在把粪卖给农民时,因为都是估堆儿给钱,堆儿越大卖的钱越多,我们经常用成色好的狗粪猪粪等垒成一道墙做广告,让农民看了留下好评,能卖上好价钱。而在这粪堆的里面,我们会用大的粪块儿互相堆砌,中间留出一些小空洞儿,如此以少变多,为的是能多卖点钱。那时候我们都是小孩子不太懂事,现在回想起这些造假的事感到很过意不去,对不起当时来买粪的农民伯伯们。
 
       我记得小时候捡了一冬天的粪,也就能卖五六十块钱,最多时百元左右。有一年,我姥姥用卖粪的20块钱给我买了床花被面儿,说是等我长大了结婚时用。那时候我才十一二岁,离结婚还早着呢,后来等到20年后我成家时那被面早已过时了,没有派上用场。
 
        儿时捡粪的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有时还会在梦中出现,好像就是昨天的事。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挣钱的机会多了,这捡粪如同捡钱的事已经没有人去干了,因为农民种庄稼蔬菜都改用化肥、农药和添加剂了。这个时候谁要是再去捡粪就好像是个傻子,因为没有人来买粪,捡了也换不成钱了。
 
     儿时捡粪卖钱,给我留下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串美好的回忆。

(当年捡粪用的手电筒)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线编辑:文童)

   投稿须知:

       投稿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       
       投稿前需关注本公众号,加编辑微信18403880789。投稿邮箱:371084207@qq.com ,投稿时请在作品后附作者简介+照片和联系电话,稿件7日内刊发,请在本平台查看,超时可自行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