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行|诗景合一是西溪

 chfhy360 2022-07-29 发布于北京
庞学铨
图片
图片
明清二代,西溪区域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桑渔业发达,商贸日益繁华;宗教文化发展迅速,来此隐居的高人逸士大增,前来西溪游览、品茗、雅集的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
由此,西溪与各个时代的文化人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西溪以其清幽质朴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建筑,吸引着无数文化人的向往和赞颂,唐代的皎然、李商隐,宋代的林和靖、苏轼、周邦彦、杨蟠、叶绍翁、宋伯仁、董嗣杲,明代的吴本泰、释大善、冯梦祯、李流芳、钱士升、张岱,清代的李渔、洪升、高士奇、厉鹗、杭世骏、许承祖、周庆云,还有康熙、乾隆爷孙俩,民国时期的林纾、郁达夫、徐志摩,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或曾来过西溪,或留下关于西溪的诗词文章,有的还在西溪置有别业,隐居西溪,甚至死后墓葬西溪,现今能找到描写西溪诗文记录的就有百余人。从西溪文化史上说,尤以明代诗僧释大善、明末清初隐居西溪的文人吴本泰、清代浙西词派代表厉鹗、清代诗人陈文述、清末民初的一代儒商周庆云等贡献最大。

图片

文人们以激情和才华为西溪赋诗作文、题额撰联,描写西溪景物的诗词文章数目十分庞大,所涉内容极其广泛,官宦隐士、名僧大德、文人雅士,望族宅院、民居小筑、洞府庵堂,山岭峰坞、塘河溪港、湖潭滩泉,民情风俗、动植生物、美食特产、物产工艺,皆有描述。西溪的自然景物由此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西溪也因此成为一处独特的诗景合一的文化景观。
诗景合一,既表现了西溪的整体形象,也凸显了西溪重要景物的特征,这是一种景观,又是一种意境。
在历代关于西溪的诗文中,有许多是描写西溪的整体风貌、景物和形象的。据有稽可查的资料,最早描写西溪的诗是唐代诗人皎然的《西溪独泛》:
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可以说,这是古代诗人对西溪风景最早的,也是最贴切的观察与体验,揭示了西溪景物所独具的,也是她留给世人的共同而真实的形象,为后来的文人们观察、描写西溪打开了恰当的视角和方向,开启和展现了西溪诗景合一的独特韵味。
此后到过西溪的历代文人,都钟情于西溪所拥有的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很多人对西溪独特的清幽景致、田园风光和生活韵味,进行了细微精妙的描写与刻画,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以我所读过的极有限的此类诗文所见,明人王百榖的诗和清人葛庆曾的赋,留下的记忆尤为清晰深刻。

图片

王百榖的《古荡》,将西溪水乡风光的优雅与清丽、西溪居民生活的闲适与自得,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品味不尽:
竹叶香醪莲叶舟,人家映带碧溪流。
冬培桑柘春来采,夜放牛羊晓不归。       
葛庆曾所作的赋,对西溪清幽的独特风景和雅逸的人文形态的描写和刻画,可以说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揽花坞之幽邃,溯河渚以萦回。依秦亭之山麓,伫芦庵于隈。或舣舟以孤往,或策杖以独来。一丘一壑,有竹有梅。花信才通,林香暗惹。蕊坼风前,枝横月下。珊珊若有人兮,寂寂谁为知者?影摇翠筱,寒鉴碧玉。……此地则宜睛宜雨,伊人在山涯水涯。小住为佳,卧游亦得。一帧云山,几重烟墨。叶落花疏,林回径侧。”(《西溪梅竹山庄图咏》)
在文人们的笔下,西溪竹木的清幽,山溪的静妙,从树林间飘出的渔歌,还有摇橹驾舟的红妆少女,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正如明代诗人夏时的《西溪》诗所云:
几家烟火自朝昏,一派溪流出远村。
分付渔舟休竟入,个中恐误是桃源。
在这派由文人们如椽之笔描绘和创造的桃源景象中,西溪已不只是由孤立的、具体的景物组成的了,更是由这些景物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氛围、意境。这样的氛围、意境,显然是有别于西湖的。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其著名的《西湖梦寻》一书之《西湖外景》卷中,对西溪与西湖的风景之别作了精当的描写:“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那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者、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他还一直为未能赴友人之约隐居西溪而耿耿于怀、遣恨不已。

图片

民国著名作家、诗人郁达夫对西溪既留有诗篇也写有游记,可见其对西溪的钟爱与情怀。在他的游记中,我们多处看到将西溪与西湖对比的文字:“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而西溪却充满了野趣,“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个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西溪的晴雨》) 
文人们有很多是奔着秋天的西溪来的,留下的诗文中也便有很多是专门描写西溪秋意秋韵的,在这类诗文中,写秋天的芦苇又占了很大比例。以我之管见,厉鹗的《忆旧游》对秋日西溪诗、情、景三者合一境界的描写最是精妙。
辛丑九月既望,风日清霁,唤艇自西堰桥,沿秦亭、法华、湾洄以达河渚。时秋芦作花,远近缟目。回望诸峰,苍然如出晴雪之上。庵以“秋雪”名,不需也。乃假僧榻,偃仰终日,唯闻棹声掠波往来,使人绝去世俗营竞所在。晚宿西溪田舍,以长短句记之。
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翦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崎。楚天旧愁多少,飘做鬓边丝。正浦溆苍茫,闲随野色,行到禅扉。忘机,悄无语,坐雁底焚香,蛩外弦诗。又送萧萧响,尽平沙霜信,吹上僧衣。凭高一声禅指,天地入斜晖。已隔断尘喧,门前弄月鱼艇归。
厉鹗家住杭州城东之东园巷,死后墓葬花坞,多次游历西溪想是自然。这次九月泛舟河渚,看来是特地为观赏芦花而来的。乘舟溯溪流,一路湾洄,来到满是秋水秋芦的境域,似雪芦花,满天飘舞,点染上人的鬓际;词人置身于其中,在苍茫的河渚之水、清幽的野色和不闻尘世喧闹的庵堂之间,一边神宁心静、悄然无语,尽得天然之趣,一边呼吸着这凉秋的气息,感受到那清新却有些寥落的秋意,正与作者恬淡的性情与志趣相合。


编辑:陈缇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