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写下一卷隶书以假乱真,一洗书坛污浊之气,外行:这字国展不收

 泊木沐 2022-07-30 发布于辽宁

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书法的基础应该是什么?

除了在文字本身之外,我们可以掌握的执笔法,用笔法;关乎文字本身的基础就是对文字章法,结构以及控笔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在书法入门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楷书,甚至是像欧阳询、柳公权这样的书法大家的作品进行临摹,这样其实是在揠苗助长。

欧体、褚体、柳体、颜体……包括后世我们所看到的王宠的楷书、文征明的楷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看似都很严整,都可以学,其实区别甚大。

比如说欧阳询是如何在点画和结构的配合之中寻求平正中的险绝,柳公权楷书中的的骨力外露又是如何塑造的?一开始的临摹法书怎样选择会对我们的书法基础造成很大的影响。

书法领域当中最主要的五种书体篆、隶、真、行、草,在这五种当中,选择一种最合适初学的,我想应该是隶书。

隶书是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由书法家程邈创造的。根据唐代张怀瓘的《书断》记载:

“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

意思是隶书是改进篆书方圆笔法发展而来,隶书才是汉字“方块字”的雏形,而真、行、草书都是由隶书发展而来。

经历过短暂的秦王朝,隶书到了汉代真正成熟,在唐以前,隶书一直都是最常使用的官方文字。

文字也是时代的产物,隶书中的古朴,工整,大气的气格是其他书体难以比拟的。

相对于方正严整的楷书,隶书的点画基本上都是由简单的弧线组成,多平行运笔且文字的结构相对简单,对于大家打好控笔基础和领悟文字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传承下来的隶书也有不少,比如最受推崇的《曹全碑》、《石门颂》、《夏承碑》等等;但是与其说它们是被传承下来,不如说是残存下来。

这些碑刻经历千百年的雨雪侵蚀早已残破不堪,神韵只在隐约之中。而清代有一位书法家席夔(音同“葵”)却重现了《曹全碑》神韵,他有一件隶书《千字文》传世,足以以假乱真。

席夔的这一卷隶书《千字文》结构精致紧凑,完美地重现了《曹全碑》的遒劲笔意和高古大气。

这卷《千字文》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其中文字姿态多变,风度翩翩,于古拙之外展现风姿秀美。有的外行说席夔这帖《千字文》入不了国展,其实这帖隶书才是在“丑书”和“乱书”泛滥的书坛足以帮助我们正本清源,洗刷污浊之气的大作。

《千字文》几乎是每个书家必临的书目,也几乎包含了我们日常使用的所有汉字。隶书,是我们扎实书法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书法正本清源的必然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