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舅》,用比烂的方式把一个平常故事熬成鸡汤

 左手作文法 2022-07-30 发布于浙江

二舅的故事很平常,平常到大家觉得很正常。给二舅拍个视频,也很正常,小人物的故事同样值得书写,因为它就在大环境当中。但是,当它变成一个现象级视频的时候,大多数人竟然在肤浅廉价地感动的时候,这就需要思考一下了。何以如此?
二舅在苦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力量,让人钦佩,但这只是他要活下去、想活好一些的代价,否则他将更加苦难。二舅他付出了代价,值得人钦佩,但并未真正赢得钦佩,村里人还是叫他“歪子”。即使打心底钦佩,也要搞清楚,钦佩的是二舅的在苦难中的态度、行动、精神,不能因为这态度、行动、精神与苦难有关,便把苦难忽略了甚至美化了。
打个比方吧。张三掉在一口深深的枯井里,摔坏了腿,靠他自己不能出来。他不想死,顽强地活了下来,然后慢慢习惯了,甚至没有了出井的念头。有一天,来了李四,李四在井口发现了张三,被张三感动了。为什么感动?虽然李四在井外,但不过是在另一口深深的枯井里罢了。虽然他比张三过得好,但也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李四终于在张三身上找到了幸福的方法,缓解了焦虑,简直被治愈了。他把张三的故事传播开去,感动了更多人。他们自觉比张三优越很多倍,事实也可能如此。他们知道或不知道自己不过也是在深井里,——如果是不知道,那是无知的优越,事不关己地凑个热闹,把自己表现得很有修养,表现出来感动、善良、歌颂都贴着装x的道德标签;如果是知道,那就是投降了,比烂了,在比自己更苦难的人生上找安慰了,比下有余嘛——二舅、张三比我还苦,他们不也顽强生活么,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苦难中的“二舅精神”是值得钦佩的,于是他们找到了自我的价值,甚至因为苦难中的顽强、乐观等精神是值得钦佩的,所以他们有了不去探究苦难原因的理由,甚至还要喊出来:“让苦难来得更猛烈些吧。”——你说贱不贱啊。
把“贱”这个标签贴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是不服的,——哪行啊!丢脸了,被欺负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一旦挑明了,你不是一直被苦难欺负着吗?——他们又会说:“你说的都对,但没什么卵用。”——你说贱不贱啊。
不说了,张三、李四、你、我、他,都是二舅,没什么好说的。可以像二舅那样生活,但没必要表扬自己,只是付出了要活下去、想活好一点的代价;更不要与弱者比烂,弱者可能是被迫的,你却是主动的,你是更弱者。



二舅,不要轻易廉价的感动

凑巧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看《二舅》,特别想听听他们的感受,当被问到“你愿意过二舅那样的生活吗”,他们终于没有了看片时的笑,沉默下来。他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有自己的态度,但就是不开口。他们有一种警觉,有些东西是不能说出来的;他们有一种矛盾,自己敬佩那个人,却不愿成为那样的人。我反复问,终于一位上中学的男生突然爆了一句“但凡脑子正常的都不愿意”,然后大家又笑了,很克制的笑。
他们的反应,让我想到了我们所受的教育——自古华山一条道,鲤鱼来把龙门跳,只有个体的努力,失败就是不够努力,必须把别人比下去才算出人头地,——听说余杭有跳楼的了。——哪怕从小知道“橘生淮北则为枳”,也只一根筋,狠狠责怪橘子,你怎么换个地方就不行了?
我们的传统啊,努力,倔强,终于窝囊认命,上天安排的最大嘛。却不想“从来如此,便对吗”。不仅不想,还有一种技能,没有什么不是一台晚会能够嗨皮的。鲁迅说:“如果从奴隶生活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卢戆章他们发明了拼音,大家识了字,到头来还是文盲,投喂出来的识了字的文盲,悲哀吗?即使开了天眼觑红尘,还有很多钱理群概括的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听说有一种爱看戏的老鼠,看什么戏呢?猫捉弄老鼠的戏。他不在乎那是他的同类,即使有一天他也被猫捉住了,四望无助,临了也就要面子的感叹一声“命不好”或“运气不好”。
我们要教小朋友怎么去思考,你不是一个工具人——警惕《毛驴和它的主人》,要找到目标和意义,华山也不止一条道,——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不要把“你讲的都对,但没用”挂在嘴上,一个对的东西怎么会没用呢?为什么一个对的东西会没用呢?——想想曼德拉感谢过的那个码头搬运工鲁滨逊,再微小,也有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大江大河。
我们看到过标语、横幅——比如,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文明靠大家,卫生靠大家……想起到效果,有时候不需要做加法,做减法就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