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缙云县金竹村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7-30 发布于上海

金竹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东上游7.2千米河谷平畈。这个千年古村,约建于北宋中叶,原名叫琴溪,因溪的上游狮子潭边有一泓清泉自岩缝里溢出,顺流而下的清泉叮叮咚咚,极像琴声,故名“琴溪”。后又因山上长有一种竹节上下斜生(一般毛竹的竹节是平生)的观音竹,色泽如金,故又称“金竹”。

金竹有村民将近三千人,多朱姓,跟新建镇的河阳村朱姓同祖。据传,金竹始祖原居村南现在的经堂山,相隔一里多路的“朱弄岙”,家中所养的鸡,经常寻食至经堂山竹园栖息,先祖为免寻找鸡群的麻烦,就在竹园角落置窝,给母鸡生蛋孵小鸡用。时隔日久,鸡群居住竹园脚,结果繁殖众多,先祖寻思:莫非竹园脚为风水地,神人指点鸡群暗示吾等,宜定居所在,遂迁于此。金竹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非遗旅游区民俗文化村、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金竹街

雁门山自括苍山分落,随棠溪道数里,距离金竹九山之西南,又以挡四水之冲,是缙云三岩门之一,又是清代美化书院遗址,朱熹曾于此讲学。其山入《括苍山志》居第七。宋时何詹访问朱庆弼、朱庆朝时经过于此,提“小赤壁”三字,1936年后塘赵舒先生题“雁门”二字。

雁门山全景

金竹村多明清古建筑,廉十一公公祠坐北朝南,青砖白墙,屋顶青瓦结栋,马头翘角,建有戏台,土木结构,天井鹅卵石铺设,石板围栏,木柱牛腿雕刻,祠前面临金溪,后枕后山,喜龙气之荟萃,卜继承之炽昌之象。这里既是金竹中学的所在地,又是壶镇敬老院的老院址,既是村民信仰先祖之地,又是后人求学之地,还是安享晚年的欢乐所。

廉十一公公祠戏台

卢氏宗祠坐北朝南,倚山面水,中轴对称,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卢氏宗祠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建筑精美如诗。卢氏宗祠厅堂用来供奉卢氏祖先,存放族谱,每逢佳节会在此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卢氏宗祠

“弯弯菊溪边,巍巍玉环岭;当年鏖战急,红军英明扬”,这是金竹奉仙楼山上红军战斗胜利纪念碑上的诗文。1936年11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百余人在玉环岭与浙江省保安队和大盘山绥靖公署反动武装展开战斗,借助有利地形条件和灵活战法打败了敌人,几位红军战士在激战中光荣牺牲。战后,金竹村村民自发组织安葬烈士。英勇的红军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对当地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竹村在1989年12月至1990年12月间建造了无名红军烈士墓和红军战斗胜利纪念碑,并将其确定为县级青少年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墓落成后,附近的学校师生每逢清明节就到碑、墓前举行纪念活动。2015年12月,缙云县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修缮。

红军战斗胜利纪念碑

阵亡烈士之墓

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0年)开始,村民们为祈求关帝保佑,向关帝许下“长旗”愿,每年农历五月,村民就自制“长旗”向关帝还愿,同时村民还会自发组织“迎案”祭祀关帝。“迎其神案,佐以刀灵,供以三牲,祭以纸马,伴以罗汉”,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金竹关公庙会”。

2007年,迎罗汉活动中“钢叉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钢叉舞表演一般由40人组成,其中旗幡队20人,钢叉队20人。他们各自穿着独特服饰,头上扎着头巾,露背束腰(或赤膊),扎裤脚,脚上穿着软底鞋。跟随锣鼓声,钢叉队的队员们手持钢叉,边走边舞,或转圈或交叉走动。舞技娴熟的队员们人叉合一,钢叉在他们的臂膀上,只轻轻一抖,便乖巧地缠上手臂,自上而下连续滚动或转动,越滚越快,从左臂滚到右臂,又从右臂滚到左臂,在怀中绕了几个圈儿,一切掌一撑臂,那钢叉又顺势“爬”上后背,贴着脊梁横轴转,犹如灵蛇,贴身缠绕却酣畅淋漓,舞上半天也并不费力。现今,钢叉舞、罗汉拳已成为金竹村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