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瑜伽心法【八】

 巴瓦玛依图书馆 2022-07-3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仍有所不知、不足,是可贵而贤明的人。不懂还偏偏自以为是,这才是人的缺点和瑕疵。圣明的人不会犯这样的毛病,他深知这是害己害人的祸根。把不知、不足作为缺点来克服,不断地完善自己,便可走向圆满自足。

【瑜伽心法】

    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俗话讲:“活到老,学到老。”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 孔子也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无不体现治学之道。所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谦卑,真诚。即使作为老师,我们同样也会有诸多的不足,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要勇于说:“对不起,这个部分我不懂,我需要学习!”这便是求学之道。同时也不得不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这个学术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年代,专业度才是制胜的法宝。

图片

第七十二章  无厌所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当人民受不了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就会起来抵抗权威。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制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压迫人民,才不会招来人民的厌恶。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瑜伽心法】

    圣人爱惜自己,却不自视清高。一个人如果总是自视清高,就可能脱离现实,总是感觉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污秽和庸俗。所以,自命清高不可得。同时,老子主张“以人为本,以德化民”的管理态度,充分体现了“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图片

第七十三篇  勇于不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a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若勇于表现自己,而无所顾忌,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若能表现柔弱,谦下、无为、不争,就能保全自己。这两者,一种利己,一种害己。上天所厌恶的,又有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呢?即使是得“道”的圣人也很难知其究竟。自然的法则是:无需透过争斗,即可获得胜利;无需通过言辞,即可获得响应;无需透过召唤,万民即可自动归顺;逍遥处之,便可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上天的道法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虽然看起来似有若无,稀稀疏疏,却无任何疏忽漏洞之处。

【瑜伽心法】

    肆意妄为,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招致失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一切谨慎从事,才能自利利他。瑜伽讲“合一”,有两层含义:第一就是去除对自我的执着;第二就是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相应。“我心”即“佛心”、“道心”、“奎师那知觉”等。

图片

第七十四章  代斲(zhuo)伤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如若人民连死都不怕,你又怎能以死来胁迫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怕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应该把他们抓起来处死,看谁还敢来做坏事?上天自有掌控生死业报的法则,如果昏庸的统治者滥用职权,残酷虐害、镇压民众,滥杀无辜,这种行为就好象原本不懂木工的人,代替雕刻大师从事木匠工作,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瑜伽心法】

    俗话讲:“人的命,天注定。”瑜伽讲业报法则。业报法则即是自然的一种永恒规律,顺应自然才是长久之计,人为的妄加干预,迟早会殃及自身。

图片

第七十五章  无以为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会遭受饥荒,是因为统治者苛捐杂税太多,所以才吃不饱。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将民脂民膏都搜刮干净了,人民无以为生,所以难以治理,故而轻死去冒犯法律。因此统治者如果能恬淡生活,不求奢华厚养,不贪污腐败,往往更显可贵圣明。

【瑜伽心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我们以一种有为的方式施加于人时,就不是一种自然的状态,那就是一种掌控。有欲望才会有掌控,掌控往往会带来抗拒。因为人性生来是渴望自由的。修行,还是需要不断培养自己博爱恬静的胸怀。

图片

第七十六章  木强则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侯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会干枯变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才属于存活的一类。因此,军事强大,就可能因为自恃轻敌,往往会失败阵亡,树木高大粗壮就容易被砍伐折断。

    凡愈是强大的,往往处于劣势,而愈是柔弱的,则往往居于优势。

【瑜伽心法】

    “柔弱胜刚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逊。这便是老子的处世修养。

    俗话讲:“满招损、谦受益。”当一个人达到生命的顶峰时期时,就应该“守柔”、“谦和”,如此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图片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大自然的法则,不是很像拉弓弦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削减过多的来补给不足的。可是在人世间,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剥削穷者、弱者,而去巴结、奉养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谁又能够把自己多出来的,拿出来帮助天下穷苦、有需要的人呢?那只有得“道”的圣人了。因此,得“道”的圣人虽有所作为但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德。

【瑜伽心法】

    “平衡”不仅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瑜伽追求的至高境界。具有高深德行的人往往比较低调,不会去炫耀自己的功德。不独享荣耀,说穿了就是不去威胁别人的生存空间,因为你的荣耀会让别人变得暗淡,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而分享、感恩,谦卑,可以使人心得以平衡。

图片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却没有任何东西在攻击坚强之物时,能比水更胜任。因为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人没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但没有人能践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说:“能够承担整个国家的屈辱者,才能成为一国的君主;能够承担整个国家祸患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如此一句合乎正理的话,就好象如同反话一样。

【瑜伽心法】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相反相成的。“大智若愚”、“不争即为上争”、“无为而不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正言若反”等,无不体现一个事物的阴阳两面。

    万事万物的阴阳两面又是彼此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就像文中所提:若能忍辱负重,才能不断拥有“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成就。

图片

第七十九章  常与人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勉强去调和了深仇大怨,心中必定仍有些许不满,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处理方式呢?正如圣人虽持有借据存根,但并不会强迫欠债者偿还。所以,有德行的人就好象持有借据的圣人一样宽容仁慈,而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索取。上天没有偏袒之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

【瑜伽心法】

    不要轻易的激化矛盾,积怨太深,就难以真正的和解。上天对所有的人都是没有偏私,公平公正的,并不会对某个人有特殊的感情,积德行善的人,之所以会得到上天的庇护与恩典,是因为他们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一切皆因果。

图片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土小,人民少。这样的国家就会更珍视人民,如此人民不会被用来作奴隶,也不会被武装起来去打仗,因此再多的武器也用不上了。这样一来老百姓也不会背井离乡,移居远方了。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必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因为无需打仗,也就没有太多的地方来陈放。让百姓恢复纯朴自然的生活,这样,即使吃着粗茶淡饭,也会觉得味道甜美;即使穿着朴素,也会觉得很漂亮;即使房舍朴实无华,也觉得安全舒适;保持着原始古老的风俗,却能怡然自乐。邻国之间可相望得见,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得见,彼此之间却从来不会发生战争与摩擦。

【瑜伽心法】

    瑜伽从本质上讲求的是回归本然、回归本心。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物质文明极大的发展,人们涉世越深,我们的觉知就越容易被玷污,感官向外,贪欲增加,与孩提时的纯真快乐就会越来越远了。如果站在天道或修行者的角度来看,“小国寡民”就会更容易将人的思想境界、修为维系在一个质朴,安定,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好像是一个企业,越小的企业,资金成本越低,抗风险的能力就会越强,盲目的扩大规模未必能收到意想的效果,但也不排除顺其发展起来的企业。试想:每一个小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像是老子般的圣人,人民都过着世外桃源、田园风光的生活,人民都纯朴自然、清心寡欲、谦下不争、无私利他,岂不就是人间的天堂?

图片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话并不一定动听,听起来悦耳并不一定是真话;一位真正有修养的人,并不喜欢与人巧言争辩,相反,总是喜欢与人争辩是非的人,往往不是一位好的修行者。真正的智者,并不会卖弄自己的渊博,总是炫耀自己什么都会的,往往并不是真懂。圣人不存占有之心,他会尽力地帮助别人,给予的越多,自己感觉就越充足;上天的运行法则是:利益众生而不会伤害他们。圣人的处事法则也是在效法天道;服务于大众,而不与大众相争。

【瑜伽心法】

    喜欢听赞美的话,厌恶听批评的话,这大概是人性的缺点吧。所谓“忠言逆耳”,对于不好听的话,若能虚心聆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便是为人处世之道。

    修习瑜伽,其实是在修心,即便是现在我们做大量的瑜伽体式,也是在借由身体的练习达到修心的目的。瑜伽的八支分法,也称王瑜伽,最早是君王的修炼方法,八支分法的最高阶是三摩地,即解脱、开悟。所谓的解脱就是一种“无我”的境界,如此,原本“小我”所执着的一切欲念也就消失了,这样就能达到真正的“无私和无为”。那便是慈悲心、仁爱心、平等下的当下。

    瑜伽中我们常常讲“梵我相联”“天人合一”,那便是犹如老子所讲的:圣人效法天道,要做到像上天一样,利益众生、服务于众生。

    现在,请您完全的静下心来,闭上眼睛,去觉知和感受,在这个天地之间,在这个浩瀚的宇宙星空之间,仿佛有一份浓浓的能量正滋养着我们的身心,将我们彼此包裹——那便是爱,无条件的爱!


编者后记

Postscript

    《道德经》一共九九八十一篇。前三十七篇为“上篇”,讲“道经”,后四十四篇为“下篇”,讲“德经”。短短五千言,却蕴含着无比深厚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瑰宝,也是道家思想文化的奠基,值得我们潜心研读。
    从瑜伽的经典著作《瑜伽经》到《薄伽梵歌》,再到道家的《道德经》,都在向我们阐述着宇宙的本源和生命的真谛。一切法,原本殊途同归,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导向至上。
    愿我们在经典的学习中,与智者为伍,与圣人为伴,不忘初心!

—— 荷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