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 无所谓

 心然的原香 2022-07-30 发布于湖北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小满时节,浅浅的夏,我来到了成都。    

这个城市好干净。踏出火车站,这是对于它的第一感觉。

后来才听常住这里的人说,是天气的原因。它经常是在晚上大家熟睡之后开始下雨,后来又不知不觉地收住。反正大家早起出门,一看就是下过雨的光景。街道干干净净,植物干干净净,气息干干净净。   

白天里,成都多半是晴天。这种晴,不是大太阳整天照着,而是时晴时阴。阴时,雾朦胧,云乌沉,但并不怎么下雨。也或者几滴,赶紧收。仿佛一个忧伤的主妇,白天当着人的面,不流泪。夜深人静时,才偷偷哭。

因为这天气,成都人不怎么晒被子,觉得不尽兴。成都人皮肤白,也是这原因,没有多少太阳晒。

没有太阳,衣服又很容易干,这就是俗语说的,收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意思。

人生地不熟的我,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问路是免不了的。

成都人热情,友好。这样说,并不意味别地方人不热情不友好。而是这里,更好。

有一个骑电动车的女子,听说我要去地铁站,她说她载我。还有一个年轻姑娘,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拿出手机帮我查。餐厅里的服务员,地铁上遇见的小姑娘,大山一样淳朴的笑容,笑出一脸美好。大山一样蜿蜒的方言,说出一嘴甜美。

成都的地名有意思,很多带着动物。龙泉驿、龙平路、来龙、青羊大道、牛王庙、牛市口、犀浦、羊犀立交、羊市街、凤溪河、熊猫大道、狮子山、驷马桥、凤凰大街、骡马市,马厂坝等等。

成都人喜欢吃兔肉。炒兔肉,烤兔肉,兔肉火锅,兔肉干。菜市场里,剥好皮的兔子摆在案板上,露出两条毛腿。我不吃兔肉,看着有点怕。兔子头,成都人拿它当宝。不知道怎么烹制的,很妖娆。黑乎乎,像个大号的费列罗巧克力,一看就有食欲。他们还喜欢吃猪嘴,熟食摊子前,猪嘴切成小块,嘴洞朝着外面。到处是卖猪嘴的,让我疑心,全国各地的猪嘴都运到了成都。

还有的地名,带着仙字,升仙湖,神仙湖,二仙桥,神仙树等。我在成都走,总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像城市,又不知道为什么不像。不像城市,像什么?又说不清楚。成都,确实有一股仙气。成都是府,是天府,天府的人好安逸。

这儿的地名,有皇城根下的味,东城根街,西御街,盐市口,通惠门,西大街,北大街等。成都市区的街区设计,很周正,不像广州,你明明看见了目的地,却走不去。成都不是,路,巷,都是直的。和北京人不同的是,成都人不辨东西南北,只说,你往前走,左转或者右转。这个,很合我意,我自己就是一个不知道东南西北的人。

我暂住的地方,叫高家庄。三环附近,并不密集的人口,可不知怎么的,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菜市场。水果也多,也贵,让人觉得,成都人在吃上舍得花钱。

成都人爱喝茶。大街小巷,三步五步就会有一个茶馆。茶馆的桌子,甚至摆在马路边。来个人,喝一杯,聊聊天。公园里,也有茶馆,露天的,一张接一张的桌子,摆着高靠背的竹椅。一清早,就有人坐在这里喝茶聊天等朋友。

老成都人的一天,从一杯茶开始。早晨起床,来到茶馆,喝茶等朋友。朋友来了,一起喝茶打麻将。中午,会有各种吃食送过来,也不贵,十几元钱。吃完后继续喝茶,聊天,打麻将。一直到下午,大家才散去,买菜回家做饭,一天就结了。

他们喝茶,不如潮汕人的功夫茶那样讲究。就是一个大玻璃杯,放上茶叶,开水冲泡。水瓶就在桌子旁边,自己续。不打麻将也可以,一个人喝茶也可以,十五元钱,可以从茶馆开门坐到茶馆打烊。

不知道是不是受这样的影响,也或是盆地的湿气重,在这里,感觉口渴,不想喝矿泉水,而是想要一杯热乎乎的茶端着。

这里的水,还有个特点,凉。浅夏时节,穿短袖,但自来水洗手洗衣服,微微刺骨。或许,这也是他们要喝热茶,要吃麻辣的原因。水土凉,体内需要热燥。

中国较讲究吃的两个城市,一个是广州,一个是成都。粤菜重视主料,川菜重视佐料。一碗凉粉,十几种配料拌在里面,味道脱胎换骨。有人开玩笑说,给成都人一根烂木头,川菜厨师能把它做成美味。 

  

成都的食物非常亲民,并不在大饭店里,而是街头巷尾的小摊子,属闲食。麻,辣,油,是它的特点。什么食物,都拌得油乎乎,辣丝丝,香味四溢。到处是咸菜辣酱店,香得很,闻着就想有一碗白米饭。进不得,进去了咽口水。尝了,就一定会买。

离成都市区不远,有一个洛带古镇。这地名好听,和三国有关。古镇不错,游人如织,拐到后街居民区,有一家灶火羊肉汤馆。门脸儿很朴素,一看就是当地人吃饭的地方。

一口大大的土灶,摆在显眼的地方,烧着劈柴,大铁锅冒着热气,到处是油腻,特别生活气。

品种不多,有论斤的羊肉和羊杂,外加羊肉汤和粉蒸羊肉。粉蒸羊肉三元,让我非常惊奇。一蒸笼羊肉这么便宜?以什么样的形式端上来?一块羊肉或是两块羊肉?

百思不得其解时,粉蒸羊肉来了,笑倒。巴掌大一格小蒸笼,陈旧得仿佛是百年前的物件。里面盛着一层裹着粉末辣椒的碎状物。尝一口,不觉得是羊肉,类似于我家乡江汉平原的鲊辣粑。

不仅不像羊肉,甚至不像是一道食物,有浓浓的幽默味,很美。

古镇上,还有一种食物,小土豆一样圆滚,炸熟后串成糖葫芦样,名字叫天鹅蛋。几元一串,当然不可能是天鹅蛋。后来得知,它是面粉做成。

人民公园里,迎面一位老头儿拿着一根细铁丝做成的小器物,摇出呜呜声,这是告诉茶馆里的客人,掏耳朵的来了。

一根细细长长的耳勺,伸进人的耳朵,轻轻地转动,有的耳勺上装着轮,转动它,耳勺也轻轻地自转。

    

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叫采耳师。看起来事儿不大,却拥有几十种工具,使这个行当,操作起来很繁琐,很艺术感。当然,也很舒服。在民间,至今还有三大快活之说:采耳,捏脚,洗澡。

大碗茶,嗑瓜子,看报纸,掏掏耳朵,偷得浮生半日闲。

人民公园的群众舞台震撼到我了。

一个公园,这样的舞台有好几处。不像其他城市,只是小打小闹,自我消遣。他们也是自我消遣,但是更要观众。场地周围,摆着凳子,吸引人过去看。舞台上,唱的唱,跳的跳,吹的吹,弹的弹,打鼓的打鼓,很专业。

少不入川,是有道理的。成都人活得很随性,很自由。一些工薪阶层的家庭,每周要出游。也不走远,就是附近的农家乐。他们不是偶然去,而是当作生活方式,经常去。一到周末,明显感觉市区空荡。   

成都人爱养犬,养大犬。公园里,人找人说话聊天喝茶。犬,也要找犬玩耍逗乐。没去成都之前,我在动物园见过大熊猫,也觉得它可爱,但没觉得多可爱。去了成都的熊猫公园后,才由衷地喜欢大熊猫。真的很可爱。

成都人对颜色的描述,要特别加强语气。说红,要说绯红。绿,要说翠绿。白,要说雪白。香,要说喷香。所以,仅仅辣是不够的,要麻辣。

成都好安逸,住久了,人们哪里都不想去。坐在茶馆里,看着一拨一拨的游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说成都的风景好,说成都人的日子好。他们越发迷醉,迷醉在一杯茶里,自我感觉竟越来越好。也让这个城市,越发令人着迷。外地人来了,住长一点,就会喜欢,慢慢的,便不想走了。

“无所谓”,是一句口头禅,全国人民都喜欢说。但唯独成都人说无所谓的时候,是真的“无所谓”。

(成都的游记,有点长。这篇,就发到这里。)

陈艳萍,笔名心然,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写作者,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女儿》,有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心然的原香》。一味写文章,也需谋生计。朋友们,需要写文章,需要写文案,需要写传记,需要心理咨询,可联系我。有合适的事情,可邀我合作。有很多文字,想要出版,愿意帮忙的朋友,请联系我。谢谢。电话:17762570121。微信号:心然,15818820884。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既在孩子心里根植乡愁,也可作为写作文的素材。

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