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志平:务实达观,回归常理做企业

 新用户29497861 2022-07-30 发布于安徽

深潜DeepDive特别邀请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管理工程博士宋志平老师为大家讲授其最新经营管理思想“三精管理”

宋志平老师推崇专业主义,做企业重用“痴迷者”,其本人同样是一位管理科学的“痴迷者”。从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双料董事长”到如今的“双料会长”,从做企业的“运动员”到培养新企业家的“教练”,宋志平老师多年致力于实践探索做企业的基本规律。“三精管理”即是他做企业、研究企业逾40年的核心经营管理思想凝结,聚焦“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三大维度共十二个面向,以“治理规范化”界定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现代企业本质开始,以“价值最优化”展望企业如何掌握定价主动权、发挥产业和专业优势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做结,以“治理规范化”界定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现代企业本质开始,以“价值最优化”展望企业如何掌握定价主动权、发挥产业和专业优势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做结,形成“三精十二化”的正向完整循环。

同时,作为央企混改的先行者、国企改革发展40年来重大事件的重要参与者,宋志平老师深谙企业改革与转型之道。面对当下新经济转型等众多挑战,宋志平老师倡导在过剩经济背景下推行新的盈利模式——“价本利”,通过价格本身的经营,实现行业健康发展和企业有效成长。

以下为课程内容节选整理,经宋志平老师审阅后发布,希望为身处转型当下的企业家和读者带来力量与启发。

图片

授课老师 |  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图片

当前是一个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代。同时又受到逆全球化、美联储加息缩表和国内“三重压力”等大环境影响,今年做企业大家都很难。

有人问我对现在的形势是悲观还是乐观?我想悲观情绪没用,盲目乐观也不对,怎么办呢?还是要“务实达观”。一是要务实面对困难,困难是客观的,不可否认;二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困难也就快过去了,这是规律,是辩证法;第三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还是要全力以赴解决困难。过去几十年我们就是在不停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走到今天的。

怎么解决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还是要回到本源,回归常理,练好做企业的基本功。这时候我和大家分享“三精管理”,希望对大家做企业有所帮助。

图片

组织精健化

“三精管理”第一精就是组织精健化。21世纪的竞争是组织质量的竞争,比如大家在这里参加赛艇比赛,就是一个组织团队而非单个人的竞争。企业的自发成长过程有一定盲目性,要么长不大,要么长大了却容易得“大企业病”,所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像果树一样不断“剪枝”,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组织精健化解决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组织竞争力问题。

一、治理规范化

首先是“治理规范化”。治理不是管理,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强调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治理以防范风险、提升公司价值为目的,强调投资者和经营者、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行权规范。

中国的治理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亚洲公司治理协会 (ACGA)有一个双年度《公司治理观察》报告,亚太地区一共12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中国大陆的排位并不靠前。可见我们的文化对治理的理解与重视度都不太够。但如果我们要建立一家现代企业,组织质量是基石,治理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好比盖房子,治理就是先把房子的基础设计做好。

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是公司的独立性,即法人财产权独立。哪怕这公司100%由你注册出资,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其财产权受法律保护。母公司与子公司、公家与个人要分清。

公司治理第二个重点是董事会。伟大的公司需要伟大的董事会。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一经选举,董事会有一定独立性。董事是独立身份,一人一票制,他签字是负法律责任的。不是为股东负责,而是为公司负责。我们说“有限公司”,指的是股东为公司负有限责任,但董事对公司负无限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在这方面我们都应该重视。

公司治理第三件事,我们说好的公司要有好的机制。机制就是企业效益和经营者、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关系就有机制,没关系就没机制。

我36岁刚当北新建材厂长的时候,好几千人的大型企业发不出工资,员工都很冷漠。工人们说我们好几年没涨过工资、没分过房子了。后来我就弄两个气球飘带挂在工厂上空,一个写着“工资年年涨”,一个写着“房子年年盖”,工人一看都挺高兴。当时的热烟炉经常灭火,工人们就说咱请新厂长来点火,把我从办公室里拉出去点火。我把火把扔到炉子里,给大家说了一句话,我说其实我最想点燃大家心中的火,如果大家心中没有火,炉子火就会灭了。结果我当厂长第一年炉子火一次也没灭,他们就说宋厂长真神,我说不是我神,是大家有了责任感。

所以我们说做企业不能只看到厂房、土地、设备、现金,最终要看到人,最终要看到人的心。好的机制要能点燃员工心中的火。其实谁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谁就找到了做管理的真谛。

过去我们一直讲激励机制。这些年随着共同富裕等基本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我觉得机制也应当升华成共享机制。“共享机制”看起来是个新东西,其实清朝的晋商用的就是共享机制,年底分配时,金融资本即东家分50%;人力资本分50%,其中账房先生和掌柜,相当于今天的管理骨干分25%,员工伙计们分25%。我想,晋商的崛起与他们的机制密不可分。中国企业里有很多机制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比如民营企业华为的“财散人聚”,地方国企万华化学的科技分红和员工持股,央企海康威视的员工持股、限制性股票计划和跟投,都能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职能层级化

组织精健化的第二化是职能层级化,企业做大以后,每一个层级要有不同的职能。过去老讲集团总部是投资中心,业务平台是利润中心,工厂这些执行单位是成本中心。那么,在集团这个层面我们要有决策高手,在利润平台我们得有市场能手,在成本这一层面我们得有成本杀手,把它分开。

其实企业乱一般就乱在两点:第一行权乱,不知道这企业该听谁的,我们用“治理规范化”解决;第二投资乱,层层都在投资,授权混乱,最后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公司。如果把层级分开就能管住投资。管住投资企业就不会大乱。

三、平台专业化

第三化是平台专业化。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业务平台都要是专业的。中国建材相当于一个体委,下边是各个专业队,做水泥的只做水泥,做玻璃的只做玻璃,做石膏板的只做石膏板,做玻璃纤维的只做玻璃纤维。让他们长期地、专注地去从事这一个行业。最后他们都能成为这个细分领域里的头部企业。如果你要让他们什么都做,多面手,那他们没有一个能做好。

 事实证明,这些年像北新建材、中国巨石、南方水泥、凯盛等等都做成了一个领域里的单打冠军,都在它这一领域里面做到了世界第一位。做企业要秉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务实主义。

做专业化平台需要“痴迷者”。我在选人上主要关注两点:

第一,选人格厚重的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朝思想家吕新吾说过,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这里讲的分别是人的德行、勇气和能力。三者其实都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格厚重。

第二,寻找“痴迷者”,就是要有专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做事。稻盛和夫说当年他做企业,聪明人都跑了,留下的那些看似木讷的人却做成了世界500强,木讷的人就是踏踏实实做这个行业的人。做企业好比马拉松比赛,能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那些脚踏实地、有激情、能持之以恒甚至有些“一根筋”的人。他自己专业的事、行业的事、企业的事必须搞得门儿清,这样的人就是“痴迷者”。

四、机构精干化

第四化是“机构精干化”。企业有其成长的逻辑,在成长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得大企业病。什么叫大企业病?六大特征: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士气低沉、投资混乱和管理失控。

机构精干化就是要不停“剪枝”要控制层级,控制机构、家数,还要控制冗员。很多企业会盲目成长,层级越来越多,十几个层级都有。我们做过“传话游戏”,如果十几个人去传话,大概率会信息失真,企业也一样。所以,我们说做到三级为限,其实有时候企业发展三级往往做不到。但是,控制在四五级,不能再多了,再多就会引起效率降低。

同时要打造学习型组织。这不是说让大家都去读书或追求高学历,组织的深度互动和交流才是学习型组织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主张企业要把各种会议开好,因为会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交流形式。“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总结反思,可以让这个团队统一思想,加深对企业经营思路的理解。

图片

管理精细化

“三精管理”第二项是管理精细化,“精者质量,细者成本”,管理要精细到每一个过程和工作岗位。这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管技术多么高,不管什么样的新经济,如果忘记了质量和成本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都会失败。这是我们的基本功。它解决的是成本竞争力的问题。

一、管理工法化

为什么讲到管理工法呢?我们这些年学了德鲁克、明茨伯格等不少理论,但是日本人不大学理论,日本人学方法论。日式管理有三个特征:一是现场管理做得好,工厂永远干干净净;二是全员参与,管理一直处在不断改善中;三是注重方法,长期坚持运用5S现场管理、TQC、定置管理、看板管理、零库存等方法。

工法不是系统地讲理论,而是针对一个流程、一件事,推出一些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实战方法。日本搞了很多工法,工厂里的班组长都明白,都按照这个去做。所以,日本创造了非常好的管理,有非常好的产品。

我最近去宁德时代,大家知道宁德时代做得不错,虽然现在股票有点回调,但是电池他们做得最好。为什么做得最好?大家说他们技术很高,其实最重要的是管理,他们用了一套工法,叫极限制造。

过去我们讲六西格玛,这是摩托罗拉创造的,后来杰克·韦尔奇搬到了GE,我们也学习。就是对产品缺陷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但是,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要控制在十亿分之一,1个ppb(part per billion)。因为宁德时代平均1.7秒产出一个电芯,两分半产出一个汽车的电池包,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它必须保证电池不能过度发热,不能燃烧爆炸,这样才能够有市场。

二、成本对标化

成本是“管理精细化”的“细”之所在。其实要降低成本,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标。谁做得好,包括一个企业里边谁做得好就和它对标,这是数量对比的一种管理方法。比如,想减体重怎么办?每天称一称,早一次,晚一次,自然体重就降了,因为你反复对标。你发现自己今天长了0.2公斤,又胖了,晚上少吃点,其实这就是对标优化。

三、质量贯标化

质量是“管理精细化”的“精”之所在。为什么要贯标化?质量的控制不是说我们最后通过检验员把废品检出来,因为那时候已经造成巨大浪费,要进行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这就是TQC。我们还有一些管理的方法,像ISO9000,以及现在用的卓越绩效模式PEM。质量管理不是严和宽的问题,也不能光讲道理,而是有没有方法的问题。国际上如果有系统的标准我们就贯彻系统的标准。

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我去美国的超市,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都被放在地上的筐里,上不了货架;现在再去看,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被放在货架上,琳琅满目,这是我国企业40多年来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上不懈努力的结果。

四、财务稳健化

做企业要稳健,企业稳健的基础是财务稳健,而财务稳健的核心是现金流充沛。所以我最初讲的是“现金为王”。财务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张表都非常重要,最重要的还是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里最重要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就是一年下来,企业在经营活动里支出多少钱,进来多少钱,是不是真的赚到钱了,这是关键。企业出问题往往出在现金流上,资金链断了,企业才最终死亡,如果资金链没断,企业还有可能有机会。

管理精细化最基本的两件事是质量和成本。但成本是刚性的,而且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企业不可能永远降低成本,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再继续降低成本是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怎么避免这种现象呢?我主张“优技、优质、优服、优价、优利”的五优飞轮策略。企业有好的技术,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好质量带来好客户,有了好客户一般就有比较好的价格,有了好的价格就有好的利润,有了好的利润就可以拿出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又带来新的好技术,一个飞轮转起来,越转越快,这企业也会越做越好。

图片

经营精益化

组织精健了,管理也精细了,是不是企业就一定好呢?不见得。即使成本等于零,也不见得在竞争中成功。

问题出在哪儿?就在于今天我们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对企业来讲,要学会从管理到经营。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三精管理”要说简单就两句话: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管理是眼睛向内,处理好人机物料,正确地做事;而经营是眼睛向外,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做正确的事。经营精益化解决可持续盈利能力的问题。

一、业务归核化

经营精益化首先是“业务归核化”。聚焦四个核心,即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这些都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看家本领,必须要做好。

一是突出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不赚钱的原则上应该舍弃,不要让它有出血点。二是打造核心专长。三是精耕核心市场。我们叫市场话语权。企业要清楚核心利润主要来自哪里,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相应市场的投入,以获得最大回报。四是抓住核心客户。企业有没有忠诚的核心客户?能不能列出前十家大客户是谁?尤其作为企业一把手,要关心客户,还要亲自做客户工作,不要认为这个客户只是销售员的客户。

二、创新有效化

创新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但创新又极具风险。我们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要进行有效、有目的和有质量的创新,不要脑子一热就盲目创新。

创新有模式可循,我归纳了五种模式:

1)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都属于这个范畴,自主创新投入和难度都很大,像一种新药的研发,过去大约需要10亿美元,现在平均需要26亿美元。

2)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把各种创新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的创新,就如同“把做面包的技术用在蒸馒头上”,是介于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之间的一种创新形态。

3)持续性创新。企业中大量的创新都属于持续性创新。

4)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大多是15-20年左右发生一次。企业在做好持续性创新的同时,也应积极尝试颠覆性创新。很多领先企业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对持续性创新比较坚持而对颠覆性创新不够敏感。

5)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创新不一定都要选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都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零科技创新。

三、市场细分化

其实今天我们不少行业都有过剩。过剩怎么办?要不要转行?我认为转型不是转行,除非这个行业彻底消失了。但像水泥行业,一年还卖24亿吨,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只是说过剩了35%,转到另一个行业,另一个行业里可能过剩40%,而且还不熟悉,怎么办?

如何在原来这个行业里边,在过剩的情况下,甚至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还能够取得效益,这该怎么办?就是要进行市场细分,产品细分。

四、价值最优化

首先是定价,很多人认为产品定价由市场决定,是客观的。但事实上,市场价格往往是由卖方之间恶性竞争形成的不合理低价,结果导致全行业亏损,没有一个赢家。所以我认为做企业应该主动掌握定价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定价。

 另一方面,要从“量本利”到“价本利”。过去我们讲“量本利”,就是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每个产品单位的固定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但在过剩经济背景下,产品供大于求,市场已从供给制约转为需求制约。生产10万辆汽车都能卖出去,生产20万辆汽车,就有10万辆卖不出,不但没有真正降低每辆汽车的单位成本,还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这个时候“量本利”失效,怎么办?要“价本利”。稳定价格,降低成本,取得利润,能保量就保量,保不了量可以适当减量。在“价本利”理念下,利润是目标,价格是龙头,成本是基础。

企业要实现价值最优化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好的公司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充分发挥产业和专业优势,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对企业来说,如果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出色,外部环境会变好;如果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照顾好了,内部会很有积极性。这样的企业才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最后获得更多的效益,企业走得更远,然后再回馈社会,对所有者来讲也是最好的结果,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结语】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郭鹤年老先生当时得了终身成就奖,讲了这么几句话。

他说做企业,第一要专注,就是像“痴迷者”一样,做一行爱一行。第二要有耐心。我常说,把一个企业做好需要10到20年时间,想做到极致需要30年以上,大家说宋总怎么算出来的?我说不是算出来,是做出来的。北新建材、中国建材都做了40年以上了,做一张石膏板、一根玻璃纤维,做了四五十年才能做到极致。第三 “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我们以前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他认为成功有时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了就容易自大,这正是大企业为什么会倒下的第一阶段。第四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越多越好。这是他10年前讲的,现在依然适用。

这也是“三精管理”希望传递出的精神。同时我希望三精管理能成为做企业的一个开放系统,大家能结合自己的企业,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适合自己的“三精管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