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志平:变局下的企业战略和管理

 抱朴守拙之宁耐 2023-02-1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经济总体企稳回升,但也面临不确定因素。2023年,后疫情时代下,企业如何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企业如何做好战略规划及解码?如何调整战略思路和经营方式?

2023年2月,参加CANPLUS邀请多位重磅嘉宾深度解析企业在新变局之下的战略与管理之道。在此前的参加CANPLUS“开年第一课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为我们全面解读了战略和执行的构建逻辑(点击此处了解参加CANPLUS开年第一课内容)。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带来了题为《变局下的企业战略和管理》的分享,深度剖析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的底层逻辑与路径。

志平深耕国企40年,从技术人员一步步成长为央企的领导人,推动了8家央企重组,上千家民营企业混改,并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企业双双跻身世界500强。基于长达40年的企业经营实践,宋志平开创了央企市营”“整合优化”“八大工法”“六星企业”“三精管理”“格子化管控等企业思想体系,被企业界推崇为宋志平模式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课堂演讲内容精华部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图片

做企业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经营,二是管理。经营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

经营的核心是战略,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同样重要。战略的真正目的是赢得竞争优势。企业的领导一定要研究战略。因为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

关于战略,我总结了10条,前半部分是公司层面的战略,属于优先级战略,后半部分是业务层面的战略,关乎每个业务应该怎么做。
#公司战略

1.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企业发展到底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工业化早期,大多数企业走的是专业化道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机会的不断增多,不少企业开展多元化业务。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更多的企业无法分散资源,只有集中精力回归到专业化道路上来。

今天确实也有多元化做得好的企业,但是少之又少。中国建材和国药都是走的专业化路线,建材集团只做建材,国药只做药,但是如果细看,建材里边还有不同的产品,比如水泥、玻璃、新型建材、新材料等,这就是我讲的“有限相关多元”。“有限相关多元”还得有主有辅,企业要突出主业,然后在其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业务。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你做什么、做多少,你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

我本身是个专业主义者,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四年来,我发现上市公司出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出在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上。做企业要重视业务焦圈化。如果画一个十字线,从横向来讲,企业的业务不能太多,要聚焦;从纵向来讲,产业链不能过长,要深耕。关键要抓四个核心,就是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在各种诱惑面前,企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更有定力,坚守主业,心无旁骛地做好主业。做企业要聚焦,这是我多年下来的经验。

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认为,大企业的衰败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第一,人才成长的速度跟不上企业成长的速度;第二,企业的衰败并不是因为没有机遇,而是因为它遇到的机遇太多了,什么都想做,最后一事无成;第三,企业的衰败不是因为它没有创新,而是因为它的创新能力太强,以至于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最终把战线拉得过长,导致衰败。

吉姆·柯林斯在《再造卓越》这本书里提到公司的衰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狂妄自大。一旦公司取得成功,就容易在光环下“失聪”。公司领导人逐渐懈怠下来,认为“我们的成功缘于我们采取了某些措施”,却忘记了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他们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在哪些情况下将会失效。理智和洞察力被成功的沾沾自喜所取代,为衰败埋下了祸根。

第二阶段,盲目扩张。这其实是第一阶段的延续。公司忘记了其成功的本源,盲目进军没有把握的其他领域。公司领导人一味追求扩大企业规模、加快企业发展速度,由此博取更多的赞誉,但实际上他们是不自量力。

第三阶段,漠视危机。在这一阶段,领导者漠视负面信息,并将挫折归咎于外因,不愿意承担责任。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行事,全然不顾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于是将公司带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寻找救命稻草。公司领导人鲁莽地采用未经检验的战略或盲目推出新产品,希望力挽狂澜。这些措施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长远来看却并不能挽救企业于水火。

第五阶段,遭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公司财务系统和企业精神已经完全崩溃,领导者放弃了最后一线希望,巨人就此成为历史。

至于公司衰败的过程,可能会持续长达十年,也可能只需一年。

2. 有机成长还是无机成长?

企业的逻辑就是成长的逻辑,不成长的企业就会衰亡。企业的成长有两种,一种是自身有机的成长,一种是兼并重组,也叫做无机成长。我们要把无机的重组变成有机重组,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重组要服从战略;2.重组要有明显效益;3.重组要有协同效应;4.风险可控可承担。

重组完成后的关键在于整合,包括:业务整合,机构整合,管理整合,文化整合。其中最难的是企业文化整合。当年中国建材重组上千家民营企业,我们在整合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大家经常问我,当年是怎么把那么多的民企重组在一起的?这些企业凭什么跟着你?我的办法就是“三盘牛肉”。

奈斯比特在《定见》这本书里写道,要变革必须端出牛肉来,没有好处就没有人跟着你。所以我当年在收江浙沪企业的时候,提前准备了“三盘牛肉”:一是给予公平合理的定价;二是民营企业可保留一定股权;三是吸引创业者成为职业经理人。

就用这个方法,我们把江浙沪一带的150个水泥厂重组起来了。后来国药集团重组六百家民营企业也是这样。这两家公司现在都做到了千亿级别的收入。


3. 自主创新还是集成创新?

“创新”这个词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来的,他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就是创新。创新分为很多种,包括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但核心还是技术创新。我想重点讲一下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包含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时间长,投资大。今天是科技竞争时代,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我研发。尤其大企业要多投入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像碳纤维、芯片、新药研发都是靠自主创新。

集成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也就是把各种创新要素结合起来,吸纳海内外资源为我所用,既有借鉴,也有自我创新,像极狐电动车和京东方的液晶显示面板都是集成创新的例证。企业到底要走哪条路线,研究清楚很重要。


4. 从质量强国到品牌强国

最近国务院出了一个关于质量强国的文件,提到要打造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我们国家要做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其实核心还是要成为品牌强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提出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换资本,当时有它的合理性。但现在看来,市场的核心是品牌。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不多,基本上是洋品牌的天下。

做品牌,首先是质量,其次是设计,最后是自信心。现在的90后都崇尚国潮,表明大家对国产品牌的自信心在加强。安踏和格力就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典型代表。企业一定要重视品牌这件事,而且最好是由一把手亲自抓品牌。


5.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公司层面的战略,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战略。如果人才的成长跟不上企业的成长,企业就会衰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四种人才特别重要,分别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人员、具有悍马精神的营销人员和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队伍。

格力之所以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公司有个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有斗争精神和悍马精神的企业家董明珠,有13000人的技术团队和几万名现代工匠。

我在中国建材和国药任职期间发现了不少企业家。我选人的标准很简单,一个是看他有没有好德行,一个是看他是否一心一意做事情。一个人如果认真做一件事,没有做不好的。我不喜欢万金油式的干部,好像什么都懂,却什么都说不清楚。
#业务战略
说完了公司层面的战略,接下来我来讲一讲业务层面的战略。我总结了五条重要的业务战略,分别对应市场、产品、竞争、价格和协同五个维度。

6. 明确核心细分市场 

市场是企业的命根子,做企业归根到底做的是市场、是客户。当前,我国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市场,我们的市场战略必须调整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企业一定要构筑自己的核心市场,研究产品的细分市场到底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7. 构筑产品差异化

迈克尔·波特有一个经典的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过去我国制造业处于中低端,只能走低成本、大规模、低价格路线。但是现在我们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迈向高端,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迈入高端,企业一定要走差异化路线,把价钱卖出来,把品牌做出来,不能只是简单地靠规模降成本

8. 寻找动态竞争优势

随着环境、技术和客户要求的变化,管理学中又出现了超强竞争、瞬时竞争的概念。我认为它们的本质其实是动态优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我们要快速改变战略,适应市场,同时战略要层层落地,细化分解,不能大而统之。

9. 定价定生死

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价格,很多人说价格是由市场定的,其实则不然。赫尔曼·西蒙在《定价制胜》这本书里提到,定价定生死,企业应该掌握定价的主动权,不要轻易降价。因为一旦企业开始降价,它的竞争对手也会跟着降,几轮价格战下来,最后企业就没钱赚了,必死无疑。现在是过剩经济,企业应该稳价、保量、降本,最终取得利润和优势。行业要健康发展,企业就不要打价格战,要走价本利的道路。过去讲“量本利”,现在是“价本利”,一字之差,但是完全不同的经营思想。

10. 从竞争到协同共生

我经常听到企业抱怨说竞争带来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低价中标导致供应商的价钱被压得很低,甚至活不下去。另一个是,无底线的杀价竞争破坏了整个市场生态。所以企业除了会竞争,还得会竞合。企业内部叫协同,外部叫共生。过去打仗,把同行当冤家,但实际上同行也是利益共同体。所以企业不仅要研究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效应,还得看到行业内的利益一致性。



参加,成就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