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仁王庙,从乡村破庙跻身大唐木构三杰

 都护在燕然 2022-07-30 发布于北京
 

2019年6月自驾参观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国内仅存三座完整的唐代大木构建筑之一,仅仅是第五批国保,而另外两座唐构妥妥地是第一批国保,不是因为该庙体量太小,观赏性与佛光寺和南禅寺相差很多(没有彩塑壁画和配套建筑),可能是因为断代错误,耽误了广仁王庙的国保批次。广仁王庙在50年代初地区普查就发现了,60年代初,因为搬迁永乐宫来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住在龙泉村的老师发现了五龙庙大殿的价值被低估了,肯定是最早期的大木结构遗存,早早成为山西省的省保文物,但未被重视。原因来自对碑文年号上的误读,这座唐构在文物科考之前曾长期被当作金建。石碑《龙泉记》上的年号'大和’被误认为'太和’,所以就当成了金代'泰和’。在《芮城县志》上的相关条目这样记载:“五龙庙,在古城龙泉上,金建,郑泽记。”至于怎么纠正的就不知道了,反正现在依据唐碑的年款,断代为832年的唐代木构,龙泉村的五龙庙正殿,建筑结构特点和唐代碑文吻合,都指向那个令人神往的大唐,成了按年代排位,是全国排第二位的古建筑,庙小辈分儿大。

我最早知道广仁王庙是通过爱塔传奇老师的文章,喜欢田野古迹(不可移动文物)的本来就是极小众人群,也是在喜欢旅游的基础上分出一个小枝丫,看看古迹,学习一下古迹的背景资料,不外乎以一个“玩”字。可惜,网上能搜到的免费古迹知识渠道很窄,爱塔传奇在新浪网上发布了很多普及早期木构建筑的文章,成为我的旅游访古的启蒙老师之一。如果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就比较困难了,需要买那些文物专著和画册,这些读物不仅费用不菲,其专业的枯燥超出爱好者的能力和兴趣范围。我们需要一些专业老师,通读那些专著,熟悉那些专业文物期刊和知网上的专业论文,从中找到一些普通人可能关心的兴趣点,有能力在大众中不厌其烦的耐心传播,让普通爱好者理解一些超出百度范围的古迹专业知识。田野古迹的大众兴趣点并不在枯燥的古建学术知识,而在旅游娱乐的过程和古迹科普知识传播之间的契合点,这就是古迹游学和付费讲座的市场定位。比如我自己对旅游访古现场画面感的追求超过古迹常识,到现场看实物拍照记录古迹变化的过程是兴趣所在。做一个古迹记录和旁观者。同时希望看到更多的古迹专业老师站出来给大众科普古迹知识,看到更多样化的传授古迹知识的渠道。

其实我根本看不懂太复杂的大木结构,到广仁王庙就是一种朝圣,扫国保。现在的广仁王庙已经被万科修缮一新,周围设计成很现代的博物馆样式,集中展示山西著名的早期大木结构建筑。用各种形式,包括斗拱模型、专业透视图和文字介绍普及早期木构知识。静下心来看看有收获,关于古迹的修缮有很多观点,而早期大木结构的保护是争议很大技术性很强的难点,我们看到的所谓唐代大木结构建筑,肯定是历代不断维护的最终结果,比如广仁王庙,每间梁下用文字标识了,乾隆十年,光绪三十二年,1958年都进行相当规模的大修,应该保留这些历代维修的痕迹,这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不必恢复所谓臆想中建筑原来本该有同时代的模样,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看到大唐木构的原始模样。

为什么叫广仁王庙,依据是庙里的碑文。庙里最早的一块唐碑(元和三年,808年)抬头就是《广仁王龙泉记》,这是唐代对龙王庙的正式称谓,也就是官方称谓。建庙的初衷是龙泉村的泉水,依泉水口建龙王庙,老百姓不会叫广仁王庙,50年代普查时叫“五龙庙”,这是准确地反映出从唐代到民国时期的山西本土的龙王信仰,祭拜五龙。我们所看到的明清时期的龙王庙,基本上都是五龙王信仰,从龙王庙的壁画中,行雨图和雨毕回宫图,都有五条龙的出现,这是一个固定团队,龙的组织。而青龙是五龙的首领,青龙就是广仁王,也是群主,所以,广仁王也可以代表龙王群体,把龙王庙叫广仁王庙也顺理成章。我以为此庙仅仅理解是供奉青龙(东方)的庙并不合适,应该供奉五龙的群体,其实就是龙王庙的唐代官称,至于村民所说五龙庙是因为龙泉村有五个泉眼,这是对五龙的误解,五龙崇拜是本土龙王崇拜的核心,五条龙不可分割,与泉眼数量无关。这个可以查道家关于龙王崇拜的典籍为证。

广仁王庙的木构结构相比较南禅寺和佛光寺简单的多,是初学者最好的现场学习,可以自由拍摄和参观,早期木构建筑特点显露无疑,下面是四方客的描述,广仁王庙大殿下有高大的台基,前面正中设踏道。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明间辟门,两次间各辟一直棱窗,两梢间间广仅占明间的一半。檐下施阑额,不用普拍枋,栌斗直接坐于柱头之上。不用补间铺作。檐下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不用令栱、耍头,二跳华栱上直接替木承托撩风槫。泥道栱上承素枋,然后又是一重泥道栱、素枋。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柎通檐用二柱。柱头铺作里转一跳华栱承托四椽柎,而梁头伸出为外檐斗拱的二跳华栱。四椽栿上置驼峰,由大斗直接承托平梁。平梁两端托脚入大斗斜抵梁头。平梁上立侏儒柱、叉手、捧节令栱承脊槫。两山面上的斗拱里转出两跳华栱,上托丁柎,丁栿水平置于四椽栿栿背,并穿出驼峰。

看懂这些古建筑专业词汇需要自习,自习笔记如下,1、不用普拍枋,这是早期大木构的特点之一,存世的木构遗存并不多,这里是实例。2、大梁两侧伸出头做为华拱,可见实例很少,仔细观察由大梁过渡到室外华拱的加工痕迹,3、理解第一跳华拱的偷心造,这种偷心造的做法只出现在老的木构建筑中,明清以后就没有了。4、柱头卷杀,比较明显,即使在防鸟铁网里也看的见,5、个人比较喜欢广仁王庙的大叉手和大托角支撑,材料都比较粗壮,几乎形成三角支撑,这是原件还是后代维修加装改造不得而知,这种做法很少见,没准是龙王庙保存下来的建筑秘诀,拍照后要经常翻出来看看。5、拱枋重复式,这也是广仁王庙的特点,几乎是早期木构建筑的孤例。

专业图片摘自:贺大龙先生《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代木构大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