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面边声连角起

 古典读书治学 2022-07-30 发布于上海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发起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我们说起范仲淹,就想到了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情怀。稍一探究,范仲淹还发动了庆历新政,还真是一个人物。他提出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范仲淹同时代的,还有大家熟知的包拯包青天。

早年去苏州,看到范仲淹的故里,以及范仲淹在苏州的事迹,当时并未在意,以后有机会好好在苏州探访一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啊,这是多人文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啊,但是古今又有多少文人真的愿意去呢?塞下,广阔,壮阔,却也荒凉,悲凉,年年的战争,持续了千年,那是华夏的边疆,那是历代国士需要去守护的地方。

人的一生,不去塞外,似乎总会有缺失是的。

王维去过塞外,“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这种感觉就是强劲,有力,博大。

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真是壮阔。

其实有这样的传统,文人去了边塞,往往也会被这种精神所感染。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无留意”,毫无停留之意,果决,果断,这里隐隐有边塞之人的精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号角声起,气氛非常地紧张,整个边塞大地走在这个紧张的氛围里,而那长烟落日下,千山围绕里,一坐孤城挺立在那里,孤绝,坚韧。

这里面,是有那么一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英雄气概在里面。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大场景,长镜头,忽然一转,一下子切入一个近距离的镜头。一位正在喝酒的军士,满面沧桑,遥望着远方,想着远方的妻儿。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是回家的时候啊,回家之期也是遥遥无期。

这种镜头的转换,非常有意思。从宏达叙事,一下子转向人物的内心。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这一下从个人的感伤,写众军士的感受,这就是范仲淹,他会与他人共情、同心。这就是一个人的心性,他不会总想着自己那点事儿,他会想着他人,想着天下人。一个人的格局,彰显着一个人的气象,一个人的气象,鼓动着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真的心怀天下,真正是从底层经历艰辛一步步上来的,后来,所以他针对时弊,提出变法。开了宋朝变法的先河,先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才会有随后的王安石变法。

最近在看《水浒传》电视剧,看到最后心里很堵,宋朝怎么变成这样?当时的底层民众生活真是太苦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造反,大多都是活不下去了。另一反面,也想踹宋江几脚,搞什么招安?如果站在大宋的立场,还是招安好。但是,再看看高俅,蔡京这些,心里又是不平。历史总会重演,但幸好,还有范仲淹这些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