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王庆国】一生伤寒,一生经方,无悔

 德寿堂图书馆 2022-07-30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2022年7月20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国主任荣膺“国医大师”称号。

图片

王庆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届全国名中医,国家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在至今从医52年的王庆国身上,有诸多这样的荣誉,但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伤寒论》大家刘渡舟教授的大弟子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终身教授,也是“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开拓者和创派者。

1981年,王庆国拜入刘渡舟教授门下,一边跟随刘老钻研学术,一边侍诊抄方,此后20年间从不间断,为王庆国日后的在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拜入刘老门下,王庆国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独立给患者看病了。

除了刘渡舟教授的亲传授业,在上学期间,王庆国也曾受过其他大家的点拨。包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老师,赵绍琴老师,协和医院的祝谌予先生,西苑医院的步玉如先生,方药中先生等,这些大师名家的经验,现在已成为王庆国自己学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老仙逝后,王庆国担负起学派传承之责,申报并获批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能够将恩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下去,这是王庆国对于其恩师最大的敬意。


图片

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伤寒论》精品课程负责人,王庆国教授至今承担着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研究生的课,以及一些带徒弟的任务。

在他的努力下,其《伤寒论》课程初步建设成为了国内中医教学领域一流、具有自己教学特色并具备示范作用和辐射能量的精品课程。

而且王庆国教授讲课诙谐幽默,给同学们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并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心得传授给大家,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

王庆国教授在刘渡舟教授之后当选为仲景学会会长,先后担任主任委员十余年,曾主持国家973项目两项,863课题一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27部。


图片

可以说,王庆国教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药科研和教学工作。正如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说到的,王庆国教授学宗仲景,增光岐黄更璀璨,术用经方,培植桃李最芬芳。这句话来形容王庆国教授,最为贴切。

在临床上,王庆国教授将诸家经验与经方的因机证治有机结合,喜用经方,但又不薄时方,且多方采撷,各取其长,创造性地提出了通平致和的思想,应用于多种复杂病症之中,不居于一病一科,临床治疗范围广泛。

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中医不仅仅要传承,而且要不断地创新。而这种创新是中医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竭的动力与源泉。这种思想和治疗思路,让许多的患者深深受益。


图片

王老师在《伤寒论选读》中,这样讲过,要学好《伤寒论》,并真正掌握《伤寒论》的学术内涵,需注意以下几点。


认清性质,明确目的

《伤寒论》并不仅仅是辨治外感热病的专书,而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它是以六经分证来统摄诸病,是以论病来辨明伤寒,非只论伤寒一病。其原因在于:

(1)从伤寒论的沿革看,《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并论的一部专著,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才分为两书。而两书虽分,但其中伤寒杂病共论之并未能彻底隔断。

(2)从实践中看,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病相兼者多,因此,必须伤寒与杂病共论,才能在论述的过程中将错综复杂的病证关系及六经辨证的方法阐述清楚,并体现六经辨证统摄诸病的意义。

(3)《伤寒论》的六经分证是广义的,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而不讲某经之伤寒,其实仲景是把杂病兼括于六经之中。由仲景《自序》中“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来看,此书绝非只为论述伤寒而设。综上可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伤寒论》是主论外感风寒,兼论内伤杂病,是一部阐述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学习《伤寒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治疗伤寒病的方法,而是为了学习书中所蕴含的六经辨证的体系,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临证时分析、对比、鉴别等辨证思路与方法,并能将其用于临床治疗,以提高辨证论治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提纲挈领,掌握全局

如前所述,学习《伤寒论》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其中所涵载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纲挈领,以高屋建瓴之势对《伤寒论》全书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而把握全局的关键在于全面了解六病的概念、成因、分类,各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夹杂证的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各病证的病因病机、主要脉证及治则方药。


熟读原文,明辨本意

熟悉与全面理解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掌握其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均涵载于《伤寒论》条文的字里行间。如不能熟读原文,进一步的研究则无从谈起;如不能熟记辨证论治的要点及治疗方药,也谈不上临床上的正确运用。因此,对于重要的条文、方药及方后注,最好能熟读或背诵并且要加强理解,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在临证运用时得心应手。此外,为明辨《伤寒论》的本义,还要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著作参合理解,尤其其要注意避免望文生义,曲解原意。


前后联系,明经解要

熟读并理解原文,只是学习《伤寒论》的第一步,由于时代限制,《伤寒论》无法用大量的文字详细阐释其学术思想,有很多内容隐藏在条文之后,需要我们认真探求才能理掌握,古代医家常说的“于无字处求之“即是此意。而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更需要在系统掌握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方能感悟。如第4条与第5条比类而观,其后面的深意是“辨太阳病传与不传,但以脉证为凭,不以时日为拘。”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98条则说,虽然“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五症俱现,看似柴胡证无疑,但因属太阴误下,脾虚气陷,寒湿停郁于肝胆之经,故似是而非,因此“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而禁用小柴胡汤。两条综合考虑,还是提醒读者,辨证的关键是内在的病机,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症状.单凭外在症状的组合而选方,很容易犯指鹿为马的错误。


参考名家,加深理解

迄今为止,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已有千百家之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推动了伤寒学术的发展与流传。因此,适当读注家的著作,是深人学习所必需的。其中代表注家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注家的观点,又决不可人云亦云,而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择善而从,兼收并蓄。


结合临床,学以致用

前面说过,学习《伤寒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书中所涵载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及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应特别注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将书中的理论与方药在临床中实际运用,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加深记忆,真正掌握,也才有可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创新。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