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滕州市龙阳镇前司堂村72岁的老农司秉山来说,2021年的10月21日,是个刻骨铭心、命悬一线的日子——那天,他下姜窖,差点没上来。那年的秋季,雨水比往年都多,到了10月份,该窖新姜了,前司堂村的姜窖里还有很多水,有的窖都塌了。说来也奇怪,龙河(俗称“北沙河”)以北的村庄,姜窖都没上水,而那里的农户因为觉得种姜麻烦,收益也不是很高,都不怎么种了,有不少空闲的窖。所以,前司堂种姜的各家,都纷纷到龙河以北的亲戚朋友家借窖用。司秉山老人有个亲戚在界河镇北沙河村,家里的窖已经闲置了好几年了。这天他来到了这里,想下去看看窖还管不管用。平时下窖怕窖内缺氧(俗称“闷气”),都会用鼓风机和塑料长管子往窖里打气,这次,不知道是心急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竟然没想起来,就直接下去了。待脚落窖底,还没来得及看,就觉得喘不上气了,这才意识到窖里闷气,便赶紧往上爬。下过姜窖的人都知道,姜窖俗称井子窖,窖口都很狭小,光竖井就有三四米深,上下都要手扒脚蹬井壁上的洞。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四肢无力了,勉强上到窖口处,窖上的人都拉上他的手了。他的亲戚还喊了一个过路的邻居一起拽着他的手往上拉,可怎么也拉不上来。这也难怪,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完全没有力气了,腿脚都软软的,窖口又小,仅凭窖上人往上拉的力气,根本拉不上来。僵持一会,拉的人也撑不住了,手一滑,他人就掉下去了。这时候,窖上面的人都吓慌了神,大咋呼小嚷的,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大家七嘴八舌想办法,但谁都不敢下去——前几年村里也曾出现这种情况,有人下去,不光没救上人来,还差一点把命丢了。有人说赶紧打110,亲戚就打,好不容易说明情况,人家说得打119,接着又打119、120。可是,打了电话也要至少十几分钟才能来到,窖里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大家都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忽然一个邻居想起来旁边一家种过姜,说他家有鼓风机和塑料长管子。火速去借,还真有,搬来,七手八脚地放下管子,插上电,鼓风机响起来……不多会,119救援的人就来了,查看了现场,站长身先士卒,冒着危险下到窖里。用救援绳把老人绑上,在众人的合作下,终于把老人救了上来。120救护车已经在那等着了,救援队的同志们将老人抬上救护车,拾掇了工具,便开车走了。120救护车火速地把老人送进了医院。 通过检查,医生说因为缺氧的时间较短,对身体还没造成多大的危害,只是掉下去那一下子摔得厉害,腰椎五节受损,其中第五节粉碎性骨折,需要静养,要一直平躺着,100天内腰椎都不能动。至于能不能痊愈,那就看造化了。住上院,老人清醒之后就问老伴,是谁救他出的姜窖?老伴便把施救过程告诉他。他听了很是激动,不停地念叨:“差一点呀,再晚两三分钟,就没命了,救命之恩呀,救命之恩呀!”然后说:“过天一定要好好谢谢人家!一是要谢借给咱鼓风机的那家,再就是要谢消防救援队的人。”“借给咱鼓风机的那家好找,可消防队,你到哪里去谢?”老伴说。“当时光顾你了,谁想起来呢?人家把你救上来就急忙火速地开车走了。”老人一听,更急了,就数落老伴说:“不管怎么样,也得给人家说声谢谢呀,人家冒着危险救咱,咱连句人话都没有,人家不觉得寒心吗?”平躺着静养,不能翻身,不能挪动,动一动背就像针扎的一样疼痛。不能折身抬头,饭都吃不到嘴里去,得用吸管慢慢吸。更大的问题是大小便,因为腰椎的问题,大便解不下来,肚子涨得很难受。这时候,他自己觉得活不成了,便把儿子、女儿叫过来说有重要的事要交代。儿子女儿都疑惑不解,问有什么重要的事。他说:“我这一辈子,没亏过别人的,没欠过别人的,可最后却没能向对我有救命之恩的人当面说声谢谢,是我终身遗憾,假如我真的不行了,你们要代我去致谢,千万不能忘了!”家人都说他想多了,没有这么严重,还跟他开玩笑说:“还以为给我们交代取存款的密码呢!”他却说:“密码忘了交代倒没什么,这事是一定要交代清楚的,不然我死也闭不上眼!”正如他儿女所说,没有这么严重,经过大夫的调理,挺过了这一关,大夫让出院回家静养。回家以后,他还是念念不忘感谢人家,陆续地有亲戚邻居来看他,他东说西说,最后一定要扯到没能当面感谢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人上来。还多次督催教书的女儿,让她打听是哪里的消防队,是消防队的哪位同志冒险下窖救的他。女儿工作忙,再加上对消防救援一无所知,也就是答应着,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女儿来一次他问一次,女儿总是以正在打听应付他。后来,他看出来了,很生气,对女儿说:“你要是再不上心,我直接打119。”后来,女儿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弄清楚了,那天前来施救的是滕州大同路消防救援站的同志们,冒险下窖救人的是站长(没问出名字来,人家不给说)。她把这消息告诉给父亲后,老人很高兴,说:“这我这就放心了。可惜,现在我还不能动,要不你先代表我去谢谢人家吧。”“等你好了再去吧,我们谁去都代表不了你。”女儿说。“你说得对,我心里有很多话想给人家说——可要是我好不了呢?”经过了三四个月的治疗休养,老人能拄着拐杖下地走了,又催着儿女去谢救命恩人,家人考虑他还没痊愈,没同意,他还不高兴了好几天。到了2022年的5月,老人终于痊愈了,他带了好多礼品去了北沙河给他提供鼓风机的人家,千恩万谢,还在村饭店要了一大桌子菜,请人家吃饭。回来以后,一家人便商量怎样去感谢消防救援队的同志们——买礼物、送锦旗、请吃饭?教书的女儿说:“就送个锦旗吧,送礼物人家也不会收,请吃饭人家也不一定吃。”锦旗上写什么?老人思量着,说:“写'恩重如山’”。家人便根据他的意思,定做了一面锦旗,一家人于7月12日一大早就送到了滕州大同路消防救援站。 消防救援站的同志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一家,站长还请他们进了办公室,坐下来攀谈起来。下面摘录的是他们的几句对话:司秉山老人:“你们的救命之恩,我从心里感激,可是我心里有,却不知道怎么说,见了你们就心里酸,想哭……”站长:“大爷,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应该做的。”司秉山老人:“这是你们的工作,不错;可是,你们的工作是拼上自己的命去救别人的命,有时候是用自己的命去换回别人的命,世界上还有比这工作更伟大的吗?” 司秉山老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那救命之恩该怎么报呢?一面锦旗哪能表达我的谢意,想请你们吃顿饭,想给你们买点东西,可我闺女说这违反纪律,说你们不会去,不会收,可我又实在想不出别的感谢你们的办法,也就只好将它牢记在心。这救命之恩不光我不会忘,我的子孙后代也不会忘!”站长:“大爷,你给送个锦旗,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激励,我们就很高兴了。”司秉山老人:“我要感谢的还不光是你们,还要感谢这个社会。现在的社会忒好了,让我赶上了。你看,一旦遇上事,什么110、119、120,一个电话,几分钟就到。假如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还能坐在这里跟你们说话?早已烧完埋上了。”
作者简介:司民,山东滕州人。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著有散文集《在那个年代里》,散文小说集《乡愁》等。前者获枣庄第二届“榴花杯”文学艺术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