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芷天历史 2020-07-29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文/思源

在很多宫廷题材的古装剧中有一件东西几乎是必须出现的,那就是圣旨。说到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虽然皇权时代早就过去,但毕竟它存在了数千年,所以至今仍有影响。

比如我们都知道,圣旨不光是传达皇上命令的载体,更多时候它还是一种象征,所以才有见圣旨如见圣上的说法。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在古代,圣旨一般由皇帝的贴身太监宣读,这时候不管是谁都得下跪听旨,就算是皇亲国戚也不能违背这个规矩,如若不跪就是对皇上不敬,往轻了说可能会收监、受点皮肉之苦,若是皇上发火可能人头不保。

其实圣旨除了传达命令外有时候也作为一种精神奖励,所以能收到圣旨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接旨后往往细心保存甚至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这样的事还真不是虚构出来的,早些时候在河北地区就发现过一件圣旨。话说河北一农民在收拾屋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宝贝,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自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展开一看可让人大吃一惊。

原来,这圣旨竟足有一米九还多,宽约三十公分,直立起来比一般人都高。

这可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咱们在影视剧里看的圣旨不都是短短的一截,怎么会长达一米九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历史上的圣旨大同小异,每个朝代的尺寸和样式会稍有不同,比如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是满人,所以圣旨一般有满文和汉字两种字体,也自然长些。而明朝的圣旨更长,最多的可达五米。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不光如此,圣旨的做工也颇有讲究。首先用纸方面必须用上等的蚕丝织造,上面一般绣有锦云和飞龙,有人说两端的飞龙其实是防伪的机关,不过这一点并没有官方考证。

另外,圣旨的轴柄也是有严格规制的,一品官以玉为轴,二品用黑犀牛的角等等,且圣旨的颜色也不一样,一般颜色越多表示规格越高,据说最高级的圣旨足有七种颜色。

在看河北老农家的这幅圣旨,首先它属于明朝、历史相当悠久,再看上边的内容,写的是一郭姓大官在职期间爱护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此皇上才特意下了这道圣旨以示嘉奖。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其实这老人就姓郭,他说小时候家里就有人说过祖上有人做大官,想不到竟是真的。而这道圣旨很显然就是他们的传家宝,老人家八十多岁还能找到说明有缘分。

这件奇事很快在街坊四邻中传开了,后来就自然而然地传到了文化局,几位专家慕名而来说是要看看这圣旨。

经过专家的联合鉴定,这件东西确实是真品,上边的字迹还依稀可见,“宣德二年”四个字表明了它的历史。这件宝贝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随后他们和老人商量,如果老人愿意将这件古董捐献给文化局作为研究明代历史的依据,他们就给颁发一面锦旗给老人,而且还能额外给五百块补偿。

没想到老人一听就不乐意了,当场就一口拒绝了。郭老说,这东西关乎着老人的一件心结。

八旬老农发现圣旨,专家发个锦旗就想拿走被拒,关乎老人心结

是这样的,这件东西是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这不光是件古董更是他们家族的骄傲、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如今能找到说明他们之间还有缘分,他应该继续将这个传家宝传承下去,若是就这么上交了恐怕没有脸面去见祖先。

其实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有些家庭的传家宝极具研究价值,但是突然要上交给文物局难免会令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希望双方今后能在这个问题上多一些协商,如若能做到两全其美自然是最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