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的重构(二十八)大河南—被外人支配的恐惧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2-07-31 发布于山西

               扁舟晚唐系列之大唐的重构

前两节介绍大河北和大东南,相对都比较简单明了。
一个是安史余孽,桀骜不驯;一个是帝国钱袋,恭顺无比。
而大河南区块内势力的分配非常复杂,其复杂程度甚至要超过大首都。
大河南是帝国中央和地方碰撞最激烈的板块,也是各方势力消长变化最频繁的板块。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河南,主要是指帝国一度设置过的河南节度使的区域,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河南省。
实际上今天河南省西部的南阳地区在目前帝国的分块中划给湖北军区更合适。
而洛阳地区和陕郡(今天的三门峡)地区,算作首都周边或者独立区域更合适。
本连载所说大河南主要指的是虎牢以东,黄河以南直达淮河的广阔区域。
事实上,用黄淮来称呼也许更准确,之所以称大河南,主要在于安史之乱打响侯帝国第一时间在这里设立了河南节度使。
这片地区包含了今天的河南东部平原、山东黄河以南部分以及淮河北岸的安徽江苏一部。
大河南在帝国前期,课户接近全国的40%,中原大地的农业之发达,物资之丰富,人口之稠密,可见一斑。
大河南地区总体来说,是一个被帝国源源不断抽血的地区。
在安史之乱前,大河南受中央统一调配,其输血任务之重,更胜河北,远胜后来的东南。
帝国向规模庞大的西北军区输送,其中代表钱财的绢帛,主要就仰仗河南供给。
不仅如此,帝国最大的粮仓河阴仓,主要承担着向河北军区输送物资的职责。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本属于河北的粮食和物资被抽往西北,而河北军区的物资缺口只好从大河南抽血找补。
还有不要忘了,漕运过程中以徭役方式“义务劳动”参与运输的主力,也是来自大河南。
以上详见链接《前赴后继大河北》和《漕运、帝国的国运
当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大河南成为双方反复交战的核心战场。
其所受战乱波及比其他三大块加起来还要重。
一片混乱之中,大河南地区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
安史之乱一爆发,玄宗皇帝就立即任命张介然成为了河南节度使,作为抵挡燕军的第一道防线。
至此,大河南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性大军区登上了帝国的舞台。
张介然到任没几天,就被燕帝国的铁蹄俘虏,不久被杀。
帝国接下来任命的河南节度使,承担的都是在大河南地区组织各路敌后抗战的任务。
当地的宗室远亲李随、吴王李祗都临时当过河南节度使。
局势逐步稳定下来以后,玄宗从首都空降了宗室近亲虢王李巨赴任新的河南节度使。
很快形势突变,唐军主力在灵宝之战遭遇歼灭性打击,帝国中枢随即崩溃,帝国很快就陷入了二皇并立的新时期。
贺兰进明由于关键时刻炮打老皇帝嫡系房琯的一张大字报,一跃成为了新的河南节度使。
而当时老皇帝对虢王李巨的任命,也并没有被撤销,河南进入了“二节度并立”的时代。
不要忘了,同时燕帝国也有自己的河南节度使李庭望。
因此河南现在出现了三个节度使,这也标志着河南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
(以上精彩而紧张的权斗详见链接《永王之乱)
758年,帝国在关中的艰苦反攻最终获得胜利,并顺利收复了洛阳,终于可以好好的看一看自己的大河南了。
而帝国很快就发现,现在的河南,经过一年多的群雄逐鹿,早已经是军头们的天下。
率领来自湖北和南方的军队先后镇守南阳、襄阳的鲁炅,已经控制了河南的南阳盆地到淮西一带的区域;
战乱中崛起的地头蛇许叔冀在黄河渡口滑县到濮阳一带已经形成了势力,连挂着河南节度使头衔的贺兰进明,也对其忌惮不已。
永王东巡中最后时刻果断带走永王主力投降的季广琛,此时把部队带到了郑州到许昌一带的中原,成为了当地的节度使;
在山东济南一带活动的燕帝国能元皓,投降唐帝国后继续控制着他的地盘。
于是传统的由中央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只剩下了开封到商丘到阜阳一带的狭小地盘,帝国让崔光远担任了新的河南节度使。
以上在河南拉起大旗,占据地盘的大佬们,除了刚从燕帝国投降过来的能元皓还在观察期,其他大佬都成为相州会战的九大节度之一,占到了帝国军区大佬的最前排。
随着相州(邺城)会战唐军惨败,一度在河南风光无限的几大节度也损兵折将,走向衰亡。
空降兵崔光远部在会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他的地盘很快就进入无主状态,被迫易手;
季广琛部也遭到了史思明部歼灭性打击,从此告别了帝国的前台,他的地盘也自然陷入一片混乱。
鲁炅部在大决战中战斗在第一线,遭受重大打击,鲁炅本人中箭受伤。
帝国随即扶植了襄阳的来瑱牵制威胁鲁炅,不久鲁炅被迫自杀。
鲁炅死后,他的地盘大致被一分为二,南阳襄阳一带由来瑱继承并入了湖北军区(山南东道)
河南中部的部分被拆分成淮西镇,由来自中央任命的王仲升继承。
相州会战,唯一受损失较小的许叔冀,地盘有所扩大,至少崔光远的原河南节度的地盘被他大致吞并。
但是他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很快燕帝国铁蹄就再度南下,而他的地盘正好在黄河渡口,要直面燕帝国的第一波火力。
于是,打不过燕军,保不住地盘的许叔冀投降了燕帝国,随后也永远的呆在了燕帝国。
总之,这一时期的河南,我们可以理解为处于大乱初期的海选阶段,各路势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到了761年,李光弼在邙山之战惨败,被迫从三军司令的位子上下来,调任大河南地区的副元帅,也就是实际上的大河南军区司令。
但这个看来很牛逼的大河南军区司令,实际上是一个空架子。
因为当时的河南,早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强龙——来自辽宁(平卢)的南下客军。
安史之乱后,河北一带的强军悉数南下,辽宁的各路大佬,很快就产生了趁虚而入,割据自立的念头。
辽宁于是迅速陷入了奚、契丹部落,朝阳一带平卢留守军队以及高丽余部的三方混战之中。
奚、契丹部落军队战斗力强大,又得到了燕帝国的扶持,力量雄厚。
更要命的是,留守平卢的帝国正规军先遭史思明重击,随后陷入了频繁内讧。
内讧不断又面临外部强敌,平卢军逐渐发现自己撑不下去了,于是纷纷开始谋求其他的出路。
首先是中层大佬们先行探路,于是就有了董秦(李忠臣)、田神功等基层将领渡过渤海,南下中原。
董秦、田神功的胡汉混杂的军队,在辽宁由于内忧外患,处处受制,到了中原,立马就显出了“野蛮人”的优势。
他们在中原如虎入羊群,横冲直撞,无人可挡。
这些南下的平卢部队,一开始是在唐帝国和燕帝国的旗帜间来回摇摆的。
他们时而挂唐帝国的旗帜,时而投降燕帝国。
重大转机出现在刘展叛乱(详见链接《邙山之战)。
刘展叛军南下试图割据江南,刘展部队来自淮西,常年和燕帝国二线部队抗衡,帝国江南的部队根本无力阻拦。
无奈之下,帝国邀请平卢南下的田神功部协助平叛。
平卢的一线精锐部队不是淮西这种二线部队可以阻挡的,田神功部得以大展神威,迅速击溃叛军。
他们打败叛军后就盘踞在富得流油的扬州不肯走了,大肆抢劫,为自己的部队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本。

对于帝国来说,现在的东边大约是这样混乱无序的局面:
山东半岛一带能元皓、尚衡、殷仲卿等地方实力派不听号令,自占地盘;
南边的田神功更是把帝国赖以生存的钱袋子扬州一带,当成了自己的聚宝盆。
于是帝国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把济南以东胶东半岛的地盘交给田神功,换来他把扬州还给帝国。
毕竟扬州是帝国的钱袋子,也是帝国的命根子,绝不能丢。
于是在李光弼的主持下,在田神功的赫赫军威下,胶东半岛尚衡、殷仲卿这类地头蛇乖乖进京.
来自平卢的田神功也由此占据了一块大地盘,自此在中原彻底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还留在辽宁的平卢留守部队继续一波波内讧。
最新火并出来的老大侯希逸终于觉得在辽宁这块实在混不下去了,于是带领平卢军和他们的家属们,浩浩荡荡几万人,也渡过渤海进入山东。
面对着自己的老领导,当然也是因为面对着数万平卢主力,田神功很快做出了一个“义薄云天”的举动:
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地盘让给了大哥,我带着兄弟们到西边的开封(汴州)混去。
开封一带本来是归地头蛇许叔冀的,当然许叔冀已经投降燕帝国。
可问题是,许叔冀自绝于帝国了,那这里也应该属于现在大河南正儿八经的老大——李光弼呀。
然而,面对着东北大兄弟的“真挚感情”,帝国中央也罢,李光弼也罢,除了感动的心悦诚服之外,实在毫无办法。
因为东北兄弟们不光哥们情深,关键是人家还兵强马壮啊!
于是大家都给东北兄弟让路,开封一带就成了田神功的地盘。
但咱东北兄弟哥们铁,不能忘了还有个董秦不是?
董秦可是第一个从辽宁那旮瘩南下闯中原的啊,咱喝水不能忘打井人是不。
于是随着田神功、侯希逸坐稳了地盘,东北大兄弟这么一通运作,淮西就成了董秦的地盘。
这样,经过一番龙争虎斗,大河南地区逐渐出现了三大豪门:
最西边,董秦部拿下了郑州往南,一直到淮河上游的阜阳一带的淮西地盘,被赐名为李忠臣,成为了淮西镇的节度使。
接下来往东从开封到商丘再到皖北再到江苏的徐州、盱眙、连云港,这片广阔的中原腹地,叫做汴宋镇,全部成了田神功的地盘,田神功是首任汴宋节度使。
最后济南以东的山东半岛全境,现在成立了淄青镇,不过老大不再是前面说的侯希逸了。
平卢军主力到了山东,继续发扬在辽宁的火并传统,由高丽人李正己火并掉了侯希逸,成为新的淄青镇节度使。
所以,都说李光弼由于不敢进京,不听朝廷号令,才会愧疚而死,这大约是后来朝廷的文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
李光弼抬眼一望,身边都是田神功、李正己、董秦(李忠臣)这些哥们情深的东北兄弟。
可怜的李光弼,堂堂大河南的最高军政长官,连个安稳的落脚地盘都找不到。
你说当惯了老大的李光弼,现在除了抑郁而终,还能怎么样呢?
不过来自平卢的东北兄弟,并没有完全把大河南给吞并完。
来自燕帝国的大佬令狐彰在761年投降唐帝国,一度获得了在开封到安徽最北边亳州的广阔地盘。
当然,地盘给你了你要能守得住,随着田神功、董秦等东北哥们的崛起,令狐彰地盘早被他们刮走了。
现在的令狐彰,只留下黄河边滑县渡口和南边安徽最北端的亳州两块隔了几百里的飞地。
在大河南,帝国还控制着一小块地盘,主要是许昌到驻马店一带,这块飞地被分给了帝国顶级大佬王思礼所在的山西泽潞镇。
王思礼死后,他的继承者李抱玉也继承了这块飞地。
李抱玉应邀入援关中得到了凤翔镇,这块富饶的飞地就随之长期成为凤翔部队的物资基地,定点供应凤翔。详见链接:《大首都》)
此外洛阳作为帝国的东都,洛阳北边黄河沿岸还有一个小小的河阳镇。
加上潼关到陕郡的陕虢镇,这里作为首都与大河南的交界处,既会影响首都周边局势,也会对中原地区产生一定影响。
至此,帝国的大河南尘埃落定:
田神功的汴宋、李正己的淄青、李忠臣(董秦)的淮西,加上令狐彰的滑亳以及专供凤翔的泽潞镇飞地,五大军区瓜分大河南。
而其中最主要的地盘,都是来自于辽宁平卢的东北兄弟所占据。
大河南是中原腹地,人杰地灵,无论是财富还是人口都是帝国最重要的板块。
结果堂堂大河南,居然被来自辽宁、河北和山西的五个外人和他们麾下的部队给瓜分支配了!
大河南,几十年来一直被帝国中央支配。
好不容易天下大乱了,结果居然还是被外人支配。
这,这,这,简直是岂有此理啊!
难道大河南真的就此沉沦?嘿嘿,好戏在后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