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城怀古:《花冢铭》碑刻及轶事

 攒菁堂 2022-07-3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彭泰来(1790一1867),晚清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字子大,号春洲,又称“昨梦生”,肇庆府高要县广利乡龙头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自小聪颗过人,十四岁时即能以诗与“粤中三子”(黄培芳、谭敬昭、张维屏)之一的谭敬昭相酬唱。嘉庆十八年(1813),选为拔贡,入学国子监。赴京朝考,落第,因有功于朝廷,钦加五品衔,选为教谕。未几,罢归,遂绝意功名,居家以文字自娱。天才飙发,主习唐代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以及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清代诗人吴伟业诸家,无体不备,无美不臻。工诗善文,兼工隶草八分,尤精篆刻。著有《诗义堂后集》六卷、《昨梦斋文集》四卷、《高要金石略》四卷、《读史雠笔》六卷、《端人集》四卷等。

彭泰来撰书的《花冢铭》碑,镌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该碑为端砚石,高0.62米,宽0.3米,隶书,从右至左竖列14行,共有269个字。

史料记载,道光九年(1829),彭泰来与相好文人陈愚谷、何星查、罗玉苻三人,葬花于西江羚羊峡中部北岸的龙门山龙华寺盟鸥台。葬花后的第五年,彭泰来始撰写《花冢铭》且立碑。

至今,葬花冢的遗址已不可考,《花冢铭》碑存放在阅江楼。

《花冢铭》是彭泰来与相好文人陈愚谷、何星查、罗玉苻三人,仿效《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中的林黛玉葬花所创作的一篇游戏文字。

原文如下:

                          花冢铭

於虖!古而无死,蛾眉同木石之顽;天若有情,鲛泪溢沧溟之涨。风雨如晦,茵溷随化。伤心者才人之境,游戏者幼妇之事。冥冥太虚,问孰畣哉?牂牁之阴,高峡之阳,柯山之西麓,陈子愚谷、何子星查、罗子玉符葬花之冢在焉。


桂源诸峰,实曰灵窟。坟依莲寓,参此色界。玉棺三寸,撰神仙之挽歌;漆镫九泉,照蝴蝶之幽梦。万艳抱于同穴,孤云怆而忆埿。斯亦缘从感幻,哀以乐致者也。倩女未嫁,生已离魂;空香不灰,死异凡骨。明月白露,筑金粉以埋忧;山空水流,藏文章而度劫。宰树红豆,忽然为人;墓田素馨,再世倾国。偏何姗姗,在鸾情凤想间乎?冢立于屠维赤奋若之岁。后五年,昨梦生为之铭。非春非秋,迟云容出地之日;歌耶哭耶,镌娲皇补天之石。


铭曰:香国非佛,蓉城非仙。女夷之阡,男儿可怜。

(原出版书中的碑文有错印字,现对照原铭文更正)

图片

清同治年间(1862-1875),曾执掌肇庆府端溪书院的李光廷著《彭春洲先生诗谱》云:《花冢铭》作于道光十四年(1834),即葬花后的第五年。

民国年间,邑人马呈图纂修《(宣统)高要县志》云:“该碑原在峡山南之龙华寺明翰堂。”又云:“昨梦生是彭泰来号,陈愚谷、何星查、罗玉苻皆彭泰来好友。屠维赤奋若是太岁纪年,即己丑年。”

民国年间,邑人梁赞燊等纂修《(民国)高要县志》云:“花冢在龙华寺盟鸥台上,彭春洲花冢铭序云。”又云:“冢立屠维赤奋若之岁,盖作于道光九年乙丑岁也。此为文人游戏之举,才子哀艳之词,事虽不经想见前辈风流焉。志铭绝清丽,隶法亦春洲,所作极工。今冢已废,铭谒尚藏宾兴馆中。” 又云:“其碑刻八分'花冢’,道光十三年刻于峡口龙华寺,后移古菘台。今表藏于肇庆'梅庵’,供游客欣赏。”

单从《花冢铭》的文字来看,意义和价值都不大。但是,该文情感真切,语言精练,一气呵成。字体刚劲而不失秀逸,布局严谨工整,堪称彭泰来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历来受文人、画家、书法家等赞誉与喜爱,纷纷拓印收藏。

在《岭南书法丛谭·彭泰来》一文中,近代岭南书法大家麦华三对彭泰来的书法欣赏不已,大加赞颂:“高要彭春洲,以隶书擅名。尝见其花冢铭,书仿褒斜道,瘦硬独如伊墨卿。”

图片

龙华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西江羚羊

峡中部的北岸。这里是古代学子读书、吟诗的好地方,有“望断西江千帆过,寺院美景不欣题”诗句为证。

清康熙年间,龙华寺加以扩建,东侧筑“涵碧园”,西侧辟“养西园”。

嘉庆年间,龙华寺增建桂源精舍、吉羊亭、明翰堂、翠巢等建筑。

当年,龙华寺可谓梵宫琳宇,气象万千,吸引了不少郡中名士常常光临,以酌酒、吟诗为乐,故有“葬花”之举。

民国六年(1917),高要县立中学校长吴德元、省立肇庆中学校长陈德彬等访求《花冢铭》碑,寻找不得,误为已失,大失所望,深感可惜!

次年春,吴德元、陈德彬等诚请广肇罗甲种农业学校校长谢炳奎,将知名人士吴远基收藏的《花冢铭》碑拓本钩摹,重新镌刻一碑。谢炳奎将吴德元撰文、自己书写的《跋》,与《花冢铭》碑拓本钩墓一并镌刻于碑上。

所摹的《花冢铭》碑,高0.62米,宽0.41米,已失,现仅存拓片一张。所摹的碑文,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与原碑相差甚远。但是,谢炳奎用小楷书写的《跋》,非常漂亮,可算得佳作。

是年夏,吴远基、陈德彬等再次泛舟羚羊峡,登龙华寺,访葬花冢,然葬花冢已不可得。当时,寺院僧人恰好外出,他们询问侍者,亦不可知。无意中,他们发现禅榻下面有一块碑,搬出来一看,原来就是《花冢铭》碑。

意外所得,让吴远基、陈德彬等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当即,他们就将《花冢铭》碑搬至舟中。该碑运回来后,他们将它镶嵌在阅江楼西侧的仓沮庙东壁。

随后,为了更好地保护《花冢铭》碑,吴远基、陈德彬等又将其从仓沮庙东壁取下,交由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梁赞燊保管。

1960年,梁赞燊将《花冢铭》碑移交给肇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贾穗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