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和身体之间的互动在情绪调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能够用身体信号和行为来有效调节情绪吗?
Klein:这也是让我感到兴奋的东西。我之前也提到过,因为我感觉这个领域目前没有太多探索:你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地影响你的生理机能来影响你的情绪,并将之运用到临床。
我在阅读文献时,备受启发的一个发现是:迷走神经操控实际上可以对情感障碍有很大影响。举例而言,可以用于已通过审批的临床试验,以治疗抑郁。这种治疗对人们来说是不一定是侵入式的,现在可以通过耳朵来刺激迷走神经。此类刺激通过皮肤刺激耳部的迷走神经,对情绪影响巨大,并且可以实际改善相关病人的情绪。
另一方面,就我的实验结果而言,我感觉我们也应该更谨慎一点。因为我已经展示过,在这些情景下,当我们干扰高恐惧水平病鼠的迷走神经活动时,也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实际了解病人的“参数和起始设置”,以及我们能够如何影响这些因素。我觉得迷走神经刺激已经有点复杂了。我们知道,仅仅是影响你的心率和呼吸,就可以对情绪和情感产生强烈影响。所以,我真的认为主动刺激这些身体功能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潜力,能对你的情绪和情感产生治疗效果。
我想,实验结果也支持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在抑郁或焦虑等疾病治疗中的成功运用。
Klein:既然你特别提到了认知行为疗法,有些研究也会将这种疗法与β-受体阻滞药结合起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提高或者降低你的心率。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些研究将周边生理学(peripheral physiology)、生理效应和行为疗法结合起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认为我的研究绝对有支持其中强有力的关联性,以及产生的有利影响。同时,另一方面,这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还是需要更多地了解实际基准,也就是这些病人的起点,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理机能以及如何达到居中的水平。我认为我的研究至少提出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您认为情绪指纹(emotional fingerprints)存在吗?我们能够通过某些生理性特征来识别特定情绪吗?
Klein:这是我最喜欢的问题之一。但是我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我认为这整个领域尚在研究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确实可以生理机能相关的信息与大脑活动结合起来,以了解现有的情绪家族。但是这挺难的,因为你的心率加快,既有可能是因为害怕,也有可能是因为看见了你爱的人,对吗?这两者是完全相反的情绪。
我觉得,想要真正获得情绪指纹,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有很多甚至是目前尚未意识到的因素。但是我相信情绪是有一些生物基础的,只是我不相信情绪有严格的分类。比如,总共有九种类型的情绪,这九种就包含了所有情绪。我不认同这种分类。我认为情绪有一个范围,而且情绪的整个维度都是有生物基础的。但是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究竟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真正地理解情绪。
说起情绪指纹,有个问题是过往的经历和情绪的概念对情绪反应来说是必要的吗?
Klein:我觉得,如果涉及到记忆的部分,情绪认知的部分,那么经历确实会影响我们是如何体会情绪的。但是对我而言,情绪自身是具有生物学属性的,像是一种本能。然后,情绪的经历被我们称之为感觉,对吗?那就是我们体验情绪的方式。有一种可能是,我们都有相同的基本情绪类型,但是我们的感觉可能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我觉得情绪对我来讲是一种本能的东西,人类的体验都非常相似,各个物种之间也极其相似,因为情绪已被证明是会演化的且非常守恒。大脑回路也是可演化的,对情绪而言也是非常守恒的。
我的观点是,既然如此,那么就不是必要的,因为情绪绝对不是一种反射。我觉得,我们拥有情绪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情绪能够创造行为产出。当然,我们是人类。像是有意识的情绪体验或是如上文所述的感觉,都是可以从上至下地调节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我们的行为还有身体反应。我相信,大脑回路对于情绪而言是非常守恒的。我认为,若要情绪对行为产生影响,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并不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