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五,文治武功,无冕之皇-大清和硕睿亲王系上篇

 梦想童年594 2022-07-31 发布于江西

开篇大家一定都很奇怪,多尔衮应该是正白旗啊,怎么成了正蓝旗呢?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和硕睿亲王系的旗籍的确十分复杂,清初和后金时期八旗内部众贝勒几次换旗几乎都与多尔衮有关。天命八年,太祖的幼子开始分旗,阿济格和多尔衮各得到了正黄旗15个牛录,成为正黄旗的小旗主。

而太宗继位,黄白两旗互换,于是多尔衮又变为镶白旗小旗主,大旗主为其兄阿济格。数年后多尔衮取代阿济格成为大旗主,阿济格则为小旗主。太宗崩后,多尔衮与其弟多铎换旗,自己一人独占正白旗。顺治五年、六年,豪格和多铎去世,多尔衮又换旗,兼并了豪格的正蓝旗,把正蓝旗和弟弟多铎一门的镶白旗又互换,自己拥有两白旗,将多铎后裔移入正蓝旗。

顺治八年,多尔衮被追夺爵位顺治皇帝一统正白旗,正鑲两黄旗而成为上三旗,镶白旗还给和硕肃亲王豪格系。因多尔衮无嗣,便过继了其弟和硕豫通亲王多铎的五子多尔博为嗣子,乾隆时期为多尔衮平反后,便追封多尔博的后人为和硕睿亲王,并世袭罔替,故而最终睿亲王一系实际出于豫亲王多铎骨血,而正白旗又属皇帝亲统的上三旗,因本文所述为睿王一系,并不单论多尔衮,所以后世睿王系实际的旗籍为正蓝旗。

睿亲王的首代亲王为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乾隆帝追封)他为大清的创立和统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开国诸王无出其右者,后世被追封为和硕睿亲王,世袭罔替,为战功八大铁帽子之一。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乌拉纳喇氏。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图阿拉,生母乌拉那喇氏阿巴亥,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清太祖最喜欢的就是多尔衮,而且喜欢的让人匪夷所思。一般父亲疼爱小儿子,多是溺爱。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渴着饿着,要月亮就不摘星星。努尔哈赤的确做到了,但那是对多铎,阿济格,费扬果等幼子。但对多尔衮确是异常严格,因为努尔哈赤感觉多尔衮很像自己,聪颖英武,眼睛里透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占有欲,表现出了和他小小年纪年纪完全不对等的成熟,努尔哈赤对多尔衮的严格管教,刻意栽培一度让多尔衮怀疑自己是不是老爹捡回来的孩子。

在多尔衮三个月大的时候,他的老爹努尔哈赤就带着他的众位兄长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在萨尔浒大战中跃马扬刀,开疆拓土了。多尔衮一生命运多舛,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时期,刚学会连吃奶的多尔衮就迎来了他命运的第一个“大坎儿”。他父亲的战刀指向了多尔衮的母族--乌拉那喇部,而此时身为乌拉那喇氏的大妃阿巴亥非常清楚,她不能做出任何错误的举动,一但犯错那她和她的三个孩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都将万劫不复。

十二岁就嫁个努尔哈赤的阿巴亥,聪慧漂亮,活泼明理,有“满洲第二美女”之称。在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去世后,她就被立为大妃。一口气就给努尔哈赤生了三子一女,被努尔哈赤宠爱的不得了,视之为心肝宝贝,子以母贵。她的三个儿子小小年纪毫无战功就已经封得爵位,并“名誉”上分管旗务,而比他们的大的多的兄长们却要九死一生的上战场拼命才能立功赏爵。

当努尔哈赤踏平乌喇那拉部的营地,征服他们的部族,掠夺他们的牛羊时,阿巴亥左右逢源,极力周旋,才避免了被努尔哈赤猜忌,维护了她和孩子们的安全,化险为夷。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尔哈赤在赐死大阿哥褚英之后,又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请参阅之前的大清十二铁帽王,礼亲王系)而“立阿敏台吉、莽古尔泰台吉、皇太极、德格类、岳託、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多尔衮八岁就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小旗主)行列,用现在眼光看就是才上二年级的小盆友就被任命为常务副总理,国家开会时就坐在主席台。和硕额真的爵位高于固山额真(额真为长之意,管理一旗军政,但固山额真隶属旗主,顺治改称都统),但低于和硕贝勒(正宗旗主),实际上就是八旗拥有牛录的小(副)旗主。其实努尔哈赤不是不明白,一个寸功未立,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的八岁小孩能干得了什么?他真正的目的是八旗分权和平衡力量,已起到约束“功高震主”代善和阿敏,“沉稳刚毅”的皇太极和莽古尔泰的作用。努尔哈赤把正黄旗的65个牛录让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各统领15个牛录,自己留下20个牛录,此时的多尔衮虽说是个小旗主,但身份却足可以与兄长们同席而坐。

说起旗主和满族八旗的构成结构,我们需要做一些介绍: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佐领);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参领);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都统)。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时应征为兵。皇太极时期又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旗制与八旗满洲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牛录在满清初期的时候是一个具体发展的过程,满洲人最早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这个总领呼牛录额真。而中期牛录成为八旗军政的最基层单位,每一牛录编制为300人,首领仍称牛录额真,兼管本牛录的民政、军事。所以牛录这种形式最早狩猎组织,后期是对外作战单位。

天真烂漫的旗主小盆友多尔衮可能还不明白,除了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和他的两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之外,他居然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哥哥德格类、阿巴泰,叔叔济尔哈朗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旗主了,名列后金实权派人物第八位。

努尔哈赤对这个多尔衮这位小儿子寄予了厚望,那怕他的母亲阿巴亥因为与大贝勒代善的关系暧昧,不清不白,大妃的地位而被暂时废掉之时,也没有丝毫触及到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曾经患病之时候,野史有传:努尔哈赤在床榻上拉着十多岁多尔衮的手,说要把这江山社稷托付与他,希望他多多建立功业,以服众人之心。也许多尔衮的确拥有继承太祖基业的雄心和能力,也许他可以比他的八哥四贝勒皇太极更加优秀,也许他可以当上皇帝后龙驭北京一统天下。但决定这一切的只能是命运,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大坎儿”。

天命十一年(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在率十三万大军攻打明朝的宁远城时病危(另说因炮击受重伤),努尔哈赤在汤泉自知年命不永,命人请大妃阿巴亥前来,两人相会于瑷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所在地),根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两人秘密商量由多尔衮继位,并由大贝勒代善辅佐他。几天后,努尔哈赤因毒疮(伤口)突然发作,与世长辞。主流的说法是阿巴亥还没来得及赶到瑷鸡堡见到大汗,行船还差四十里路之时,努尔哈赤就去世了。

我国《清史稿》上的确有努尔哈赤招阿巴亥前往相见的记录,但努尔哈赤说没说过让多尔衮继位的话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多尔衮后来掌权之后,为了自己称帝而制造的社会舆论,还是臣下们劝进时而编造的太祖“圣喻”,更可能是“聪慧”的阿巴亥憧憬自己孩子登基为汗而放出的“口风”。又或许努尔哈赤真的说过此话或招阿巴亥前来也确有此意,而历史的胜利者删除了太祖的这段记载也是有可能的。但我个人猜测努尔哈赤为了后金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在当时后金朝内盘根错节和冷酷无情的政治条件下,决绝不会选择一个十五岁根基浅薄且尚无战功的孩子为继承人。

总之,十五岁的多尔衮失去了父亲,而等待他的命运之鞭才刚刚举起。“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清史稿》寥寥数语,就把多尔衮母亲的悲惨命运给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很突兀,努尔哈赤去世尸骨未寒,年仅25岁的皇太极突然率几位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传达所谓的“大汗遗言”,强迫阿巴亥随先帝之命而殉葬,阿巴亥大惊,由愤怒转惊恐再到绝望。对人生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使他她奋力抗争,坚决不从,但在这宫廷格局大变之时她又怎么能左右的了自己命运呢,除了死她没有第二个选择。次日清晨辰时,被努尔哈赤宠爱至极的阿巴亥,盛装打扮,佩带珠宝饰物,请求诸贝勒善待两幼子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阿济格22岁已成年),接下来按照满人传下来的规矩,用弓弦扣环的办法自缢,成为这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与她一道从殉的,还有那位告发她和代善有奸情的小妃代音察和阿济根两个妃子。

关于阿巴亥的死,又成为清初历史谜团之一。首先皇太极在逼迫阿巴亥殉葬之时,没有其他大贝勒出面阻止,应该众人经商议后默许的。

其次,是太祖天命努尔哈赤两次立嗣失败(代善和褚英),从此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他之前也明确宣布过日后由八大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并共同推举有才能的人继承汗位。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手握旗权,若日后联合在一起,再依杖阿巴亥大妃之位兴风作浪也未可知。

再其次,阿巴亥和代善的关系微妙,努尔哈赤当年病重之时交代过代善,让他收娶阿巴亥,照顾她及三个孩子。当时女真祖先不忌讳这些,所谓“婚嫁不忌异姓四、五寸”,取继母,婶嫂并不受辈分人伦所限。(皇太极后来禁止)。两人在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就不清不楚,传说还出现过“我给你中午做饭,你给我夜里留门”的风流事。显然这是阿巴亥当年怕努尔哈赤去世,为自己留的一条后路,但是这也成了代善遭人攻击的话柄,代善系诸贝勒也是容不得她活下去。

最后那就是,之前努尔哈赤应该确实留有遗命要其殉葬,乌拉那喇氏阿巴亥聪明漂亮,但是不是太安分,努尔哈赤早看透了她,如果她以大妃的身份活着,牝鸡司晨,掣肘朝政,加之三子手握大权,立时就是天下大乱,努尔哈赤不得不防。另外对于皇太极逼死大妃阿巴亥之事,阿济格,多铎,多尔衮并没有过多的提及,而且多尔衮还被他八哥八嫂(皇太极夫妇,不是孝庄)收养和教导,且关相对系融洽。并在日后皇太极予以他重任来看,说明多尔衮众兄弟很可能知道父亲努尔哈赤的遗命,要不然不会不为亲娘抗争。

37岁的阿巴亥依依不舍悲惨的走了,大清朝历史吝啬的只给她一句话作为总结和殉葬的“理由”:“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太祖武皇帝实录》(这段在多尔衮生前身后多次更改)

就这样,一年之内多尔衮十五岁时父母双亡,诚然对少年多尔衮是最大的不幸,但对他一生的成长和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八哥和八嫂对他不错,多多少少的让他感到了一些家庭的温暖,这也在日后的戎马岁月之中,一直面对这个算是逼死母亲的八哥皇太极既没有多少爱也没有多少恨的原因,他骑上战马,手握战刀之时,想到是如何为大清建功立业,如何为自己的亡母挣得一份荣光,如何才能真正的主宰自己的命运。

他启动了他短暂一生的征程,率军攻伐于草原,奋马扬鞭于关外,帅旗席卷于中原,辅佐幼帝于朝堂,他的军功之大,阿哥贝勒中无出其右者。以至于他后期不在满足于皇父摄政亲王之位,而被顺治追封为“清成宗”,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虽然他身故之后被定位奸佞,但他活着之时的确做到了一个封建帝王所能做到的事情,他好像在无声的讽刺着他的父亲,如果传位于我,我将使大清更加优秀!

多尔衮一生功高盖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件:第一件,早年出征,屡立战功;第二件,安善处理皇位之争;第三件,入关摄政,奠定王朝基业。

母亲死去的第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他首次跃马张弓,披甲上阵,就表现出无比神武。皇太极赐给他“墨尔根戴青”(蒙古语,意为聪明的战将)的美号。皇太极还以多尔衮为例,当众宣布对那些不知进取的部族们讲:“若是男人,则罚取他插着弓箭的箭袋,若是女人,则要脱掉她穿的衣服”。这一年,多尔衮才16岁。

一年后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大明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突破大安口,连克遵化、三屯营,绕过通州。大军直指明都北京城,袁承焕大惊失色,他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誓死保卫京师。他亲自带领九千兵马,疯狂的疾驰南下,并把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上,终于在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极大军到的前一天赶到了北京城下。第二天在,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廉的右翼八旗军猛攻德胜门,明守将满桂拼死力战,身负重伤,最后部队打到就剩一百多人。

上午十点开始,莽古尔泰率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思格尔等八旗左翼四旗大军攻打袁崇焕部所在的广渠门,一边是獠牙利爪的群狼,一边是带伤舔血的疲虎,九千关宁铁骑大战三万八旗左翼大军,双方打的是昏天黑地,血肉横飞。此战背对国都的袁承焕,祖大寿也是真不要命了,史书记载:双方从十点打到下午六点,激战达8小时,转战10余里。战斗中,袁崇焕重甲持刀亲自搏杀,一名八旗兵抡刀砍袁崇焕,旁边的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多尔衮箭如雨下,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由于满洲左翼四旗在战斗中的一些失误和关宁铁骑搏命的防守,后金军无功而返,北京城算是暂时安全了,八旗兵边战边退的往通州运河方向开始撤退,转向蓟州(天津蓟县)攻击后续前来勤王的山海关明军,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大破明军。此一役多尔衮立有大功。

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逐渐成为了杰出的军事统帅。在攻打大凌河城的战役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火猛烈,箭矢如蝗,后金军伤亡惨重。事后,皇太极大骂他的部下不劝阻多尔衮,差点让他把命搭进去。皇太极说:“墨尔根戴青(多尔衮)冲锋而入,如果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

天聪五年进攻锦州城,多尔衮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所部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所部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他差一点被“炮毙”。后来祖大寿投降后金,两人谈及当时的战况和自己的遭遇,祖大寿惶恐不安地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设想!”多尔衮大笑的说到说:“当时你我两家都是杀红了眼,你是唯恐打不中我啊。”多尔衮和祖大寿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一年皇太极仿明开设六部,命令多尔衮掌管吏部(管官的官儿),和代善,岳託,萨哈廉等贝勒平起平坐。之后几年中,他多次率军犯明,用定点打援方式消耗明军的军力。并横扫察哈尔部得到元朝传国玉玺,率万余精兵攻击河套地区,征服和招降蒙古诸部,并在萨哈廉的主持下与代善等贝勒跪天盟誓(详见前文大清顺承郡王系),拥立皇太极登基称帝,开创大清。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之第三位,这一年他二十四岁。从此更加受到重用。清军在阿敏,岳託等贝勒的率领下攻陷朝鲜凌汉山城,义州,安州等地,皇太极命多尔衮率军也进入朝鲜,专职攻击朝鲜王室,用时仅仅四个月,多尔衮就俘虏朝鲜王室和重臣等182口。

在后金侧翼的大患朝鲜和蒙古的问解决了之后,多尔衮也多次向皇太极提出了自己的进兵方略和国家规划,被皇太极赞许而积极采纳。崇德三年起,清太宗皇太极把力量集中瞄准大明,火力全开,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开始全力南征明朝,并认命他为八旗左翼军统帅,(率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满语 gala),豪格,阿济格,多铎等皆为部下。(岳託为右翼军统帅,率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多尔衮率大军一路攻山西,破济南,掠天津、克迁安,扫荡数千里,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敌17阵,俘获人畜26万。之后又率军投入到对明的松锦大会战之中,俘洪承畴于松山,降祖大寿于锦州,他与皇太极亲帅的大军配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松锦会战后,关外辽东之土尽归大清。

多尔衮目光敏锐,具有帝王的战略头脑。由于管理大清的六部之首的吏部,文臣武将的官位升降、皇族爵位的承袭削除,汉臣降将的赏罚任免,甚至连管理其他部门的王公贝勒也要经他的手任命,这样他不仅在金戈铁马,率军征战上建立了赫赫武功,也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建立巍巍文治创造了条件。

就在多尔衮和他的大清准备展翅腾飞,廓清寰宇之际,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这突然其来的变故,面对没有提前册立储君的大清,使得多尔衮不得不先放下他的马鞭,转而参与到了一场差点改变大清命运的帝位争夺战之中。而后边多尔衮短暂的一生中为大清入关问鼎中原,自己摄政尊皇,清除异己,辅佐幼帝,治国方略,和与顺治的生母自己的小嫂子博尔济吉特氏的情愫之谜,以及睿亲王一系的荣辱得失因篇幅有限,就留在下篇分解吧。

未完待续,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八旗通志》

《清宗室系列》

《正说清朝十二帝》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