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十二铁帽王之八 平定川陕,错失帝位—清.和硕肃亲王系上篇

 梦想童年594 2022-07-31 发布于江西

 和硕肃亲王系

第一代和硕肃武亲王豪格公元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三月十三日子时,在刚刚建成六年的赫图阿拉城(辽宁新宾县)的贝勒府里,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喇氏产下了一个男婴。他是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十七岁的皇太极非常的高兴,为他起名叫作爱新觉罗.豪格。

豪格(horge)在满语里的意思是小耳垂,名字虽然听起来既萌又可爱,但往往人们认为越是耳垂大才越有福气,而这个名叫小耳垂的男婴日后却真的应了耳垂小则“福薄德小”的命运,在此后他并算不长的一生之中,他将经历难以想象的大起大落,他将为他的家族,为一个王朝的兴起建立难以磨灭的功勋,却又不得不面对家族政敌的无情打压,他命运波折的起点还要从他的母亲说起。

当年为了得到乌拉那喇部的支持从而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努尔哈赤采取了传统的联姻的方式,为八子皇太极做主娶了乌拉部贝勒博客多之女,但此时皇太极身边已经有了福晋,乌喇那拉氏只能以侧福晋的身份嫁给皇太极, 并为皇太极生下了长子豪格和次子河洛,还有皇长女敖汉固伦公主,可谓是“劳苦功高”。在皇太极的原配钮钴禄氏去世之后,她便被皇太极继而尊“大房”,继妃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但她的命运却不是很好,她为了乌拉那喇部和爱新觉罗部的政治联姻而嫁给皇太极的四年后,他的夫家和娘家联盟关系破裂了。两家一场兵车浩劫下来,她的娘家乌拉那喇氏大败。以前依靠着娘家大部族支持的而倍享尊崇的身份没有了,乌喇那拉氏继妃被皇太极逐渐边缘化,再也没有得到皇太极的宠爱。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天命八年的一天,乌拉纳喇氏因事乘轿进宫,正好撞到努尔哈赤和小阿济格在宫中散步,也不知道她当时是不是怨恨他这个“老公公”发兵攻打了自己的母族,还是当时心不在焉的没有注意到,反正她轿没有停下,而是直直的从“公公”努尔哈赤和“小叔子”阿济格身边走了过去。努尔哈赤马上问清了轿中之人是谁,一听到是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喇氏,不由得勃然大怒。本身他就对当年乌拉那喇一族背盟而耿耿于怀,再看见眼前这个乌喇那拉氏如此的目无尊长,他认定这是她的报复行为,马上命令一脸懵逼皇太极回家“休妻”。皇太极自然不能违抗父亲的命令,回家后一纸休书写给了乌喇那拉氏。

“被离婚”后的乌拉那喇氏从此黯然离场,此后她默默的看着博尔济吉特哲哲享受尊贵,看着海兰珠备受宠爱。而他更没有布木布 (孝庄)日后当太后的福气,正史上除了记载继妃为皇太极留下两子一女外,对她再无只言片语的记录,至于她生于何时,葬于何地,这些都如随风飘荡的柳絮一般不知刮往何处。

这一年“小耳垂”豪格年仅十五岁,他和他十三岁的弟弟河洛虽为皇长子和皇次子,但是由于母亲被休的缘故,在当时肯定也受到了影响。这一次意外的打击,给豪格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豪格在日后在和多尔衮的帝位争夺战中,所说的那句:“德薄福小”,想必就是受此影响,要知道在皇太极有名位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显赫的是崇德元年封的五宫(即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后妃,都是蒙古族。(请看前文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 掘坟鞭尸,昭雪还爵 清.硕睿亲王系下篇)而豪格的生母继妃乌拉那喇氏因为早早被皇太极休离而不在其列。继妃在离开之后的岁月里皇太极又陆续娶了十三位女人,并又生了九个儿子。俗话说“子以母贵”,豪格的地位虽长,但他的身份却并不尊贵,他和他的父亲皇太极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虽是父子但更像君臣的关系。

豪格的成长的过程与他的祖辈父辈一样,年纪轻轻的就开始了征战的生涯。他先是跟随他的父亲皇太极征战蒙古各部,因他的战绩不俗,被他的爷爷努尔哈赤敕封为贝勒,并把镶白旗的一部分牛录赏赐给他,成为镶白旗的小旗主。随后又和他的大伯代善一起率一万骑兵去攻打因为背盟叛乱蒙古扎鲁特部。扎鲁特部原属于当年雄霸一方的内喀尔喀蒙古的“炒花五大部”。但在不断的内耗中和努尔哈赤的多次攻击下只剩下扎鲁特和察哈尔两个部族还没有归顺后金,这两部人多势众,战斗力也极强。这次对扎鲁特(通辽西北部地区)的战争中,和豪格在战场上正面较量的是喀尔喀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他是一员猛将,身材魁梧,战力彪悍。在激战中他连续砍翻了好几名八旗兵,豪格见状,跃马挥刀,冲上前与他一对一的厮杀,随后将鄂斋图手刃。扎鲁特部的士兵们见主将已死,军心大乱。豪格趁机率人冲入敌营,生擒扎鲁特部落首领巴克贝勒父子,平定了喀尔喀扎鲁特部的叛乱。

豪格一战成名。后面他则是越战越勇,在父亲当上后金大汗后,他先后在锦州与塔山大败明军,并担负保障粮草的任务。之后他又与三贝勒济尔哈朗率军前往征讨蒙古固特塔布囊,塔布囊是个蒙古王公的爵位名称,对等的应该是满洲的不入八分镇国公到辅国公之间,指的是与成吉思汗的后裔成婚的人,和台吉爵位差不多。济尔哈朗和豪格的军队取得了大胜,并收编其部众,缴获了他们的牛羊。天聪三年又随多尔衮率军绕过了大明关宁锦防线,直扑明都北京,在北京城下与袁崇焕率领的勤王关宁军大战于广渠门外,豪格率军击溃了陆续前来增援京城的明军,并与两位堂兄岳託和萨哈廉一起攻克了京东重镇永平和香河。在之后的两年里他又不断的率军进攻大明边境,与大伯代善攻打山海关,与他的小叔叔多尔衮进攻山西朔州,大同。并随多尔衮北上蒙古草原又打败了林丹汗,缴获了大元的传国玉玺并呈现给皇太极。他则率军再次南下,毁宁武关,率军进入山西代州、忻州,并“掠获颇多”。

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身为皇帝的长子,又立过重大功勋的豪格,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并成为正蓝旗的大旗主(由镶白旗到镶黄旗再到正蓝旗),并被任命掌管户部。这个待遇极高,在大清初设的六部中,属于绝对的实权派人物。但是就在豪格顺风顺水,以皇长子肃亲王的身份掌管着大清银粮之库的钥匙的时候,他的福气又“薄”了下来。一场对他今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风暴刮了起来,这使他刚刚得到的亲王爵位屁股还没坐热就被革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与莽古济家的婚姻关系。

提起莽古济,她的身份可不一般,她是努尔哈赤与大福晋(也是继福晋)富察氏衮代生的女儿,莽古济的母亲衮代和爱新觉罗家族的关系复杂到难以捋清,首先富察氏衮代的侄子阿古巴颜长子阿泰是塔克世(努尔哈赤的父亲)大哥礼敦的女婿,那她就算是努尔哈赤堂姐夫的姑妈。其次她本人在嫁给努尔哈赤之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而她的前夫是努尔哈赤的三爷爷索长阿的孙子戚准,戚准又算是努尔哈赤一祖之孙的堂哥,那么衮代的又是努尔哈赤的堂嫂,辈分够乱的吧。

万历十三年,努尔哈赤的戚准病逝,根据兄死弟娶嫂的女真社会风俗,衮代就带着努尔哈赤的“堂侄子”昂阿拉改嫁了努尔哈赤,后来努尔哈赤的原配福晋佟佳氏也去世了,这样衮代就成了努尔哈赤的继福晋,又成为他的继妃。衮代她聪明能干,把努尔哈赤的把“后院儿”打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个得力的贤内助,两人也相互恩爱,他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了莽古尔泰和德格类两个儿子以及莽古济这一个女儿。

衮代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继)福晋与努尔哈赤生活近三十年,身份非常尊贵。但随着努尔哈赤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也被她后宫之主的地位所累,成为后宫争宠的众矢之的。她先是被人诬陷隐匿财产,然后又传他和大贝勒代善有染(代善只比她儿子大四岁)。面对这些扑风捉影的罪名努尔哈赤虽完全不相信,依然让衮代统领后宫,但是关系却确日益疏远。

随着后宫告发衮代的事件越来越多,努尔哈赤也越来越看不上这个“年老色衰”的大妃,但最不可想象的是衮代的儿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居然怕母亲失宠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为了讨好父亲,他如禽兽般的把战刀举向他的生母,一刀下去砍断了他的君王梦,也砍断了他和妹妹莽古济的兄妹情,莽古济从此和莽古尔泰形同陌路。

莽古济比莽古尔泰小3岁,比德格类大6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开始准备以政治联姻嫁的方式把她嫁给哈达部贝勒孟格布禄。后来一次不经意的发现打消了努尔哈赤的这个想法,因为他发现孟格布禄居然与自己侍妾通奸,还有私下另有谋反的准备。努尔哈赤杀掉了这个“准女婿”孟格布禄。但为了拉拢和稳定哈达部的人心,努尔哈赤另把她嫁给了孟格布禄的儿子“本分人”武尔古岱(本来是媳妇,结果成了儿媳妇),因嫁入哈达部,所以也被称为“哈达公主”或“哈达格格”。

而这一年,莽古济才仅仅12岁。她与武尔古岱共同生活了二十年,直到她的父亲努尔哈赤出兵灭了哈达部。武尔古岱郁郁而终后,没多久莽古济的父亲努尔哈赤也死于宁远的征伐中。直到其弟皇太极登基,这时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棱率部前来归顺皇太极,为了稳定该部所以又将守寡的莽古济又转嫁了琐诺木杜棱。感叹不管是她的母亲衮代还莽古济本人,她们全部都是部族政治联姻的工具,是统治者任意用来驱使的生育奴隶。

莽古济与前夫武尔古岱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代善的长子岳託,二女儿就嫁给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所以莽古济既是岳託,豪格既是姑姑,又是丈母娘,但这种亲上加亲的做法,并不能化解家族内部的矛盾。莽古济的性格十分倔强,并且她和他的哥哥莽古尔泰一样与皇太极素来不和,在一次本应该是开心喜悦的婚宴上,莽古济和太宗皇太极这对同父姐弟最终撕破了脸,引发皇太极对莽古济家族的全面清算,这使处境两难的豪格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几乎差点丧命。

事情的导火索是天聪九年1635),察哈尔部林丹汗死后,皇太极招降了蒙古察哈尔部的余部,林丹汗儿子额哲也归降了后金。察哈尔部的几位福晋,格格也一同来到了盛京,皇太极亲率众贝勒前往迎接,与其说是热烈的欢迎,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选美纳妾活动。在盛京郊外,蒙古林丹汗的福晋们,格格们被当做战利品一样被后金的统治者们一一挑选,皇太极先娶了窦土门福晋。济尔哈朗娶了茘泰福晋(本来就是小姨子),代善娶了林丹汗的妹妹泰松格格,阿巴泰娶了额尔哲图福晋,而豪格则被安排娶了林丹汗的伯奇福晋。一时盛京城热闹非凡,披红挂绿,处处张灯结彩,歌舞升平,一场父亲,叔叔,儿子,侄子的“集体婚礼”在喜庆的宴会中开始了。

就在盛京的满洲贵胄们都兴高采烈的大口喝酒,口若悬河聊着自己的“猎物”之时,豪格的岳母莽古济突然爆发了,她身为丈母娘和姑姑,见豪格娶了一个风姿绰约的蒙古贵妇,气的嘴唇发紫,牙齿咬的吱吱响。为了自己的女儿不受气,她在席间没有直接怒骂女婿豪格,于是就甩着衣服,攥着拳头走到了清太宗皇太极跟前,当着诸王贝勒,皇子百官的面大声质问他说:“我的女儿还活着!她还没死!你的儿子豪格为什么又要娶一个老婆!”豪格在旁边也傻眼了,刚刚和阿巴泰举杯喝的一大口酒“噗”的一下全喷了出来。他的确想到过这个“岳母”姑姑会生气,但是娶伯奇福晋是父亲皇太极的意思并准许的,他估计莽古济也不会太难为自己,最多就是回家当着他的“表妹”老婆哭闹一番就完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莽古济是没为难自己,而是直接奔他皇帝老爹撒火去了。

莽古济这次大闹婚宴显得十分泼辣,什么满洲亲王,蒙古贝勒,爱谁谁,今天老娘谁的面子也不给。质问完皇太极后甩袖离席而去,而皇太极脸上憋的青一阵紫一阵的,现场十分尴尬。本来他就不太喜欢这位脾气不好的姐姐,这回这么一闹,让他在“天下人”的面前下不来台而“龙颜尽失”。他接受不了,他要惩罚这个女人。过了两天,皇太极迫不及待的召集诸贝勒大臣,开始指责莽古济的“罪行”,说她“恶虐谗佞”;对待自己早就心怀怨恨,其夫琐诺木杜棱假借酒醉,多次侮辱咒骂本人(言皇太极只知依赖兄弟子侄,早晚必乱)。对她的险恶用心已经忍无可忍。在这个会议上群臣“议定”了莽古济的三条“大罪”:

第一,怨恨皇上。

第二,诬陷他人(言众贝勒有弑君之意)。

第三,与丈夫擅自出猎。

处理意见为:革去莽古济的公主名号,与其夫武尔古岱一起贬为庶民;没收其部属和赐予的土地。最后还下达了一项特别的命令:今后所有亲戚,谁也不许与莽古济往来,如不尊令严惩不贷。这样,皇太极就把莽古济一家彻底孤立起来。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因为莽古济干涉豪格的婚姻,但实际上是对莽古济和她的亲人一次严厉惩罚和警告。这次除了莽古济本人和她的“后夫”获罪之外,她的同母弟弟德格类,两个女婿岳託和豪格也受到处罚,理由是没有和她划清界限(没有配合皇太极)。

其实皇太极对莽古济三兄妹的怨恨由来已久。绝非因为这点“小事”就轻易的打击报复她。三年之前(天聪六年,1632),莽古济的哥哥莽古尔泰突然暴病而亡,死因和皇太极有直接的关系。莽古尔泰与代善,阿敏,皇太极本来同为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称汗,在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后金军队围攻明大凌河城的战斗中,面对有“祖疯子”之称大明悍将祖大寿的军队,莽古尔泰所率的正蓝旗所部伤亡较重,请求皇太极将调出的护军和编入别的旗的人马调回以补充实力。皇太极不仅拒绝了莽古尔泰的请求,反而斥责他的正蓝旗“凡遇差遣,均多违误”。性格暴烈的莽古尔泰大怒,毫不顾及君臣名分大骂“皇太极处事不公,每次出征总是抽调自己的部属,处处刁难自己,企图致自己于死地。”一边怒骂一边居然拔出了那把曾经砍死自己生母的钢刀。万幸被旁边颇为明理的弟弟德格类一把给推了出去,要不然这两兄弟两人非得动了手。

当晚,莽古尔泰虽以喝酒过多,狂言失态为辞,向皇太极叩头请罪。但皇太极却拒绝接受道歉。不久之后就以大贝勒代善和众贝勒共议的名义,定了莽古尔泰“御前露刃”的罪名,革去贝勒爵位,夺五牛录属人,罚银万两及马匹。第二年(天聪六年)十二月初二,莽古尔泰就“暴疾”而亡。而莽古尔泰的死却把他的福晋,弟弟德格类,妹妹莽古济的女婿岳託和豪格(两位还都是莽古尔泰的亲侄子)全部都牵涉进去,并成为莽古济怨恨皇太极,三年后大闹婚场的助燃剂。

首先是岳託这位战功卓著又十分耿直的贝勒站了出来,他认为正蓝旗贝勒(莽古尔泰)战功卓著,即使是遭到众人的反驳,但他依然表达着自己对这位叔叔的同情,这使皇太极极为恼怒,但考虑到大贝勒代善的缘故,加之岳託战功赫赫,所以皇太极只对他进行了罚银的处理。

其次就在莽古尔泰“因病”逝世一周年后,正蓝旗的将领们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周年祭祀,在扫墓献花烧纸等等一系列活动之后,众人又跑了莽古尔泰的府邸亲切的慰问了他的福晋及家属,皇太极得知后马上又翻出陈年旧账,而令其他诸王贝 勒福晋马上去辱骂莽古尔泰的福晋。

皇太极对莽古尔泰家族憋了三年的怒火,通过此次莽古济大闹婚宴之事而彻底爆发。这次矛头直指莽古济以及她的亲人,尤其是她的弟弟德格类和岳讬,豪格这两位女婿。皇太极指责他们之前偏听莽古济之言,从而展开了清算行动。仅仅过了8天,莽古济的同母弟弟,贝勒中少有的温文尔雅的德格类就突然暴病而亡,年仅40岁。德格类临死前的症状和他大哥莽古尔泰一样,清史上记载病症都是“口不能言”,非常痛苦地死去,到底是什么病没有记载,只说是“暴疾”,显得十分蹊跷。而莽古济的“大女婿”岳託则再次被罚银,并降爵除民。

当然最麻烦的还要说莽古济的二女婿豪格了,他夹在中间,左边父子之情,右边是姑侄之情,中间还有夫妻之情(翁婿之情),这些关系缠绕在一起,让豪格十分为难。他既不敢忤逆父汗,也不想表现的过于“投机”,如果选择断绝与莽古济母女的情感,那么他肯定被众人指责无情无义。本就缺乏果断性格的豪格只能等待一场更大的波澜又呼啸而至。

仅仅两个月后,皇太极又找到了“新的证据”,那就是大贝勒莽古尔泰生前与妹妹莽古济,弟弟德格类“谋逆行径”被莽古济的家人举报,内容十分的“致命”。家人说莽古尔泰曾与妹莽古济、弟德格类在盟誓并焚烧誓词(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夫妇,正蓝旗两位亲信主将屯布禄、爱巴礼,莽古济的亲信冷僧机七人歃血盟誓以除皇太极)图谋不轨。皇太极随后下令抄家搜查,“果然搜出”了16枚木牌印,印文为“金国皇帝之印”。这下可不得了了,这是赤裸裸的谋反,而且人证物证俱全。一时间群臣激奋,纷纷上书要求严惩元凶。济尔哈朗亲自审问,“主犯”莽古济、琐诺木,屯布禄、爱巴礼对所犯罪行全都“供认不讳”。他们的“谋危社稷”、“逆迹彰著”等罪名成立。

处罚结果很快就下来了,莽古尔泰属“大逆无道”,应判寸磔(用刀碎割而死,类似于凌迟处死),但鉴于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已死,于是决定将两人的掘坟毁尸。将莽古尔泰的长子额必伦姻死,其他五个儿子贬为庶人,在其他王府为奴。姐姐莽古济夫妇,屯布禄,爱巴礼两人及其所有亲支兄弟、子侄被判凌迟处死。在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公主赐死的不算少,但是被处于凌迟之刑的莽古济算是独一例。

两个月前还张灯结彩,铺红挂绿大开婚宴的盛京城转眼就变成了血流成河,哀嚎遍野的刑场。在行刑前,皇太极派人前往福陵,向先汗努尔哈赤灵位报告此事,又到九门附近的“先汗宫”向先汗的两位遗妃报告,然后就下令把他的姐姐绑到柱子上用刀子一刀一刀的把肉割下来……

当时为这次避灾祸而跑到到明朝的满洲官员报告说:“他们两家相争厮杀,四王子(皇太极)将大王子蟒五儿代(莽古尔泰)儿子三个俱都示死,还杀死相关的重要人员一千多人。”

这场惊天大案让豪格瞠目结舌,一向优柔寡断的他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那凶残而冷酷的父亲已经爆发了,他的屠刀已经挥舞起来,豪格必须马上表明态度,不然革爵罚银是小,严重了自己甚至小命不保,他的脑海清楚的记得,当年他爷爷努尔哈赤就亲手下令处死他的亲大爷褚英。他向父亲皇太极迅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的:“我是皇上的儿子,妻子的母亲想谋害皇父,我怎么能与谋害皇父的女人一起生活呢?”于是他回到里亲手杀死了自己妻子,也就是莽古济的小女儿。这件事豪格做的有点矫枉过正了,他可以把妻子休离,留他的福晋一条命,而不用上来就痛下杀手。表面上他看实在是被逼无奈,实际上也反应出他柔弱怕事的性格,从而使得他失去了很多人心。反观岳託同样娶了姑姑莽古济的女儿,却仗义直言,对妻子不离不弃。

皇太极听的豪格杀妻的消息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但看得出来内心还是赞许的。在后来在分配莽古尔泰财产时,给了豪格的“好处”最多,首先是分给他八个牛录的人口,其次是把原属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加以改编,并任命他为该旗的和硕贝勒,之后豪格又被复封为和硕肃亲王。短短几个月间,豪格就跟做了过山车一样,之前还差点身陷囹圄,转眼又当上了亲王。而且他作为皇子的代表与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成亲王岳託同为拥有一旗强大实力的六大和硕亲王之一。豪格身为和硕肃亲王,又是正蓝旗的旗主,再加上他皇长子的身份,在诸贝勒的眼中自然是前程远大,“贵”不可挡。

但看似风光无限的豪格却难掩杀妻的内疚,多多少少还夹带着对岳母姑姑莽古济的怀念。他与自己的堂兄弟兼担挑(连襟)和硕成亲王岳託偶尔在一起喝酒闲聊,当聊起自己杀妻的那件事情上,他反复表示那是被逼的,是迫不得已的,希望让岳託能够理解他,又对莽古济被判凌迟处死表达了同情和不满。

或许是他的“福薄德小”的预言再一次得到了应验,也许是他杀妻的报应。豪格的灾祸又来了。他和岳託的私下喝酒聚会之事早已被父皇皇太极知晓,在他们的酒桌旁一双双耳朵在认真听,紧跟着一张张嘴马上就报告到了皇太极的面前。

皇太极龙颜震怒,在崇德元年(1636)八月召诸王公贝勒共议对豪格和岳託的处罚,有了莽古济和德格类的前车之鉴,诸王贝勒都“一致的”认定豪格与岳託结党,是莽古济一案漏网的罪人。他们有怨恨皇上(皇太极)之心。与会人员一半人主张将豪格,岳託处死,另一半人主张将他们监禁。

但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大儿子,岳託是大贝勒礼亲王的长子,且他们两个都是战功卓著,同为六部之首长(岳託掌管兵部),又皆是和硕亲王。最终皇太极宽恕了他们,豪格与岳託虽被免死,但革去亲王爵降为贝勒,免除职务,并罚银千两。豪格又在复封肃亲王八个月后再次遭到了降爵免职的打击,但是他应该感到庆幸,这一次他差点就去那边找他的的姑姑和老婆去了。而且很可能因为这一次的政治风暴,使清太宗皇太极最终没有在生前做出立豪格为储君的决定。

几个月后,豪格再披上战甲随皇太极征伐朝鲜。上次阿敏,岳託率军攻打朝鲜,因朝鲜王请求岁贡求和而撤军,而这一次则是彻底要把朝鲜打到称臣叩首为止。豪格和多尔衮再次搭档,一起自宽甸入长山口,攻克昌州,安州。大军将朝鲜国王困在南汉山城。在进军的途中听哨探来报说,朝鲜各地惠济的勤王人马一万五千人马三天前已经从黄州出发,豪格便亲率大军奔袭一天一夜,赶到离南汉山城不远的陶山将其击溃。朝鲜国王被逼无奈最终率众臣出城,跪拜于皇太极脚下。

同年九月,豪格又率领军马自董家口破边墙而入,在丰润击败了明军。并进攻山东,招降了高唐城,一路劫掠直至曹州,又攻下了东光。崇德四年(1639),豪格、多尔衮凯旋回到盛京,把所缴获的金银珠宝摆放在盛京笃恭殿(大政殿)。皇太极见了十分高兴,豪格也得以复封和硕肃亲王。

豪格之后又与多铎配合多次在宁锦战场上击败宁远军,并斩杀了明朝边将金国凤,崇德五年六月皇太极为了长期围困锦州,决定在义州附近屯田,肃亲王豪格奉命和多尔衮一起前往。他们割掉了锦州的麦子,攻克明边关很多防御堡垒。但锦州城可不是轻易就能攻下来的,崇德四年(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之势。豪格首先率军夜战击退了企图袭击镶蓝旗大营的明军后,马上前往杏山攻击洪承畴的部队,并与多尔衮一起包围了锦州。但是因为擅自离开前线部队,跑到别的地方久驻(估计是前线太苦,跑到城里找乐子),获罪被皇太极召回,降为郡王。

崇德六年冬,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率十三万兵马前来营救被围困的锦州城。这是松锦战场的一场关乎生死的大决战。洪承畴亲自在松山城内指挥明军,与围困锦州城的清军展开会战。皇太极也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亲自来到前线。豪格随同他一起观察松锦地势,奉劝父亲皇太极将部队屯于松山和杏山之间,以防止洪承畴的援军和锦州的守军两面夹击。

皇太极采纳了豪格的建议,把大军屯于明军的南面,并派济尔哈朗截断松山和杏山之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退路。因粮道被断,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此时明军军心涣散,各部总兵官都主张南撤,经过商议之后决定突围,结果正好撞进了皇太极的口袋阵里,明军十数万人土崩瓦解。洪承畴则只能退回到松山城里固守。

松山一直八旗军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明朝松山守将夏承德叛变,秘密派人来清营请降,并派他的儿子夏舒为人质。豪格大喜,决定采取里应外合之计。他命令所率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趁着夜黑风高的时候登梯入城,后边的兵士迅速跟进,经过一夜激战,天亮之时,攻克松山城,并俘虏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及巡抚邱民仰,并斩杀明军将士千余人,立了奇功一件。松山城破后,他马上又前往驻杏山与济尔哈朗克一统又攻克了塔山。为表彰豪格的功劳,皇太极再次恢复他亲王的爵位,并赐鞍马和蟒缎。

就在豪格正厉兵秣马,准备再率大军南下攻打山海关之时,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病逝,生前未立嗣君。之后豪格与小自己三岁的叔叔多尔衮为皇位开展了一场争夺大战。

太宗去世后的第五天,在盛京大政殿的东抚殿,代善召集诸王公贝勒,文武群臣举行会议,推举太宗皇太极的继承人(请看前篇大清十二铁帽王之六 临朝摄政,问鼎燕京--清.和硕睿亲王中篇)。在两黄旗的巴牙喇兵全副武装的保护下,豪格得到了包括两黄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部和重臣索尼,鳌拜等众文武的支持,甚至掌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也在会议上表示,“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在得到了父死子继的道统支持和众人的拥戴后,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关键时刻又犯了优柔寡断的老毛病,此时面对他的支持者们他的表现是“欲言而嗫嚅,欲进而趔趄”,豪格不敢表明自己勇于继承大统的决心和统治天下的意愿。反而唯唯诺诺半辞半就的再次表示自己“德小福薄,难以承担”。 “小耳垂”豪格的这一句话,意义深远,“福薄”指的是母亲被父皇所休,自己的出身不高,而“德小”则指自己之前因怕皇太极降罪,为了讨好父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所以,当皇位的已经向他靠拢之时,他被自己的前事过往所累,选择向后退缩,以致功亏一篑。

而帝位争夺战的另一方,多尔衮因只有自己和兄弟的两白旗支持,正在犹豫不决。但一看豪格的畏缩不前,立刻来了精神。阿济格和多铎在后边的会议上顺势提出拥立多尔衮,正白镶白两旗也私下主动出击,一副不立多尔衮誓不罢休的凶狠样貌,而两黄旗的大臣则大失所望,为了不输给多尔衮,他们还是主张必须拥先帝之子为帝,但不在专注于豪格,这一消一涨之间豪格错失机会,此后再与大清帝位无缘。

最后他被迫与多尔衮妥协,共同拥立皇太极的九子“德高而福厚”的福临为帝,并在多尔衮的“主政”下开启了顺治王朝。数年以后豫亲王多铎曾当面告诉豪格:“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初与众人商议立你为君,但因为你“性柔力不胜众”,而使商议的结果中途而废”。豪格痛失帝位,真乃时也运也性格也。以他的性格和能力,如果登上大清帝位,可能大清和中国近代史都要改写了,所以说豪格错失皇位,是他个人的不幸,同时可能又是清朝的大幸。

顺治初年,担任“大清皇叔摄政王”的多尔衮大刀阔斧的对大清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使清王朝逐渐步入正轨,蒸蒸日上。反观豪格在帝位争夺战中狐狸没抓着,还惹了一身骚。他把“十四叔”多尔衮算是彻底得罪了,最可怕的是他并未有所收敛,反思自己的失误,反而选择与多尔衮继续“斗法”,他到处散播摄政王的闲话,而且对当年失败的结果并不服气。就因为这些毫无城府的作为,又一次差点把他自己给整死。

史记有云:天予不受,反受其咎。 福临登上帝位的七个月后,顺治元年(1644) 四月,正蓝旗的固山额真(正蓝旗都统)何洛会出面检举豪格“,散播谣言,图谋不轨”,揭发豪格曾说“睿亲王身体不好(确实是不好),怎么能一直摄政下去呢”。又说“睿亲王不是福之人,只是有病之人,他的寿命不会太长久的(又说对了)”。甚至四处扬言:“我只要一生气就会把某些人(指多尔衮)的脖子给拧断”。

多尔衮听到何洛会的小报告,决定对这个曾经的“政治对手”豪格展开打击。他立刻召集诸王大臣商议,在会议上多尔衮强调大清正在入关的关键时期,而豪格散播这种谣言将使朝局动荡,众心不凝,将置皇帝与大清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地。必须严惩,下令将豪格的心腹固山额真俄莫克图、议政大臣杨善、伊成格、罗硕等,均以“附王为乱”罪名处死。诸贝勒大臣还要求连豪格一起杀掉。但由于幼帝福临“念及这位长兄的骨肉之情,终日啼哭不食”。才使豪格免于一死,但他也受到了非常重的惩罚,他被没收七牛录人员,罚银五千两,革去爵位,废为庶人。

同年十月,大清的都城由盛京迁来北京,顺治帝再次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随后敬天祭祖,大封诸王。朝廷感念豪格为大清建立的功勋,决定恢复他肃亲王爵位。但豪格经历了上次的惩罚,他的实力已严重受损,名誉也大不如从前了。爵位虽然恢复了,但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知道他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他怏怏不快的在这年的冬天离开了北京,带领着人马剿平济宁满家洞的一伙二百多人的土匪。

虽然豪格在政治上和性格上有缺陷,但是要论率军打仗,豪格也的确是把好手,大清这时像岳託,萨哈廉等宗族猛将已经凋零,而代善,济尔哈朗也垂垂老矣,不是在家修养,就是在朝廷内中枢任职,多尔衮身为摄政王能“调得动”的宗室统军大将并不多了,所以像阿济格,豪格,多铎等人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军队统帅。

顺治三年,豪格率军出发,开始建立他一生最为辉煌的功绩---平定川陕的征途,朝廷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领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西征。他的大军首先抵达西安(顺治二年,李自成已经兵败撤出西安并逃亡湖北),豪格一番调兵遣将,分别攻破邠州,庆阳。又击败了贺珍、二只虎、孙守法占领的汉中、兴安等地。以西安为中心,分兵攻下了武大定、高如砺等人驻守的徽县、阶州。豪格大军一路过关斩将,城池尽入大清之手,很快占领陕西全境。

十一月,豪格率军南下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当时大西王张献忠据守西充,豪格派遣巴牙喇昂邦(勇士)鳌拜为先锋大将前边开路,豪格则率大军紧紧跟随,到达西充后,全力猛攻西充城,城池最终被攻克。清史稿上记载,豪格亲自挽弓搭箭,射向正在小岗上指挥的张献忠,将其击毙。此一战连克堡垒城池一百三十余所,斩首数万级。

当时民间还有个传说,说清军进入西充,时值大雾弥天。张献忠自以为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他不信清军敢进攻西充城,但豪格大军突至,张献忠仓促间被豪格一箭射中心脏,倒地而亡。这一切其实早有先兆:据说张献忠在一座古塔中找出了一块石碑,碑文写着:建者于化龙(明朝名将,万历四十七年在萨尔浒大战中阵亡)拆者张献忠。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吹箫不用竹”, 中的箫字去掉竹字头是一个肃字,“一箭贯当胸”指的是张献忠毙命于肃亲王箭下。其实,历史上真正射死张献忠的不是豪格,而是他的部将神射手雅步兰,他射向张献忠的一箭贯穿了张献忠的手臂并直插心脏并倒地身亡。

另外非常有趣的是,在四川的时候,豪格还接触了一些西方耶稣教传教士,最有名的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类思和另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分别是在1640年和1642年入川从事传教活动。他们二人来到四川的时候正值明朝末年,后来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对这两个“洋和尚”非常有兴趣,便把他们请来见面,两位传教士给张献忠讲了很多西洋的新鲜事,令张献忠大为惊奇,他封二人为天学国师,并拜为上卿,俸禄丰厚。

此后两人一直是张献忠的座上宾,直到大西政权被豪格率领的清军打败,他们曾亲眼目睹张献忠被射杀,在逃跑的路上他们被清兵俘获,这两个蓝眼睛黄头发的“洋和尚”引起了清兵的兴趣,士兵把这两个人押送到肃亲王豪格的面前,豪格仔细的询问二人的情况,他们两个传教士向豪格介绍了他们来四川的目的并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还详细的介绍了天文学和机械知识,豪格听了之后大为惊奇并连连赞赏。

其实这不是豪格第一次接触外国传教士,他和后来被康熙帝称为“汤玛法”的汤若望也很熟悉。在豪格在出兵前,汤若望就拜托豪格一路上尽量帮助和保护西方来的传教士。所以他对利类思和安文思照顾的很好,每日赐肉给米。两名传教士也对豪格十分称赞,在他们后来所著的《圣教入川记》中记载豪格入川后“宽仁厚德,军纪严明”,而记载张献忠则是“嗜血成性,残暴不仁”,并在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张献忠屠川的过程,描写了二十万川人被他残杀而死,甚至两位传教士跪地求情,也没有能让张献忠停止杀戮。(圣教入川记成为张献忠屠川说的重要证据之一)。

平定四川捷报传到京城,顺治帝亲自对豪格予以褒奖。而豪格则继续率领军队在四川作战。顺治四年八月,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等地都被他一一攻占,接着四川全境被清军占领。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大军胜利凯旋回京,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为豪格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殿宇,是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地方,除了皇帝登基,万寿节,冬至节,万国来朝,以及册立皇后,和拜主帅出征之外,极少为某人举行宴会或庆功活动,一般庆功宴如果能在乾清宫或者保和殿,武英殿举行就已经是对立功人员天大的褒奖了,顺治帝居然选择了太和殿为他的大哥豪格接风,足以体现出豪格所建立的功绩之伟大。

肃亲王豪格在京城仅仅享受了一个的幸福时光,而在暗处,却又一双眼睛在紧紧的盯着他,早就备下牢笼准备囚禁他这只立功归来猛虎了。首先发难的是庄亲王舒尔哈齐的四子贝子屯齐,他曾随豫亲王多铎南下攻占江宁,赶跑南明弘光皇帝朱由菘,并一直追到了芜湖。而后又随肃亲王豪格一路平定川陕,击败一只虎、孙守法进而攻占了兴安,挥师汉阴。顺治五年,他被任命为平西大将军镇压了陕西农民起义,后晋贝勒,也可谓是一员虎将。

就是这个随豪格西征的贝子屯齐,上来就向朝廷举报朝廷辅政王济尔哈朗(郑亲王)与肃亲王豪格当年“阴谋篡权,谋取帝位”,他首先说当年皇太极逝世时,济尔哈朗“谋立肃王(豪格)为君”并私下“擅谋大事”; 二是济尔哈朗偏袒当时受到罢爵处分的豪格,让豪格的妻子走在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的福晋前面。并认定济尔哈朗与肃王同谋,怜悯当时犯了大罪的豪格,并预谋立豪格为帝。

“朝廷”马上对此举报进行了了处理,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坐罪论死”,但从轻处罚降为郡王,罢黜辅政地位,淡出朝廷中枢,并罚银五千两。其实在皇太极生前,太宗皇帝皇太极的确对济尔哈朗多有恩宠,因此济尔哈朗对豪格也多有关照。在当年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支持豪格继位,所以多尔衮一直对济尔哈朗怀恨在心。所以要想“整治”豪格就要先剪除他的“同党”,而郑亲王济尔哈朗本就是多尔衮的政敌,正好借此机会一箭双雕,一同拿下。

当年和豪格旗鼓相当的多尔衮此时俨然已经成为大清真正的主宰者,朝廷政令皆出其手,文武百官如其家奴。是权利甚至高于皇帝的“大清皇父摄政王”,面对当年地位的竞争者,多尔衮恨不得立即置其余死地,以永绝后患。在处理济尔哈朗两天之后,多尔衮再次召集诸王大臣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理豪格的问题。

面对气势汹汹,大权在握,而且违者必杀的多尔衮,诸王贝勒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会议全票通过对豪格的严肃处理意见:豪格以犯冒领军功,庇护有罪的部下以及提拔罪将扬善的弟弟吉赛等等这些皮毛罪名,被定为死罪。多尔衮听闻判决后一边摸着眼泪一边对众人说豪格为大清劳苦功高,能不能从轻发落,结果遭到诸王公贝勒的“强烈反对”。甚至以当年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多尔衮的大哥)褚英为例,表示必须依照国法家规严惩。最终豪格被削去爵位,没收所以部众,囚禁狱中(永远圈禁)。

豪格身陷狱中,待遇很差,曾身为皇长子,堂堂的大清肃亲王,手刃百人(包括自己老婆),平定川陕靖远大将军,居然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被囚禁在这监牢之中,他几近崩溃,歇斯底里的牢里叫喊:“你们把我释放也就罢了,不然的话,我一定要用石头把这帮小子砸死!”不久,一代豪杰肃王豪格就突然,世年仅40岁。豪格和他的亲大爷(褚英)一样,太祖和太宗两代的大阿哥,最后都被坐罪处死。

豪格的一生就这样匆匆走过,也许真的对应了他父亲皇太极给他起的“小耳垂”这个名字---“福薄而德小”。他作战英勇,为大清鏖战关外,又平定了川陕。他也曾为了讨好自己的父亲而亲手杀了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和战国时代的魏国吴起一样因杀妻被后人所耻笑和诟病。他也几乎成为大清的皇帝,在你死我活的皇权斗争中,最后一刻被自己的“懦弱”打败,以致于功败垂成,最后看着当时实力还不如自己的多数一步一步成为大清的主宰,并置自己于死地。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几乎就是在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中不断循环,但他终于熬到人生最辉煌的时候,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实在是让人扼腕长叹。

关于豪格是死,版本很多。但个人认为豪格病逝或者自杀的可能很小,而迫害致死和谋杀的可能性极大。关于豪格的意外死因,主要是三种。

第一,死于狱卒说,豪格在狱中被迫害以至于精神崩溃,用石头和木棒攻击狱卒,狱卒反抗的过程中失手把他打死。可能性有,但是制服就行何必打死,必是有人授意。

第二,乱刀砍死说。这个有点不靠谱,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说到:豪格凯旋回京,皇上派摄政王迎于永定门外。肃亲王按例先拜谒皇叔(多尔衮), 不意幕中伏兵四起,乱刀齐下。肃亲王的太监王忠扑在豪格身上,与他同被剁为肉酱。装殓时血肉不能分,同敛一棺。后世肃王府用太监,只许用,不准打骂,因王忠同王殉难,且同葬一处。

第三,下毒说,豪格在狱中整日整夜的大骂和诅咒多尔衮,说出了很多他之前的“丑行”,并且要求面见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并要联络旧部揭发多尔衮,随后被人下毒杀死。

多尔衮逼死豪格后,将豪格其福晋纳为自己的妃子,并把肃王府的财产占为己有,把原来属于豪格的正蓝旗也划归到自己的名下,这一点他真是够损的,霸占人家老婆还霸占人家家产。也不知他是不是心里有愧,他对豪格的儿子富绶却出奇的爱护,甚至还让福绶到自己的府第担任校射。多尔衮的亲信何洛会对此很不理解,说:“见到此人(福绶),就令人心悸,为什么不除掉他?”多尔衮回答:“因为你们不知道我还是爱护他的。”这样,豪格的儿子幸存下来,肃亲王一脉得以继续。

“如日中天”的多尔衮也于两年后在古北口外喇嘛城(赤峰宁城县)围猎落马后,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医治无效而亡,享年39岁。多尔衮死后,年轻的顺治帝对多尔衮极其同党进行了清算。多尔衮被挖坟鞭尸,革爵去享。(请看前篇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七 掘坟鞭尸,昭雪还爵 清.硕睿亲王系下篇)顺治帝福临念及大哥豪格为大清所拥立的战功,不明不白的蒙冤而死,决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和硕肃亲王爵位,并立碑对他一生的功绩进行表彰。顺治十三年(1656) , 追加谥号为“武”。是为和硕肃武亲王,子孙世袭罔替。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满洲王公之中,豪格是第一位被赐予谥号的王爷。乾隆四十三年(1778) ,豪格因开国功绩,配享太庙。是为八大功封铁帽子王之一。

而和硕肃亲王一系又出了那些历史名人呢?为什么要说“礼亲王府的墙,豫亲王府的房,肃亲王府的银子用斗量”,而肃王的后代又是怎么出了中国第一女汉奸的,下篇咱们继续聊一聊肃亲王一系的兴衰史。

参考文献

《正说清朝十二王》

《清史稿》

《清宗室系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