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弟弟苏辙在田间劳动,创作了一首七律《初得南园》,随缘自适,更超越了自我

 qiangk4kzk8us4 2022-07-31 发布于云南

人生就像一场艰苦的跋涉,顺境中喜笑颜开、欢欣鼓舞,逆境时却愁眉苦脸、惆怅满怀。经过了一番摸爬滚打,每个人都变得阅历丰富,也有一种自我意识,更与外界和他人建立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过于依赖别人,最后可能在失去倚靠时,变得毫无价值;只是一味地追求独立,也会在遭遇困境时,无法得到援助。

北宋有一位才子年少时就才华横溢,人到中年却吃尽了苦头,晚年便开始逐渐地感悟人生,也抒写了很多令人启迪深刻的诗篇。下面分享的是苏辙在田间劳动,创作了一首七律,随缘自适,更超越了自我。

初得南园

北宋:苏辙

倒囊仅得千竿竹,扫地初开一亩宫。

千里故园魂梦里,百年生事寂寥中。

晏家不愿诸侯赐,颜氏终成陋巷风。

洗竹移花吾事了,子孙他日记衰翁。

苏辙与苏轼都是来自四川眉山的才子,他们年少得志,胸怀四方,可是其仕途却极其艰辛和坎坷。苏轼性格奔放,苏辙却有些内敛,如果不是因为受到哥哥的牵累,弟弟或许一辈子都会平安无事。

苏辙晚年遇赦北归,隐居在河南颍昌十三年,过着优游平淡的生活。他经常亲自下田劳动,他的儿子们也善于田间作业。有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日子虽然艰苦,却显得其乐融融。这首诗就描写了苏辙晚年的生活,当时作者已经65岁,展现了他对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

苏辙晚年拖家带口,不仅要照料自己的妻儿,而且还要养活苏轼的家人,那一点微薄的薪水,立刻就显得捉襟见肘。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还要开荒种田。

首联就传达出一种生活的艰辛,诗人费尽千辛万苦,开出了一亩地,然后留出一小块地,新辟了一个小园,并打算在那里栽花种竹。可是他把口袋都掏空了,也只能买点竹苗。

生活条件虽然窘迫,但是作者依然不改雅兴,他还是希望尽可能地改善一下居所环境。可是“仅得”二字,却表达了一种无奈。

接下来诗人便抒写了内心的感慨,“千里故园魂梦里,百年生事寂寥中。”苏辙虽然在颍昌安了家,凭借着一家人的共同努力,生活上也暂时衣食无忧,可是他还是非常思念故园。哥哥离世后,他经常回忆自己与苏轼在眉山读书和生活的情景,很多美好的画面也都仿佛历历在目。

苏辙悲叹人生苦短,转眼间自己已经是黄土埋了半截。他平时虽然注意养生,晚年经常独自静坐,也不关心朝堂里的事务,但是由于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伤痛,加上哥哥又很早就撒手人寰,诗人心中倍感寂寥。

才子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他忽然想到了那些古代的先贤,“晏家不愿诸侯赐,颜氏终成陋巷风。”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他家的住宅非常狭小潮湿,齐王打算为他调剂一下,他却不舍这片祖居,还说自己不喜欢喧闹的环境。

可是齐王却在他出使晋国时,悄悄地为其修建了新的住宅。后来这位宰相借口自己需要好的邻居,又搬回了原处。

颜氏,即孔子的弟子颜回,他博学多识,但是家境贫困。孔子曾夸奖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却不改其乐。作者引用这两个故事,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晚年不慕名利,并愿意效仿前贤,苦中作乐,安贫乐道。

结尾颇显豁达情怀,“洗竹移花”四字,呼应首句中的“千竿竹”;“吾事了”,也进一步交代了作者在南园开荒扫地之事。作者幽默地对儿孙们说,我已经竭尽全力地为你们打下了一个基础,以后的事情就全靠你们自己了。

诗人吟诵完这两句,仿佛如释重负,从此他将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还要将千钧重担都交给孩子去挑了。“记衰翁”三字,抒写了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自己落魄潦倒,年轻人还是应该大有作为。

苏辙的这首七律看似朴实易懂,却幽微深婉,并融入了真情,其中既有对故园和父兄的思念,也有对儿孙们的期待。晚年的作者随缘自适、恬淡乐观,他在逆境中依然不断地思考着人生的哲理、寻觅着生命的价值,更展现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