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既翕居老人 2022-07-31 发布于浙江

  作者简介:闫树涛(1972-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2

  内容提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既是回顾演进历程、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途径,也是分析变迁规律、把握本土特色的重要手段,更是立足当下实际、推进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70年来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转型发展、深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

  关 键 词: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阶段;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9)02-0005-0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人与继续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标准对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如谈松华在《跨进学习社会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依据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进行了阶段性回顾;[1]韩民在《中国教育改革大系·终身教育卷》中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视角进行了阶段划分;[2]吴遵民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40年来终身教育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3]杨树雨对改革开放40年来继续教育的阶段性重点发展进行了分析。[4]笔者认为,对我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应该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既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演进的整体发展阶段,又要考虑成人继续教育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重大转折与变革;二是既要考虑到发展阶段的相对性、复杂性和多视角性,又要考虑发展的本质变化、主流特征和基本趋势;三是既要考虑成人继续教育外部环境中关键要素的影响,又要考虑系统内部的主要动力需求和结构变迁。基于此,本文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其阶段性形成、阶段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起步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人与继续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起步阶段,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过渡时期(1949-1956年)是国家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也最能显示起步阶段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全国70%的人口是文盲,农村文盲人口的比例更是高达80%,国家建设事业面临着极其艰难的人才困境。国家高度重视以农民、工人和工农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工农成人教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5]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1950年5月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中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1年8月,周恩来提出:“成人的工农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不是处于次要地位,而是与其他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1951年10月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各种形式的工农干部学校、补习学校和训练班,按其程度分别纳入初等和中等教育的体系之中,以保障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之初,设有社会教育司和识字运动委员会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国成人教育工作,1951年充实调整后设立工农业余教育司。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织和制度保障,以工农教育为主体的我国成人与继续教育事业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起步发展阶段典型的教育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一是以扫盲为主要内容的工农教育。在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先后三次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通过普遍开展冬学运动和开设农民业余学校使广大农民有了学识字、学文化的机会。针对工厂、矿山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成立了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颁布《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扫盲标准。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五年间,我国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52%。二是以工农速成中学和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为代表开展的工农干部教育。1950年4月教育部与北京市文教局联合创办了全国首个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参加革命或产业劳动一定时间的优秀工农干部及工人,进行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教育,并可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1950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明确要求,凡是有可能办理机关学校的,都应筹办机关学校,全国绝大部分县以上机关团体都陆续办起了干部业余文化学校。三是以夜大学和函授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兴起。195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夜大学和夜校开学,195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函授部正式成立,开创采用函授、夜大学形式举办正规高等教育的先河。1953年到1955年,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开办高等师范函授教育,1956年起在北京大学等若干所综合大学举办函授教育,高等函授教育开始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四是刘少奇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半工半读教育实验在全国迅速展开,很多地区办起了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一些省市试办半工半读劳动大学。五是出现了我国远程教育的最初形式——电视大学。1960年我国第一所电视大学——北京电视大学开学,综合运用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教材等多种媒体进行远距离教学,招收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在职人员,使其基本上掌握综合大学的基础理论。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广州等城市相继成立电视大学,在吉林、重庆等地成立业余广播大学。

  起步阶段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政治需要和国家主导性,如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将开展扫盲教育运动和大力开展成人文化技术教育作为新中国政治翻身、经济恢复的重要举措;强调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二是在开展方式上具有明显的运动式特征,如迅速掀起的农民冬学运动,连续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快速兴建的工农速成中学,都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形成规模发展效应,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人口数量多、文化基础差的国情。三是在教育层次上以普及初等和中等教育为主,以文化学习为主,以识字教育为重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较少。四是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如贯彻“以民教民”的方针,动员一切识字的人作群众教师;基层的创造经验受到重视并推广,如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从部队很快推广到全国,山西运城县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并专门下达批示,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五是出现了许多适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成人教育制度创新,如1951年新学制中各类教育类型、层次的衔接沟通,夜大学和函授教育制度的建立,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提出以及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形式的出现,使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二、快速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前可被认为是新中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社会成员被压抑的学习需求极大迸发出来,日益加快的经济建设步伐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邓小平在1977年科学与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的“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的思想为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恢复与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理念指引。这一时期也正是“后工业时代”国际教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传播,到终身学习思想、学习型社会理念在更多国家从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有力助推了我国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后1986年成人教育指导协调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成人教育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以1987年6月《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颁布为标志,初步构建起成人继续教育体系框架和体制机制。

  快速发展阶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村扫盲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得到同步加强。1978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提出了分别于1980年、1982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基本上扫除少年、青年、壮年文盲的目标,并提出了“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具体措施。针对当时全国15岁以上成人文盲有2.3亿人,成人文盲率为34.5%的现状,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扫除文盲的途径、个人脱盲和基本扫除文盲单位的标准、扫除文盲的教师保障和制度保障等。针对农民的普及型初级文化技术教育和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教育得到加快发展,逐渐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办学的新体制。二是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职工教育的开展,如1978年召开了28个部委教育部门参加的全国职工教育座谈会,1980年4月经中央批准成立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1981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并提出“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1986年发布《关于加强企业班组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这一时期,对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职工普遍进行了轮训,初步形成了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业余、半脱产、全脱产的职工大学为主干,以开展“双补”(补文化、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职工教育体系。三是以业余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积极快速发展,适应了广大青年对补偿性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如在1980年明确将函授和夜大学纳入高等教育事业计划,明确提出“要有一个大的发展”,1986年开始实行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以职工大学、农民高等学校和管理干部学院为代表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农村和各行业系统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四是中央电大到各省、市、县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成功创办,构建起全国范围远程高等教育的初步框架。1979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之后,全国28个省、***、直辖市的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创办。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起到重大作用。五是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81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试点工作;1983年向全国推广并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86年底已有30个省份组织实施;1988年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的迅速兴起和制度化,为没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的广大社会成员获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开辟了新途径。

  这一阶段呈现出以下五方面特点:一是国家的高度重视,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到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干部、职工、农民的成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再到1987年《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都为推动成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成人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进行了整体部署,在打破部门分割的教育体制弊端,促进教育、科技、农业、劳动等部门的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成人与继续教育的体系构建、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成效明显。如确立了由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成人基础教育、中高等专业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五个领域构成的成人教育体系;赋予地方和基层企事业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增强其举办成人教育的动力和活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成人教育,等等。四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实现了成人继续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育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创新,具体表现在成人高考制度改革,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创办等方面。五是注重对成人教育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提出要按照成人学习的特点,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强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控制机制,建立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三、转型发展阶段

  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前,可被视为我国成人与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阶段(1993-2009年)。

  成人与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是对世纪之交国内外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回应,体现为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做出的新部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包括教育在内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成人与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将成人教育界定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9年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理念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战略举措。

  转型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扫盲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计划确定的扫盲目标,从1990年到2000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从1.8亿下降到8,500万,成人文盲率由22%下降到9.15%。2000年以后,扫盲工作的重点转向妇女、少数民族及老年人群,加强了功能性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到2010年,我国成人文盲人数减少到5,466万,文盲率下降到4.0%,青壮年文盲下降到1.1%。二是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农民工培训开始受到高度重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培训”,对培训目标、培训任务、经费投入、激励政策等做出具体安排。三是职工岗位培训逐渐向纵深发展,部门、行业积极推进社会化培训工作,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逐步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逐步形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也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格局,开始深入到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学习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四是成人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规模持续增大,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规模持续减少,现代远程教育出现并迅速发展,教育部先后批准了67所高校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网络教育试点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五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等成人与继续教育新领域开始出现,出现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市民学校等新型社区教育机构,基本形成了城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上海、北京、宁波等地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这一阶段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加强了法制建设,如1995年制定的《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95年11月人事部颁布实施《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等。2005年,福建省颁布了第一个省级终身教育专门法规——《福建省终身教育条例》。二是出现了许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运行机制。如在农民工培训中提出“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开展培训”,“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在社区教育中“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依托本社区各类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普通学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办学实体等,建立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建立新的社会化教育的管理体制”。三是受终身教育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成人与继续教育类型、内容及手段,比如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出现,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实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成果,如终身学习卡制度、电子化社区、“下午四点钟”社区学校、居民大学听课证等。四是成人与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开始引发社会关注。在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出现了招生与办学制度混乱的状况,教学资源投入增加有限,教育管理监控较为松懈,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

  四、深化发展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新世纪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自此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前,是我国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深化发展阶段(2010-2016年)。

  《规划纲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具体目标。尤其是将继续教育列为我国教育体系独立的构成部分单独列为一章,从三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要求,有力地推进了成人与继续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深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意见,提出要“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目标要求。二是对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出了明确意见,提出要“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制定了周密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12个重点培训领域,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三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如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所高校及百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从2012年起先后确定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6所试点开放大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相互衔接等等。四是受终身教育影响深刻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均实现长足发展。先后建设六批全国教育实验区和四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在我国老龄化社会特征日趋显著的情况下,老年教育逐渐引发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2016年《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以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为关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思路和“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的具体目标。2013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对推进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如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地方终身教育立法不断有新进展,上海市、太原市、河北省、宁波市分别颁布实施《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5年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国家实行继续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等新规定。二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教育部成立综合改革司,全面推进教育各领域的综合改革;教育部对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进行了优化整合。三是继续教育提供机制实现了新发展,治理能力有了新提升。继续教育提供的市场化、社会化趋势明显,如在农民工培训中探索推行培训券(卡)办法;职工培训中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教育;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关系,进一步优化老年教育的市场结构、内容和布局等等。四是以互联网学习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于成人与继续教育各领域。如在农民工培训中推广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和数字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鼓励形成网上学习圈,推进各地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开发适合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推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将全民终身学习纳入城市信息化建设,建立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卫星等多网合一、优势互补的远程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新时代的成人与继续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至今)。

  新时代对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列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首要之策,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办好网络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明确质量导向的新目标。二是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各领域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提出了具体任务,如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实施乡村战略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中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提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大国建设”。

  2017年至今,国家已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成人与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8年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2018年出台《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建设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培训对象普惠化、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管理规范化,大规模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2019年出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末,努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普及、普惠’,即普遍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覆盖率;普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资源,提高培训可及性;普惠性政策补贴全面落实,提高各方主动参与培训积极性”。

  回顾新中国70年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既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有许多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推进成人与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全社会营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观念,积极顺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趋势。二是对继续教育事业进行科学定位,对其功能、目标、内容、形式、类型等进行综合研究和系统设计,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处理好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三是把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纳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之中,抓紧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始终把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科学把握继续教育规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是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5-93.

  [2]韩民.中国教育改革大系·终身教育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10-38.

  [3]吴遵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18(6):12-19.

  [4]杨树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继续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8(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