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考古观察

 行者aw7sg93q3w 2022-07-31 发布于江苏




内容提要 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起源是一个世界之谜,对其起源的解释曾经有着多种假说。中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寻找到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星星点点足迹,对这些迁徙足迹进行考古观察,证实陆桥迁移说是正确的,使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假说时代。我国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发展形成的。从中国向楚科奇地区迁徒的主要路线有2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第四纪最后冰期时期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熟练使用火、建造房屋、缝制衣服、制造细石器工具是迁徒的技术装备。原始宗教意识也已经产生,成为迁徒时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 印第安人的起源 迁徙 细石器 原始宗教


      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起源是一个世界之谜,对其起源的解释曾经有着多种假说。根据人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黄种人),应该是来自亚洲。亚洲的蒙古人种是以何种方式到达美洲的?对其解释又有漂流说和陆桥迁移说。考古学的实证方法是最终解决这个国际性学术课题的主要途径。中俄考古发掘成果已经寻找到人类向北美洲迁徙的星星点点足迹,对这些迁徙足迹进行考古观察,证实陆桥迁移说是正确的,使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假说时代。那么人类是怎样从亚洲腹地迁徙到北美洲的?本文对这个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迁徙的轮廓线:中国——东北亚——北美洲

      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一个分支,他们的老家在亚洲。亚洲在晚期智人时期(距今5万~1万年)人种的分化加剧,“一个世纪以来,在亚洲范围内也发现了颇为丰富的晚期智人化石材料。除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资料表明那里的晚期智人仍然继承了本地区尼人类型的种系特征,主要参与了现代欧罗巴人种的形成之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晚期智人则分别显示出某些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祖先性状”中。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的一个分支,应该是来自从东亚地区的蒙古人种祖先。东亚的人类化石以我国发现最多,从猿人到晚期智人都有很多发现。吴新智系统研究我国出土化石后提出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进化的理论。云南元谋猿人已经产生蒙古人种的铲形门齿特征,古地磁法测定其生活年代在170万年前。年代在23~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也有相似特征。测定数据在3.2~1.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有更加明显的蒙古人种性状,特别是第103号女性头骨,已经具有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她是与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和中国人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高纬度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早期人类生活,在我国以北的亚洲地区,没有发现人类化石和人类早期生活的遗址,所以我国应该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北部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适应当地环境发展形成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址在我国北方、东北、蒙古国、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已经有相当多的发现,特别是处在与美洲对接点的楚科奇半岛上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遗址。

      从中国向楚科奇半岛迁徙的主要路线有2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从中国北方,经过东北和蒙古高原到达贝加尔湖附近,循着勒拿河进入雅库特地区,再向东进入楚科奇半岛。其中勒拿河起着重要通道作用。勒拿河从贝加尔湖西岸旁发源,向东北穿山越岭走2千公里后折而向北流,注入北冰洋。维基姆河起源于贝加尔湖东侧的赤塔市附近,它也注入勒拿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比较发达,发现的遗址众多,其中有著名的马尔他文化,其繁荣时期在2~4万年前。沿着勒拿河这条大河的通道优势,把活动空间推进到亚洲的东北部,在河边(包括支流)留下系列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或遗物。其中著名的有久克泰文化和苏姆那金文化。根据地质和绝对年代测定,久克泰文化年代在距今3.5~1万年,苏姆那金文化年代在距今1万年~6千年。再向东北越过因笛尔卡河、科雷马河就踏入楚科奇地区,在这些地区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海岸路线是从我国东北扩散到俄国远东的南部,向北经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到达楚科奇半岛。哈尔滨阎家岗遗址C14测定的数据在21740±300年前。黑龙江中游阿穆尔州的兀立玛遗址(位于结雅河的支流谢列姆贾河流域)在1982~1988年发掘出1.2万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其第3层的年代在2~2.4万年前。中途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堪察加半岛的乌什科夫早期文化,测定的年代数据在1.4~1.3万年前。

      更新世的重要特点是温暖与寒冷交替的强烈变化,形成冰冻期与间冰期交替的重大地质变化。大约在7万年以前,泽梁山谷冰期到来,海洋退化,环绕楚科奇海和勘察加海的大陆架地区完全变干涸了。结果,形成了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白令陆桥,位置相互靠近的岛屿形成了群岛。大约在距今5万~2万7千年时是卡尔金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白令海峡重新恢复。随后的萨尔坦冰期(最后冰期)又把楚科奇半岛与美洲的阿拉斯加连接起来。全新世的到来,才使得气候又变得温暖,恢复了白令海峡。冰期时期的陆桥和群岛,成为亚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动物群和植物群得以进行相互交流渗透的通道。如北美野牛在西伯利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米利河口、久克泰洞穴遗址等)中经常被发现,猛犸象等在北美洲也有分布。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完全可以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再向南扩散发展形成印第安人。

二、迁徙的技术装备:严寒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人类进入西伯利亚,并能在冰川时期生存发展,必须具备战胜严寒的基本技术装备,其中主要是使用火、建造房屋、制作衣服、细石器工具。

      1.用火技术

      人类在史前时代用火技术经历了3个发展时期。

      使用自然火源时期。北京的周口店遗址的北京猿人的生活时间在23万~5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遗址保留了较多的灰烬堆积,较大的灰烬堆积有4处,最厚者超过6米厚。灰烬呈堆状分布,说明当时已能有效控制火的燃烧。灰烬中有烧过的骨头、石头、朴树籽。在骨角工具的截断处有火烧痕迹,已经利用或加工器物。北京猿人的灰烬层厚大,是长期燃烧的结果,当时是取自然火为火源,保存火种,随时取用。辽宁省营口县的金牛山遗址发现了灰烬堆、灰烬层、烧骨等丰富的用火遗迹。

      人工取火,但用火技术不熟练时期。金牛山文化时期,灰堆明显变小。第6层灰烬层最大长约4.1米,厚20厘米,还有3个直径为50~60厘米的灰堆。该层铀系法测年为距今26.3±3万年。而第四层发现的灰烬呈椭圆形,面积仅为75厘米X50厘米,55厘米X45厘米,该地层测年数据为17.5万年前。灰层和灰堆的变小,意味着猿人取火能力的增长。当时人已基本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但很不熟练,仍是一件难度很大的技术,需尽力长期保存火种。

      熟练用火时期。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虽然遗址数量发现的比早期多,但没有发现长期燃烧形成的灰烬层或大的灰堆,反映了人工取火技术已为各地遗址的创造者熟练掌握,不再费尽心思长期保存火种。在贝加尔湖地区的马尔他文化房屋内普遍设灶”,则直接证明了,至少在距今2~4万年以前人工取火与控火技术已相当成熟。用火技术的发展与广泛传播,为蒙古人种向北挺进,战胜严寒奠定了基础。

      2.建造房屋技术

      人类最先居住的方式是利用自然的树木和洞穴,住在树上叫巢居,住在洞穴叫穴居。在寒冷地区,冬天人只能住在山洞内,以防野兽和严寒。人掌握了修建房屋技术后,就摆脱了对天然山洞的依赖,使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沿着河流、海岸等有水源的地方进行迁徙。

      马尔他文化的马尔他遗址和布列齐遗址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房屋聚落,保存较好。房坑10厘米深,用猛犸象的长肢骨为支撑柱,用鹿角横向连接,建成网式房架,外覆盖兽皮。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非洞穴遗址发现多,说明建造简单的房屋可能普遍存在,只是地面简陋的房子很难保留下来。因为当时处于冰期,气候寒冷而干旱。根据1995年考古发掘到动物骨骼分析成果,既有生活在冻土带的蹄鼠和北西伯利亚田鼠,又有生活在干旱草原的蹄兔和草原旅鼠,确定当时的生态环境属于冻土草原景观,周围缺乏可利用的木材建房屋。人们巧妙利用大型动物的骨骼建造房屋,这是非常重要的发明创造,它解决了人们在缺少树木地带需要建造房屋的技术难题。

      在海岸路线也有房子遗迹发现。哈尔滨阎家岗遗址有2个用动物骨骼垒叠的房屋围圈遗迹,内部有用火遗留的炭屑。堪察加半岛的乌什科夫早期文化也发现了窝棚式的房屋基址,房屋是地面式建筑,双间相连,面积很大,有100平方米。每间有3个土坑灶。

      3.缝制衣服

      在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了3件穿孔骨针。北京山顶洞遗址不仅发现了穿孔的兽牙和穿孔的骨针,还发现了穿孔的小砾石和小石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普遍掌握了钻孔技术,能够制作缝制衣服的骨针,间接推测人们可能掌握了缝制衣服的技术。贝加尔湖附近的布列齐遗址属于马尔他文化,遗址内发现的1件用猛犸象牙雕刻的女子雕像,该雕像穿着毛皮衣服,还带着毛皮帽子。从而证实了当时人们已经掌握缝制衣服的技术,穿衣御寒。当东北亚严酷的冬天来临时,人们可以穿厚实保暖的毛皮衣服到屋外进行追逐野兽,获取必要的食物来源。

      4.细石器工具

      从华北向北,包括东北、西伯利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工具出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细石器工艺,二是复合工具。细石器工艺是用压制法制造石工具,所得细石器的形状规整,边缘锋利,更加适用。如细石器镞在稳定性和杀伤性都远比打制法加工的石镞优越。形式多样的小巧的细石器刮削器在剔刮动物骨窝附着的肉、筋腱,屠宰鸟雀和啮齿类小动物上非常灵巧。复合工具是用细石叶镶嵌在骨柄上的大型矛头、手刀等,在猎杀体大毛厚的大型动物上具有优势。高寒地带的可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贫乏,特别是漫长的冬天,猎物是当时主要的食品。要提高对食物资源的利用率,需要提高狩猎效率和对猎物加工的精细作业,适应生活的实际需要,先进的细石器技术得以广泛传播。

      从石块上用细石器工艺剥取石叶,残留下的石核,叫细石核。其典型形状呈楔形或棱柱形,称为楔形石核、柱形石核。在山西的下川文化已经有较发达的细石器工具、楔形石核和柱形石核,碳14测定年代下川文化在距今3.6~1.3万年。山西峙峪遗址、河北虎头梁等遗址也有典型的楔形石核,前者的年代数据距今28315±1330年。在外贝加尔的2.6万年的索哈季诺遗址也发现楔形石核等细石器。越过贝加尔湖,在距今2.4万年的科瓦河口遗址中层也发现了细石器。再往北,在勒拿河支流阿尔丹河域的米利河口距今3万年的第四层发现1件楔形石核。在向北美洲迁徙最前沿的楚科奇半岛也有发现很多楔形石核等细石器,其中的库鲁普卡遗址距今1.3万年。北美洲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以细石叶和细石核为特色。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克马克遗址也发现了楔形石核,年代在距今9857±150年。人们在最后冰期向北美洲迁徙过程中先进的细石器工艺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海岸路线上也不断发现细石器。如在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在阿穆尔州的兀立玛遗址都发现了楔形石核,其测定的年代在2万年前。在堪察加半岛的乌什科夫早期文化中还有细石器工艺加工的带铤的异面镞,年代在1.4~1.3万年前。类似的石镞也在楚科奇半岛东部乌里胡姆遗址发现,该遗址靠近白令海边。这种特点的石镞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马尔马兹遗址发现,该遗址的年代在1.3~1.1万年前。这种特点石镞的分布连线指示了东北亚与北美洲在萨尔坦冰期时的文化联系是可信的'。

三、迁徙的精神支撑:源自原始宗教的意志力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现原始宗教存在的证据。这首先表现在对遗体的处理方式上。在3.2~1.3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经有墓葬,人的遗体被安葬在洞穴的深处,人骨上撒着具有原始宗教观念的红色赭石粉。反映人们已经有灵魂的观念,为了能得到去世者灵魂的保护而按照一定的仪式安葬死者,祖先崇拜应运而生。原始宗教的信仰基础是万物有灵观念。山顶洞文化中有一些穿孔的兽牙、穿孔的小砾石和小石珠。这些配挂在人身上的特殊器物不是单纯为了自己漂亮的装饰物,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护身符,以增强自信力。

      在2.4万年前左右的贝加尔湖西侧的马尔他文化中,反映原始宗教的遗迹遗物骤然增多,宗教观念与仪式演变得更为复杂。马尔他遗址房子里发现有很多女子全身雕像、鸟鹰雕像、猛犸象刻像。马尔他遗址有一件女雕像是放置在犀牛头颅的眼眶孔中,另一件女雕像放置在牛的肩胛骨上,这可能是举行原始宗教仪式的一个片段。马尔他遗址有一座小孩墓葬,沿着墓坑的长边竖立着2块石板,其间放一具3~4岁儿童骨架,骨架上也撒着红色赭石。脖子上挂着由120件扁形穿孔的珠子和7件坠饰组成项饰,手腕带着手镯,身上佩带2件鸟雕像、蛇纹牌饰、骨针。脚下有石器和骨矛。项饰、手镯、雕像、牌饰都是用猛犸象的象牙雕刻制成。骨架上盖石板,石板上放着1件猛犸象的獠牙,獠牙上撒着红色的赭石碎块。

      马尔他遗址的人雕像分为苗条型和孕妇型。孕妇型雕像是人们祈求生育旺盛的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

      猛犸象刻像、蛇纹牌、鸟雕像反映已经有动物崇拜。猛犸象提供的肉量大,皮可以制作房盖、衣服、被褥等,骨骼可以加工工具和做房支架,人们捕猎剽悍的猛犸象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人们对猛犸象既感激又敬畏,刻像祭祀以求猛犸神送来更多的猛犸象。粗大锐利的獠牙是猛犸象的武器,在墓顶放一根猛犸象獠牙,撒上红色赭石,是人们把猛犸牙视为力量与勇敢之神,用它保护墓葬的安全。现今北亚的残留原始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宇宙是多重天构成,每层天都住着善神与恶神,萨满巫师是沟通人与天地神灵的使者,萨满在升天入地时需要鸟、蛇以及其他精灵的帮助才能战胜路途中遇到的妖魔,所以萨满祭祀时要佩挂各种动物的像、毛、骨骼等饰物。马尔他墓葬中的蛇纹牌和鸟雕像也有类似作用,是原始宗教的神偶,是保护小孩灵魂的护身符。房子内的鸟雕像是主人们的保护神。

      别列廖赫遗址位于靠近楚科奇的因迪吉尔卡河的左岸,是世界上最北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放射形碳素测定数据是距今13420±
200年。在该地点发现了著名的“别列廖赫猛犸象墓地”。发掘中收集到8500件猛犸象的骨骼,属于140个个体。这些猛犸象是在踏着冰面过河时,因为冰不能承受其沉重的压力而破裂导致坠河死亡。根据这个地点的发掘现象推断当时在西伯利亚冻土带游荡的猛犸象群个体数很大。古代人们在发现了这个“猛犸象墓地”后开始在这里生活。在这个遗址收集到的石器和骨器,其有一件猛犸象牙做的残片,上面雕刻着猛犸象的侧面像。弯曲锐利的2根獠牙被重点表现出来,鼻子和腿特长而笔直下垂,表现出高耸、腾升的气势,是一位具有升天本领的凶猛的猛犸象神。


      在堪察加半岛的乌什科夫晚期文化的房屋内,地面画着鱼图,灶旁有狗的埋葬,狗的脊背旁边有赭石坑,用于占卜的北美野牛的肩胛骨。这些发现显然是原始宗教的遗迹。

      在马尔他遗址曾发现低温构造现象,冬天大地被异常寒冻而形成裂缝,巨大的冻裂地缝切割了整个晚更新世地层。冻裂地缝沿着纵向和横向切割,裂缝深达2-4米,反映在萨尔坦冰期有过异常寒冷的气候。西伯利亚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今天难以想像。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冰期来临时人们能够战胜残酷恶劣的气候,适应环境变化,继续在原地生活,或追随游动的野兽逐渐向北开拓,需要有群体团结奋斗的意志,化解困惑情绪的方式。人与动物不同,人有思想,人们之间有语言交流,从而产生世代相传而持续积累的文化。人们对自然现象、对人本身、对成功与失败等等的思考,通过语言交流而逐渐深化。原始宗教的产生根基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灾难的恐惧。由恐惧心理萌生对客体对象的神化与人格化的幻想(神灵),通过一定的仪式与神灵沟通从而实现自己的希望,就产生了原始宗教的观念与仪式。原始宗教是人们恐惧心理缓解剂,是群体团结向前的核心力。所以原始宗教意识产生后,能够迅速在东北亚扩散,成为人们战胜困难,向东北亚楚科奇半岛推进的精神支撑。

      当人们凭借冰期的陆桥和群岛到达北美洲时,不仅携带了用火、建房、缝制衣和细石器加工等技术,还带来了东北亚的原始宗教意识。正是由于具有共同的原始宗教基因,使得后来亚洲的萨满教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有相似的成分。

文章转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注释省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2022 年 西夜美术网络课  

 报名微信:18513178050 

图片

以上图文版权均归作者有,本文仅用作学习之用,

如有侵权即作删除处理,特此声明。

转载请标明原作者、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