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5个经方

 秋月明、 2022-07-31 发布于浙江

导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定义为带状疱疹后1个月仍有神经痛或复发性疼痛者。中医称其为“蛇丹痛”,好发于年老体弱者及免疫功能失调者,三叉神经受累时比较常见,且多疼痛剧烈。针对本病的治疗,本期为大家分享5个临床常用且研究较多的经方:芍药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五苓散,供诸位同道参考。

芍药甘草汤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此于甘草汤加芍药,故治甘草汤证腹挛痛,或其他体部挛急者。

【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微恶寒,脚挛魚,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将芍药甘草汤用于治疗“脚挛急”,主要责于津血亏虚。实际上,本方适用于各种肌肉痉挛性疾病,如胃痉挛、面肌痉挛、阴部痉挛、不安腿综合征等;此外,临床应用证明,芍药甘草汤也可用于各种神经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有学者将芍药甘草汤合瓜蒌散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瓜蒌散组成:大瓜蒌(连皮捣烂)一枚,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

明代医家孙一奎《医旨绪余》中载有一则医案:“余弟于六月赴邑,途经受热,且过劳,性多躁暴,忽左肋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杏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泡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末,并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郐,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色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予心甚不怿,乃载归以询先师黄古潭先生,先生观脉案药方,哂曰:切脉认病则审美,制药订方则未也。夫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病势有烧眉之急,叠卵之危,岂可执寻常泻肝之剂正治耶?是谓驱羊搏虎矣。且苦寒之药,愈资其燥,以故病转增剧。水泡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其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至于自焚则死矣,何惧之甚。为订一方,以大栝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戌时进药,少顷就得睡,至子丑时方醒,问之已不痛矣。乃索食,予禁止之,恐邪火未尽退也。急煎药渣与之,又睡至天明时,微利一度,复睡至辰时,起视皮肤之红,皆以冰释,而水泡疮亦尽敛矣。后亦不服他药。夫病重三日,饮食不进,呻吟不辍口,一剂而愈,真可谓之神矣。夫栝蒌味甘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于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考之本草,栝蒌能治插胁之痛,盖为其缓中润燥以致于流通,故痛自然止矣。”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此于桂枝加黄芪汤,增辛温的生姜,而加强散寒作用;去甘缓的甘草,使有利于阳气外发。此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因致血痹、身体不仁者。

【仲景书中的论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常用于血痹病重证,为通阳行痹益气的代表方剂,凡因气虚血滞所致的肌肤麻木不仁或兼酸痛感,皆可用之。故临证见气血虚弱以致不荣则痛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临床研究表明,在常规应用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
四逆散
【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

【用法】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本方实际是大柴胡汤去黄芩、大黄、生姜、大枣、半夏加甘草而成。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临床应用】
四逆散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与桂枝茯苓丸配合使用,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脾虚日久,水湿蕴结;或因正气不足,外感邪毒;肝火、湿热、邪毒相互搏结,郁于体表经络,泛滥肌肤,阻滞气血运行,致经络瘀阻、气血凝滞于肌表,不通则痛。故治疗可以疏肝解郁、化瘀止痛为原则。临床研究表明,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本病,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治气上冲,茯苓治心悸而利小便,芍药治腹挛痛,桃仁、丹皮以驱瘀血,故本方治瘀血证上冲、心悸、而腹挛痛者。

【仲景书中的论治】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

【临床应用】
桂枝茯苓丸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之瘀血阻滞明显者,常与四逆散配合使用。现代医家常用其治疗慢性病、久有瘀血疼痛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所含化学成分有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抗炎的作用。
五苓散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用法】上五味,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

【方解】五苓散中集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诸利水之品,合以治气上冲的桂枝,主外邪内饮证,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关于“小便不利,消渴”,胡老认为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除,新水不能吸收,但组织缺乏水的营养,故渴欲饮水,虽饮亦止留于胃肠,因致随饮随渴的消渴证,与五苓散利其小便,使水代谢恢复正常,消渴自已,则表亦自解。

【仲景书中的论治】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临床应用】
五苓散主治蓄水证、痰饮证、水湿内停证。现代研究表明,五苓散有利尿、扩张血管、调节免疫、保护肾脏、双向调节水液代谢及排便等作用。有学者认为部分炎症反应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产生的本源,炎性组织中当有水液代谢失衡,类似中医的“蓄水证”,故可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本病。有临床研究以五苓散为基本方,痛剧者加全虫以搜风通络止痛,发于头面者加白芷、升麻以升阳止痛,发于胸部者加瓜蒌、薤白以宽胸散结、行气止痛,发于上肢者加桑枝以养血通络止痛,发于下肢者加牛膝以活血祛瘀止痛,结果显示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