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闽大地,海上丝路——福建博物院馆藏16件珍宝

 文旅小胖 2022-08-01 发布于广东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的态势,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出现“福建”之名,其孕育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地域文化独具魅力。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主体建筑是数个具有福建文化特色元素的集合,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以下就对福建博物院馆藏的16件珍宝进行盘点。

1. 西周云纹青铜大铙

此器通高77.8厘米,铣间56.6厘米,重100.35公斤,西周早期青铜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枚直径3.5厘米,高2厘米。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甬亦饰变形兽面纹。1978年福建省建瓯市小桥公社黄科山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铙双范合铸,造型浑厚、铸造精细、纹饰精美,作风稳重古朴,表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在国内也是比较罕见的。

2.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这件陶瓶通高74.5厘米,微敛口,溜肩,长腹斜收,腹最大径在偏上,平底、沿外突,肩颈部饰四个纹环形系、系孔不通,肩腹部饰四道粗绳状堆纹,似幡幢状,器物通体施孔雀绿釉。此器为波斯类型陶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1965年出土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闽国王后刘华墓,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波斯孔雀绿釉瓶目前国内发现较少,仅在扬州、福州两地有发现,反映了古代波斯与福州、扬州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对研究波斯古代文化和福州、扬州等地的海外交通史具有一定意义,仅存世3件,这件是品相最好的一件,它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3. 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翰狮子炉

此炉通高40.1厘米、口径21厘米,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炉盖作盔状,与炉口沿凸唇相扣合,蹲狮钮,狮口与器内相通,便于烟香外薰。炉身直口,有窄凸唇一圈,外宽平折沿,边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腹处铆接五兽足作支架,兽足上部作兽首。通体鎏金,宽折沿平面环刻楷书“弟子盐铁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检校尚书、礼部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延翰,奉为大王及国大人铸造师(狮)子香炉壹口,捨入保福院,永充供养。天祐四年九月四日题”铭文。清道光年间福建省仙游城西保福院出土,被清代儒学家陈寿祺收藏,后辗转流落于民间,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器物造型古朴端茂,栩栩如生,整体铸工精致,构思巧妙,纪年明确,为五代闽国有铭文铸器之孤件,为福建地区同类器物造型、工艺、断代及辨伪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4. 北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

定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白瓷窑址,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涧磁村一带,曲阳宋朝时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创烧于唐代,受邢窑影响烧制白瓷,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宋代极盛,逐步成为白瓷窑之首,元代逐渐衰落,烧瓷历史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此器高14.3厘米、口径28.6厘米、底径16.6厘米。侈口,包红铜边,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状若扁鼓。通体施牙黄釉,釉面柔和洁净。浅圈足,足底露胎,胎质灰白坚致,声色清脆悠扬。1962年从上海刘家收购,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碗内心刻划团花,内外壁刻划缠枝莲,外壁下端刻划6道直线纹,刻工技巧娴熟,刀法流畅自如,线条圆浑有力,画面立体感强,如此精工大器的定瓷极为难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稀品,国宝级文物。

5. 北宋李纲铁锏

此锏通高96.5厘米,鞘长76厘米,重3.6千克,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制,钢铁铸造。锏首呈瓜锤形,锏柄外套斜道纹花梨木,锏柄与锏身之间横隔四瓣形格板,锏身有四棱,根粗尖细。锏身近格处错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一行7字。锏身配有清代圆形红木套鞘,鞘体表面镶嵌银饰花卉、蝙蝠、古罄、垂缨络等图案,中部缠箍铜佩二道,末包裹圆球形铜。传世品,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锏为宋朝名将李纲所用,上刻李纲之名,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古锏,制造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举世罕见,为稀世国宝,国宝级文物。

6. 南宋绍兴端石抄手砚

此砚长19.3厘米,宽12.4厘米,高3.7厘米。端石,质润,抄手式。平面形状及断面呈梯形,砚堂自然下斜,后高前低成砚池,窄砚首与两侧砚唇相连,砚底凿空。背面镂刻篆书“贾藏之墓”四字,及墓主人于南宋绍兴辛未(1151年)年寿终等内容。砚铭始于秦汉时期,内容多记载纪年、物主姓名身份、石砚名称等等。宋代砚铭则具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气息,名贵石砚都要镌文于其上,这也成为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此砚背面铭文详细介绍了墓主人贾藏之的官职名号、死亡时间、墓葬位置以及铭于砚的原因等内容。1973年福建省武夷山市西门外狮子崖宋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砚石质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叩之声音浑厚凝重,是用优良的端石造就。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具有典型的宋代抄手砚风格,墓葬出土,纪年明晰且保存完整,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7. 南宋鎏金八角银杯

此杯高5.5厘米,口径7.5~9.3厘米,足径3.5厘米,杯身为八角形,通体鎏金,器壁双层,下接矮圈足,亦作八棱形,杯心錾刻《踏莎行》词一首,词意俚俗风趣,富有生活气息。口沿内壁饰卷草纹一周,外壁为八幅连续画面,表现新科状元宴饮游行等场面,与杯心《踏莎行》词内容相合。每幅画面以凸棱间隔,上下饰以方胜、卷草、如意等图案,圈足上亦饰一周卷草纹。器壁画面以突起的浮雕为主,细部辅以錾刻,虽寥寥数笔,却令新科状元志得意满、顾盼自喜的神情跃然眼前,显示了工匠极高的艺术功力。1990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县(今邵武市)老鸦窠山宋代银器窖藏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器造型庄重典雅,以连续画面形象地表现了杯心词意,使文字与装饰完美结合,制作精细,构思新巧,可谓宋代银器中的精品。

8. 南宋鎏金银执壶

执壶又可称茶瓶、汤瓶、茶吹、茶吊子,是宋代点茶时常用的煮水注汤器具,其质地可用金银铜等金属和陶瓷等制作,且以“黄金为上”。此器通高23.40厘米,口径6.60厘米,侈口,束颈作喇叭形,弧腹,扁曲柄,弧形流,圈足,器盖有圆柱形盖钮,器身与器盖之间以一条银链相连,器身錾刻双鹊对鸣团花并贴金,口沿饰三角圆点纹,柄、鎏及圈足处錾刻卷草纹并泥金。1990年福建省福州市茶园山南宋淳祐十年(1250)许峻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器通体鎏金,造型十分秀美,制作工艺精美,是南宋时期金银器精品之作。

9. 南宋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这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长76厘米、宽42厘米、下摆宽44厘米,重16.7克,其重量之轻仅次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是“举之若无”的典范,整件背心不仅轻盈若羽,同时剔透似烟,十分贴近人们对丝绸薄如蝉翼的想象。1975年福建省福州市浮仓山南宋黄昇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这件背心轻盈若羽,剔透似烟,让人们想到宋代诗人陆游的词句“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织造工艺高超,制作精良,反映了南宋丝织品的高超技术,堪称南宋丝织物的代表之一,国宝级文物。

10.南宋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这件印花褶裥裙长78厘米,下摆宽158厘米。此裙系二经绞罗,透明轻薄,褶纹飘逸;裙身上窄下宽,下摆呈弧形,犹如折扇展开,纵向褶裥21道,褶子有疏有密;上横接腰,两端系带,裙身下半部分印金小团花。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在福州市浮仓山北坡发掘了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的黄昇墓,该墓出土服饰及丝织品达353件,品种相当齐全,有纱、绉纱、罗、绮、绫、缎等,其中罗近200件。1975年福建省福州市浮仓山南宋黄昇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这件褐色罗印花褶裥裙质地透明轻薄,织制技艺高超,为国内宋代出土织物所少见,从侧面反映了南宋丝织业发达的程度,为探索南宋纺织品织造工艺及其品种的特点提供了实物例证。

11. 南宋褐黄色罗镶花边广袖袍

这件袍服身长过膝,通袖长182厘米,腰宽55厘米,袖宽69厘米,下摆有61厘米宽,用印金或彩绘花纹作为镶缘。该袍服衣襟边缘所镶的花边非常华丽,主要采用印金和彩绘相结合的着色工艺。印金,又称泥金印花,是在阳刻图案的纹版上,蘸上调制的泥金(主要由较多的金、银、铅、硅和少量的铜、铝、铁等调制而成),然后在上过薄浆熨平的丝织品上直接印出花和叶子的轮廓。最后叶内再填彩,则成为印金填彩的花纹。1975年福建省福州市浮仓山南宋黄昇墓出土,现藏于福建博物院。袍服上所印的主花纹是蔷薇,图案为泥金所印,而花边中的鸾凤、云气纹则是在罗地上以工笔精绘而成、具有写实和变形的纹饰,颇具南宋宫庭画的风格。

12.明吕纪《梅花天鹅图》

此作属于兼工带写风格,尺幅巨大,图轴纵轴通长343厘米,通宽184.5厘米, 绢本,设色,立轴,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天鹅、八哥、蝴蝶等生灵戏于河边梅花树上、下之盎然情景。以粗笔写树干、顽石,杂以花木草石,颇具生气。工笔画一对天鹅,一只侧身曲颈回顾古梅,一只仰望天空中的八哥,鹅身洁白如玉,眼睛刻划有神,形象生动。古梅干枝苍劲,生机勃勃。树下衬以太湖石、月季花,石后有双勾竹隐露,色彩艳丽,衬托出天鹅之白身红嘴。传世品,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图风格鲜明,属于兼工带写风格,画面绚丽精致,为吕纪传世作品中罕见的巨作,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杰作。

吕纪,15世纪中至16世纪初的画家,字廷振,号乐愚,浙江宁波人,擅画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他主要以工整精丽的“院体”传统作画,造型准确,设色鲜艳,生气奕奕,被称为明代花鸟画第一家,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吕纪作画时会以寓意手法规谏皇帝,明孝宗曾说:“工执艺事从谏,吕纪有之”。

13.明德化窑何朝宗塑观音立像

此像高50厘米、底径14.5厘米。观音赤足立于云座上,头正面饰三宝莲花,结高髻,上覆巾垂肩。面容端庄丰润,微含笑意,呈俯视状。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袒胸垂挂璎珞,双手戴镯,交叉置于腹前,下着长裙,衣褶随风飘动,文静慈祥,娴静若思。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纯净莹亮,如脂似玉。胎体厚重,内空,座底露胎,胎洁白细腻。背部印有小篆“何朝宗”葫芦章及“宣德”方章。福建地区窑口众多,白瓷系以素有“象牙白”“中国白”美誉的德化窑著称,极具价值的文物很多。传世品,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立像工艺精湛,比例准确,既端庄肃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何朝宗作品传世较少,此立像款纪明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14.明德化窑妈祖坐像

此像高19.1厘米、底径长13.9厘米、底径宽5.9厘米。此妈祖头戴方形平顶冠,身穿冕服,肩披帏,双手藏袖于胸前,正襟端坐。其左右侧分立千里眼和顺风耳,皆光头,着短衣短裤,扎对襟方巾,千里眼左手上举至额,注目远视,顺风耳右手掩耳,作倾诉状。传世品,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像形象极其生动传神,胎质洁白,釉色乳白滋润,微微泛青,是德化窑迄今为止唯一的,也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明代白瓷妈祖坐像之一。

15.清莆田工透雕黄杨木字画凤镇

福建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向来以“精微透雕”著称,风格古朴典雅、刻划精致细腻、层次错落分明,自成流派,闪耀着历代艺人智慧、文化、审美积淀的光芒。此器一对两件,器形完整,原木色,个别枝叶微损、经修复,形状为长方体,长20厘米,宽5.5厘米,厚4.3厘米。作品以黄杨木作雕刻用材,做工精细,刀法挺劲有力,明快利落,动,植物形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质感。景物布局合理,层次丰富,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它雕刻手法高明,工艺精致。黄杨木生长缓慢,俗有“千年矮”之称,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朴美观,及其适宜刻雕小型陈设品。1958年慎昌仁转售,现藏于福建博物院。此器图案严整饱满,刀法娴熟老辣,构思极为巧妙,雕刻技艺高超,风格古朴,再次佐证了莆田透雕古朴典雅、意趣无穷的传统工艺魅力,应当出自名家之手,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16. 清廖熙雕黄杨木观音立像

此立像出自清末莆田雕刻名家廖熙之手,通高37.7厘米,头披巾下垂,面容端庄丰满,长耳,目下视,神态宁静慈祥。身着通肩大衣,长裙曳地,袒胸挂璎珞,双手掩袖内合收于右腹下,赤足立于云座。作者廖熙,莆田城内坊巷人,清同治二年(1863)生,出身雕刻世家,自幼聪敏,师承家教,雕工出众。他对作品要求极高,绝不肯让有瑕疵的作品流传于世。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极具特色,光绪年间曾被作为贡物供奉朝廷,德宗皇帝亲笔书写“巧夺天工”四字褒奖他。宣统年间他的雕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获一等奖。至今他的作品一直为英、美、日本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古董商所瞩目,为国内鉴赏家所珍视。1964年福建省文物店拨交,现藏于福建博物院。这件木雕造型古朴,注重神韵,稳重大方,比例得当,呈现油脂光泽,衣纹皱褶飘动有致,线条圆润柔和,自然流畅,富有深厚而独特的艺术文化韵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