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辆满载大米的高铁,为何在郑州和西安间穿梭?

 中外管理传媒 2022-08-01 发布于北京

文:王爽 李明实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和利时交通业务成长启示录》

一辆满载大米的高铁,正在从郑州向西安飞驰。这是350公里提速的测试车,这样的模拟载客测试已经进行了一个月。

对高铁而言,安全顺利的开通至关重要。在保证时间节点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把试验时间拉长,以进行充分的线路试验。所以,在开通前的一个月,郑西高铁都在模拟真实运营场景做开通测试,以检验系统是否能够满足运行要求。试运行不能载客,但要模拟载满乘客的场景,于是,试验人员给动车装了一整车大米做配重,让其在郑西铁路上反复穿梭。

项目小组有成员当时一直在跟车测试。“我们早上5:00上车之后,就一直跟车来回跑。拿数据、分析问题,直到晚上11点左右下车。下车之后就立刻开会,通知施工单位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施工单位再连夜修改。”

不难看出,这是系统测试的“规定动作”,但强度更大。国外开通线路,一般从试验到开通需要一年时间,基本白天跑8个小时就下班回家了。但当时郑西铁路要把所有实验项目都在有限时间内做完,工作的强度、力度都特别大。之所以这么快节奏,是因为铁道部要求郑西铁路在当年春运之前必须开通。项目试验从2009年11月正式开始,到2010年2月过春节,总共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供测试,时间非常紧迫。

考虑到疲劳驾驶的危险,高铁驾驶司机实行三班倒制,每5个小时司机会换岗。但是和利时团队只有一拨人,反复安装、调试、实验,大家基本都是连轴转。

虽然时间紧迫,但需要测试的适应性修改并不少。郑西铁路引进的是安萨尔多的列控系统,因为欧洲的技术符合的是欧洲标准,适应的是欧洲环境。但国内CTCS-3技术,也就是350公里的技术,要符合铁道部的标准。所以,和利时团队对欧洲技术进行了很多适应中国国情的改动。

那些为适配中国标准进行的改动是否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是否真的适合中国铁路情况,都需要不断测试、调整、验证。而且,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验证。

其实相比之前200公里的时候,这次的350公里提速,和利时虽然不再是没经验的新兵,但350公里的技术增加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引入,系统复杂度更高,和利时面临的挑战更多了。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和利时还要应对外方对技术转让设置的障碍——防着和利时掌握技术。

但明确了目标不代表马上就能成功,因为还缺少重要的一环——坚持。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往往源于他们的坚持。忍耐和坚持当然是痛苦的,但甜美的果实往往包裹在苦涩的外壳里。

在开发测试阶段,郑西项目小组的成员又进入了“保证每天两小时睡眠”的非常时期。对此,当时任职执行项目经理的汪小亮回忆说:“当时我们每天都是晚上跟车,早上开会。上午写代码调试整改,下午做一些协调和其他工作,基本就只能睡两个小时。”

“从郑州到西安单程是2小时,中间休息1小时,一个往返就是5小时。一天跑3个来回。”平时一般坐高铁7、8个小时算很长了,一天在车上待16、17个小时,到最后是想吐的。”他说。

因为白天动车要正常运营,所以晚上才能“添乘”做实验。所谓“添乘”就是人跟车跑,然后记录行进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动车司机提供一些现场指导。第二天一早开会,把前一天晚上所有的问题分析一遍。如果是软件问题就立刻自己修改,如果是数据或其他问题就立刻通知施工单位利用动车的天窗时间修改。

“最累的时候到什么程度?”小组成员感慨道,“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不可能有人再来第二次,我们再做一次都会疯掉!”

安萨尔多的工作人员一天两班倒,一拨人待够六小时,就下班走了。然后,换另一拨人继续工作。但和利时团队是同一拨人,从头跟到尾。除了身体的疲惫,还有精神的紧张,两个月的高强度实验结束后,大家都人困马乏了。“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事干好,也没在乎苦和累。累肯定会累,当时躺下就能睡着。”

当时铁道部希望将武广高铁打造成350公里的标杆项目,所以,主管部门对武广高铁给予高度重视,将大部分各种资源倾注在那里。因此,郑西线上的试验难免有所滞后。好在经过了第六次大提速和客专的历练,和利时的技术水平已经从新手跃升为专家。测试车第一趟跑得就特别顺,没有什么故障。各方都特别吃惊地说:和利时干得这么好呢!

郑西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当晚,最后一列车返回郑州入库后,高铁司机给小组成员发了一条短信:今天结束了,挺顺利!

郑西项目小组成员提着的心终于放下,高高兴兴的出门庆祝。但左找右找,都没有找到能吃饭的地方。当天是大年三十,街上没有一家饭店开门。最后,几个人在唯一一家还开着门的KTV里吃了自助餐,就这样迎来了农历新年。

吃过简单的年夜饭后,郑西小组成员们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他们一直在原地值守了半个月。在之后的三个月里,郑西小组成员也一直处于随时提供保障的状态。

付出总有回报,项目顺利完成之后,郑州铁路局对和利时的工作高度认可。“他们觉得我们这个团队特别有战斗力,客户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积极、迅速地解决。我们首先不会想自己有多少困难,一直都是随时响应用户。”徐悦说。

和利时始终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不光态度积极,更重要的是技术到位。从第六次提速开始,即使是业内的专业设计人员,或者是应用这套系统的主管领导,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白。有时候他们只知道技术规范的要求,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规定。但参与了列控标准制定的和利时专家知其然,同样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当时讨论的时候,是基于什么考量写了这么一句话,做出这样的一个规定。当他们询问时,我们就能讲出背后有什么样的考虑。所以,他们觉得,问和利时就能解决问题。”

可以说,和利时在行业里的被认可,是技术和服务这两条腿支撑起来的。正如王常力曾在某年的新春寄语中给全体和利时员工所写的:“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积极想办法,克服任何困难,完成任务,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信任。如此,我们的事业必然蒸蒸日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