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人评价伟人”:毛主席是怎样看待孙中山的?两人间有何交际?

 悠闲龙夫 2022-08-01 发布于湖北

说起中国革命,毛主席和孙中山先生是绕不过去的两个人,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重大的历史使命。

在此之前,孙中山先生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在清王朝摇摇欲坠之际,他呼吁共和、掀起革命,为后来中国的变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人也都完全配得上“伟人”的称号。

可能有些朋友会好奇,毛主席和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是否有过交流?他们对彼此有着怎样的评价?毛主席又是如何看待 “三民主义”的呢?

拜谒中山陵,忆起往昔事

1953年2月22日,毛主席乘坐“洛阳号”军舰抵达南京。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而抗美援朝的局势又十分紧张,毛主席忙于公务,很少到各地视察,这是他第一次前往南京。

当时,毛主席已是花甲老人,舟车劳顿之后,难免有些疲惫,按照当地省委的安排,抵达后毛主席应该先行休息。

然而,他却在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直奔南京东郊的中山陵。

事实上,拜谒孙中山先生,正是毛主席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所以在到达中山陵时,他显得有些激动。

然而,此时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原来,陵园管理部门为了防止游客前来围观,给毛主席造成不便,所以建议不走正门,而从陵园西面新建成的侧门进入。

不过,毛主席却大手一挥,拒绝了这个提议,他笑着说,“来祭拜革命先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走小道成何体统?我今天还偏要走正门”。

就这样,毛主席挺直腰杆,毫不避讳地跨进了大门。

在中山陵广场上,聚集着大量游客,见毛主席前来,他们先是不敢相信,甚至擦了擦眼睛。

确认无误后,才一拥而上,围绕在了身着黄呢大衣、戴着军帽的毛主席身边。

欢呼声此起彼伏,毛主席也脱下帽子,挥舞着向人群致意,得知他前来拜会孙中山先生后,游客们没停留太久,纷纷有序离开了。

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毛主席向陈毅低声说道:“这就是人民啊,他们是推动世界发展的真正动力”。

紧接着,毛主席便来到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前,并献上了自己亲笔题词的花圈,望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

毛主席一言不发,默哀了三分钟,随后,他眼神飘向远处,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

进入墓室后,毛主席的表情仍然很严肃,他特意询问了孙中山先生遗体的位置。

得知就安置在白色大理石卧像下方后,毛主席屏息凝视,手指抚摸着大理石,绕着墓穴整整走了一圈。

从来时的兴致勃勃,到参观后的心情沉重,陈毅一直陪同在毛主席身边,也见证了毛主席情绪的变化。

半响后,一行人才从墓室离开,来到了室外空旷的平地上。

在众人面前,毛主席指了指墓地,意味深长地说道:“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

陈毅自然清楚,“它”指的既是墓地,又是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毛主席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家”。

关于这些,陈毅都非常清楚,在中山陵期间,毛主席与孙中山先生之间的故事,也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谁也做不成皇帝了”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爆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很快便被推翻,中国数千年的帝制得以终结。

武昌起义的枪声,让18岁毛主席牢牢记住了孙中山先生的名字。

当时,他虽然年纪轻轻,还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但面对孙中山先生前无古人的壮举,他不仅热血沸腾,还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学校的宣传栏上,毛主席挥毫写下评论文章,表示“孙中山先生比其他人前进了一大步,他推翻清政府统治,消灭了千年的帝制,在此之后,谁也做不成皇帝了”。

而在1962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毛主席又一次谈及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他表示,辛亥革命“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可见,不管是刚刚成年之际,还是老骥伏枥之年,毛主席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始终没有改变,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贡献也始终高度认可。

不过,辛亥革命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但孙中山先生却没有守住革命胜利的果实,反而遭到袁世凯的窃取。

1912年,孙中山先生被迫辞去临时总统之位,袁世凯控制政权后,完全不顾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此前孙中山先生建设国家、修筑铁路的设想也彻底落空。

当年8月份,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一年后,孙中山先生发动了二次革命,然而,在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下,革命惨遭失败,孙中山先生也被迫流亡海外。

就在孙中山先生忙于革命的时候,毛主席也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11年10月,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他投笔从戎,曾在新军中服役半年。

后来,毛主席又前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在此期间,他熟读《新青年》杂志,并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来往甚密。

自此,共产主义理想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联俄联共,达成合作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了,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全新的见解。

几年后,毛主席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并于1919年参与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毛主席作为十三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这个时候起,毛主席对革命的见解已经青出于蓝。

他意识到,国民党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遭到反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革命多年,也开始重新思索起前进的方向。

他曾向美、英、德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求援,但这些国家只想着瓜分中国领土、侵吞中国利益,根本就不想中国变得强大。

所以,孙中山先生奔走各地,但期望一再落空。

1923年,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求助,并且建议,必须拥有自己的政党和武装,才能捍卫革命的果实。

可是,该如何建党建军呢?孙中山先生对此并不擅长,在俄国的协调下,共产党主动伸出援手。

也正是由此开始,毛主席和孙中山先生有了工作上的联系。

当年6月份,毛主席被选为中央局秘书,为了帮助孙中山先生走出困境,他与李大钊等人联名,给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封长信。

在信中,他诚恳地表示,各地军阀争相割据,都不足取信,建立政党,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上海,共同商讨合作事宜,在信的结尾部分,毛主席特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中共三大结束后,两党便将合作提上了议程,毛主席和孙中山先生首次获得了与彼此相见的机会。

初次见面,互相欣赏

1924年1月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作为湖南地方组织代表,毛主席也出席了会议。

当时,孙中山先生已是58岁的老人,在中国革命中地位颇高,而毛主席参加革命不久,名气并不大。

两人的身份、地位、年龄都有着巨大的差距,然而,这次会议中,孙中山先生却对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月20日下午,孙中山先生率先发言,表示国民党已在广州经营多年,具有筹建政府的能力。

对此,毛主席十分赞同,在会后的表决中,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孙中山先生的提议。

然而,25日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却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慷慨陈词,声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主张。

一番言论让孙中山先生对眼前这个陌生的年轻人,不禁肃然起敬。

见毛主席在会议桌前意气风发、痛陈利弊,孙中山先生也回想起自己在革命早期的种种。

会后,他特意将毛主席的名字纳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名单,可见,毛主席机敏的发言,收获了孙中山先生的青睐。

晚年间谈到这段经历时,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也有着很高的评价。

他表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更因他能够顺应世界潮流和人民需要”。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调侃道:“孙中山先生有一点很好,每次有需要,他就找我们”。

这次会议,奠定了国共三年合作的基础,也让北伐战争提上了日程。

此后,毛主席和孙中山先生也有过一些交流,包括在上海期间,毛主席曾向孙中山先生反映国民政府拖欠经费等具体事务。

但彼时孙中山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久便转入北京治疗,毛主席与他的联系,也就此中断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再次听到孙中山先生的消息时,已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病逝。

临终前,他不仅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

还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中苏两国在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取得胜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孙中山先生仍对革命念念不忘,也难怪,毛主席听到讣告后痛心疾首,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当时,毛主席因身体原因在湘潭疗养,无法亲自前往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这,也成了毛主席毕生的遗憾。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共继续合作了两年,但随着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政权,大革命最终宣告失败。

1927年,蒋介石打着孙中山先生的名义,大肆实施白色恐怖。

正因如此,很多入党较晚的同志对孙中山先生有一些误解,不过毛主席却对孙中山先生持正面态度。

他特意强调,“我们有一种情绪,不喜欢孙中山先生,这种情绪是不大健全的”。

随后,他还指出,“三民主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的直言不讳,显然是对孙中山先生的公允评价,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内的同志们逐渐意识到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要想打赢日本侵略者,中国人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御外敌。

此前,孙中山先生便曾提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而奋斗”,毛主席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重要的政治遗产,并将其充分运用于中我国的革命实践之中。

最终,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这与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的正确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56年,在孙中山先生的90周年诞辰上,毛主席直言,“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语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不难看出,在毛主席眼里,孙中山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伟人。

而在党的十五大中,毛主席、孙中山先生和邓小平也被放在一起,并称为20世纪中国三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如今,斯人已逝,伟人们的思想却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将走得愈发稳健。

历史莫敢忘,吾辈当自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