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叶派太极拳学札记007——靠墙里的别有洞天“开肩开胯”

 wsryi 2022-08-01 发布于山东

1 狗、人、太极轻灵

上班途中遇长时红灯,见一黑色、微胖、体长小狗穿梭于车流之间,体态轻盈,面对过往车辆,闪躲得法。看上去是狗的本能,若没有其自身体态条件,纵然似人考虑周详、谨小慎微也无法表现的如此自然。这显然不只是一个四肢着地,一个两脚站立这么简单,这里有生理结构的巨大差异,仔细观察,狗的四肢连于脊骨,身躯虽有重量但未显于四肢,尤为可贵的是步履不显笨拙。

对于人而言,练习太极身法或许要回归于这样的状态,以前读过马来西亚游兄关于先天后天的思考文章,当时颇多领悟,可那领悟还是欠缺一些火候和注脚,而在此时此景里,引而思之,太极讲究轻灵,恐怕不仅仅指的是步伐移动,对于人而言,没有四肢归于腰背的身法,即使人为的轻手轻脚也会显得扭捏造作。时空移换,将对狗过马路的些许领悟对上老师的文字里提及的部分,譬如老师写到“身躯像一个插座,四肢就是插头”。那么,这个比喻和我所见的平常景象间就具有微妙的相应,有此一感,会心而笑。让我真正感兴趣的,也想进一步探究的,还是四肢连于腰背的身法训练路径,于是对靠墙训练法有了新的视角和发现。

2 关于靠墙训练法不是领悟的领悟

靠墙训练法是一种极限训练法,分为抽、靠、贴、沉四步。要求在膝肘定位的情况下,做到头、腰和后脚在一个平面的同时,胸腹贴腰背。以老师的解释概括,抽++=沉,虽分四步,做到抽、靠、贴,沉也就自然做到了。话虽简单,掌握不易。在2017 年一多庐学拳总结中,回顾自己已对靠墙训练法有些理解并且时常实践,但翻看以前的文字还是觉得移植文字的嫌疑多了一点,实实在在做去的体悟少了一些。在最初练习的时候,我常常去找靠墙训练法中抽、靠、贴、沉诸字的定义,因为尚有很多困惑、模糊之处。在一多庐老师也做过不下三次的示范,其他拳友也热情的指导,边说边让我体会,自己也兴起把后背撞得碰碰响过。

当时兴致很大,只是练去,不过在第一次离开一多庐的时候,小文姐(后来才知道是小文姐)问我,“你是否知道靠墙练的是什么?(大意)”我当然一脸懵懂,练的是什么呢?小文姐让我体会了一下她的肩跨四点开后的状态,我十分惊讶,原来人的关节还可以运动到如此!现在回想、写下以上的文字是因为我有了些体会,并把这些体会和以前的经历对上了,而在当时,实际上也只是模糊的惊讶,流逝的遗忘罢了!在往后自己的练习过程中,我开始关注到一个兴趣点,怎么开肩开胯?大凡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都会遇到这个兴趣点,而且会伴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长达一辈子也不一定窥得门径。看看那些书籍、大师文字和自己关心的练习方法,它们都会提到“开肩开胯”,于是在心里下意识的认定,开肩开胯是太极拳练习的分水岭!我也热情的略带盲目地寻找着,在老师的文字里,一多庐的聊天里,也在和一多庐诸多拳友的交流中,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靠墙做好了也能开肩开胯,何必劳神费心思外寻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3 靠墙里的别有洞天——开肩开胯

有了靠墙也能开肩跨的领悟让我兴奋不已(如果这也算做一种领悟的话,最近再次翻看老师天涯博客的文字发现,老师早就在关于“贴”这个字的解释里,提到了开肩开胯),请允许我引文如下:2009 7 28 日,老师在和网友林夕的聊天里提到,“贴的要领是,在抽、靠的前提下,将锁骨拉开,将髋关节的大转子骨也拉开,然后将肩跨里根四点,竭力的向后缩。” 是不是非常清晰直白?天涯博客的文字我已经第四次翻看了,有很多新的感悟,以后专文总结。现在要说的是,有一点令我欣慰,当我每次有新感悟的时候,往往翻看老师的文字都有相应的印证,也算是小小的进步吧。让我再回到这个主题,其实这种角度的领悟来的很晚,即使在练习十三式行功式的过程中,我还是固执的寻找和思量着用什么贴切的方式怎么有效的开肩开跨,有一种工匠找工具的执着和期待!

既然有了这一层领悟,我开始更关注靠墙训练法的各个细节,不再向外求,更多向内求,从靠墙训练法的本身出发。不久我就体会到了膝肘相对定位带来的新感受,定位后的前后拉扯感不断增强,渐渐地我可以确认,这是我要不断练习和加强的感受,原来这种前后的拉扯感可以换一种叫法,譬如“对拉拔长”!原来这对拉拔长不一定是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两头同时变长,你可以一边定位,另外一边随着后靠松松开,拉拉长。原来这个定位不一定局限在肘和膝,可以在任何一个关节,譬如虎口撑圆,掌根向前的腕部。那么为什么膝肘定位呢?不正好开肩开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