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赵边骑成立背景及在战国末期发挥的作用:赵国抗秦的最后力量

 梦想童年594 2022-08-01 发布于江西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一直是当今中国历史学家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对象,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就必须对这一历史系统的开端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四处分裂,秦国在这一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了中原大地最为强盛的国家,这一时期的秦国无论从军事、经济还是政治文化上都出现了巨大程度的增幅,所以历史学家们也普遍将商鞅变法称为中国封建时代到来的一个铺垫。

当年赵边骑的风采

毫无疑问,秦国的强大的军事体系直接为他们带来了统一中国的伟大壮举,但秦国的军事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便构建完成,在春秋战国的漫漫历史中,他们的军事体系绝对不是一枝独秀般的存在,在秦国一同扫六合的历史中也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且科学而且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的战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便是战国七雄另外一个国家--赵国在战国期间闻名天下的赵边骑。

赵国地理位置的尴尬

三家分晋

在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绝对不是最惹人关注的那一个国家,当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实力最弱的赵国被迫分走了大片的“寒苦蛮荒”之地,而实力更强的韩国以及魏国几乎将中原全部富庶之地瓜分殆尽。土地资源上的窘迫让赵国的王族无比气愤,奈何赵国国力的确远远不及上述两国,赵国王室也只能在这样尴尬的情况下忍辱负重。

强敌环伺的赵国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赵国在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位处最北方,在赵国的北方则是骁勇善战的胡人,赵国政府每年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的军费开支用于北方边境的防守;除了北方的外族,赵国在中原地区周边也可谓是强敌重重:东边有燕国、齐国以及中山国,西南方向则是强大的秦国,南方则是魏国。在这样的尴尬地理位置之下,赵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被迫处于求和的状态,就连他们旁边的中山国都会时不时借着种种理由入侵他们的边境。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权都不把赵国放在眼中,人们或多或少都认为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不久后便会彻底的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

所向披靡的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的开创者--赵武灵王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赵国却在春秋战国中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崛起并且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大军事力量,而这一切的重新崛起几乎全部要归功于一人,这个人便是率先推行“胡服骑射”国策的赵武灵王赵雍,赵雍所推行的胡服骑射这一历史进程也被历史学家们公认为赵国由衰转胜的重要因素。

在讲述赵国胡服骑射国策之前,我们必须要为大家先介绍一下这一切的奠基者--赵武灵王赵雍。赵武灵王,赢姓,赵氏,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男子一般不会用姓来进行称呼,所以那时候的人们一般称赵武灵王为赵雍。赵雍从小便颇具雄心壮志,与赵国其他的王子不同,赵雍从记事起便立志要崛起赵国在中原的地位,他自幼便饱读诗书、勤于练功,在赵国王室中拥有非常之高的地位

魏惠王魏罃见赵国继承人年幼,想要趁机瓜分赵国

公元前326年(也就是赵国赵肃侯二十四年),赵国第五代君主赵肃侯赵语因病去世,此时的赵国在中原地区虽然不是霸主级别的存在,但在赵肃侯长达10多年的精心治理之下,赵国已经可以基本在魏、楚、秦、燕等强敌的环绕之下谋得喘息机会,赵武灵王要做的更多是进一步稳定住赵国的局势从而开始发展本国的经济。不过赵国南方的诸多强敌眼见赵国的领导人赵肃侯病逝,而当时的赵武灵王仅仅只有15岁,所以魏惠王魏罃立刻联合燕国、秦国、齐国与楚国以“会葬”的名义发兵赵国

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赵雍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谓陷入了绝境,一个不小心他所继承的赵国恐怕就要被五国联军在赵肃侯的葬礼中被一锅端了。在这样的绝境之中,赵武灵王充分发挥了他年少有谋的优良特点,这位年仅15岁的君主面对五国联军并没有丝毫的怯懦之色,他最终决定以鱼死网破之态度和五国联军一较高下。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赵武灵王所谓的鱼死网破绝对不是拼尽全力与五国联军进行以卵击石的战斗,为了将胜利的天平尽可能多的倾向自己一方,赵武灵王首先命令赵国全境所有士兵进入最高警备状态,随后他有亲派使者前往韩国以及宋国游说两国君主参与到此次事件中

韩宋两国恰好位于五国腹地

为什么赵武灵王要游说韩国以及宋国?我们可以从上面这一张图片中窥得蛛丝马迹。如图所示,赵国所在的位置几乎已经来到了中原地区的最北端,而韩、宋两国则刚好位于五国联军的中心区域,这样一来,赵国立即利用联合韩国以及宋国的办法将战局彻底扭转,原本想要对赵国形成包夹之势的五国联军此时反而被韩、赵、宋呈“品字形”包围。与此同时,赵武灵王派信使800里加急前往东南地区的越国花费重金成功游说越王趁楚国兵力大举北上之时攻击其后方。楚王听闻越王已经和赵武灵王达成协议要在楚军大举北上之后伺机偷袭,心生警惕的他于是最终决定退出五国联军。

如果仅仅只缺少了楚国,或许原本的五国联军依旧不会放弃对于赵国的“讨伐”,但此时赵武灵王再次发挥了自己对于战局敏锐的把控能力,他将第二个目标瞄准了五国联军中实力最弱的燕国。燕国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综合实力偏弱的一个国家,他们加入五国联军参与对赵的“讨伐”更多出于想在其他4个国家身后分一杯羹的考虑,赵武灵王正是抓住了燕易王摇摆不定的心理贿赂燕国北方的楼烦使其向燕国发动骚扰性进攻,燕易王见国土有危立马决定退出五国联盟转而将重心放在和北方楼烦的战斗中。就这样气势汹汹的五国联盟在年仅15岁赵武灵王的操作之下分崩离析,而赵武灵王也正是凭借着这一次指挥名扬天下。

胡服骑射

毫无疑问,赵武灵王绝对可以算是赵国历代君主中最雄才大略的一位,他的伟大绝对不仅仅只体现在他在临场应对时突出的能力,面对地处偏僻的赵国现状,赵武灵王敏锐察觉到危险的气息,他深知贿赂他国围魏救赵的办法只能解一时之危,而不能保赵国永世平安,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赵国政治稳定下来后逐步开始了他对于赵国军事力量的一系列改革。

胡服骑射使赵国军力大增

赵武灵王19年正月,赵武灵王赵雍召集群臣商议改革军事之事,做一次商议彻底改变了赵国今后几十年的历史走向,使其从中原地区实力偏弱的一个国家一跃成为了局势实力达到顶尖的霸主,而这一历史事件也被后世史学家们称为“胡服骑射”(《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汉服与胡服的对比,很明显,胡服在行动方面来看更加方便

简而言之,胡服骑射之意便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教授男子骑射。为什么军事改革举措要将改革延伸到百姓们的着装之上呢?当时中原地区人们口中的胡服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胡人所穿服装,这种服装和中原地区所普遍接受的宽衣长袖有非常之大的不同,胡服衣短袖且窄,虽然不符合传统中国百姓们的审美观,但在当时对于骑马打仗以及日益流行起来的骑兵战略有着莫大的好处。同时,赵武灵王颁布法律大力鼓舞百姓学习北方少数民族所擅长的骑射技术,久而久之,骑车技术在赵国风靡成为了一门家喻户晓的必备科目,不少百姓都已学会骑射作为一飞冲天的有效法宝。尽管这种思想带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毫无疑问在那个急需战力的时代为赵国补充了许许多多能攻善战的优秀士兵。

赵边骑的美誉

灭中山国

在赵武灵王大力推行骑射的政策之下,赵国的骑兵力量迅速从无到有并且逐步对周边几大国家形成实力上的压制。在赵武灵王亲力亲为对于骑射的把关之下,赵国在短短10多年间迅速形成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战斗力的骑兵队伍;同时赵武灵王在此也充分发挥自己包容百纳的优秀气质,对于一向被中原人看不起的北方“夷狄”,赵武灵王也采取了宽容的政策态度,他不但鼓励北方胡人主动进入赵国管辖范围,也训练了一支听从赵国指挥的胡人军队。

在赵武灵王的努力下,胡人与赵国政府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出现了汉人与胡人之间的民族融合政策,在这样民族融合的大环境下,赵国不但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优秀骑兵部队,也通过和胡人部落良好的关系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马匹兵力以及先进的骑兵战术,当时的人们为了表达对于赵国骑兵的赞誉,将这样一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骑兵部队称为“赵边骑”。

赵边骑在其存在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战役恐怕就是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战役了,作为赵国多达几百年的邻国,中山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算太融洽,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中山国甚至还多次出兵骚扰赵国的边境。赵武灵王在训练出一支能真善战的骑兵部队之后自然开始对于这样一位邻居动了报仇的心思,他开始积极筹备一系列灭中山国的军事行动。

当然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赵国灭中山国的目的绝对不仅仅只有报以前的骚扰之仇。公元前410年,魏文侯派遣著名将领吴起为大将军率领大军进攻中山国,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苦战斗,魏军终于在公元前407年击败中山国,不过中山被魏国占领后并没有完全丧失复国的心思,经过恒公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中山国终于在公元前381年重新建立,并且定都于今河北平山。回到前面,此时赵武灵王所面对的中山国便正是这样一个经历过亡国的国家,正因为这样特殊的经历,中山国上下对于外防异常警惕,赵国想要灭亡前者绝非易事

中山国位于赵国中央,切断了赵国国内的联系

复兴之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部地区,而正是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赵国无论怎样都一定不会和他们有太好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复兴之后的中山国就如同一把坚韧的匕首一样将赵国领土分割成两部分,在那个通讯设备并不发达的年代,陆地面积的完全割断几乎宣告赵国领土两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无比困难,赵武灵王早就对于中山国这样一个“挡路石”无比反感,他曾经在公元前377年以及公元前376年多次发兵进攻中山国,但由于中山国早年间开始修筑长城,缺乏足够进攻速度的赵军难以攻破对方众志成城的防守。“赵边骑”成立之后,赵武灵王终于找到了克制中山国防守的有效方法,公元前407年中山国正式被赵国全面占领,这个兴起于春秋末期的小国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灭楼烦

楼烦位于赵国北部

如果仔细阅读了前面部分的朋友们对于楼烦这两个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赵武灵王在即位之初五国联军伐赵之时贿赂楼烦首领以“围魏救赵”的形式逼迫燕国撤军,不过赵国和楼烦之间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盟友,两个国家之间爆发了不少伤亡惨重的大规模战役,赵武灵王在赵国军事实力逐步强大起来的同时也开始筹划一系列灭楼烦国的军事计划。最终,赵国也正是在强大的赵边骑的帮助下将他们曾经的学习对象楼烦国赶到了更深的草原之中(楼烦国此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灭亡,直到汉初才由名将卫青正式剿灭)

阏与之战

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军大将胡阳率兵10万在今山西和顺地界(古名阏与)与赵军展开了一场奔袭战争,此时的秦军已有一统扫六合之风采,他们的“秦锐士”(秦朝的这个兵种我们后期也会详细介绍)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在这一场战争中,秦国人引以为傲的秦锐士却在赵边骑面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赵军在名将赵奢的指挥下从容不迫,巧妙用奇招多次调度秦军的主力兵力致使后者疲惫不堪,本场战役秦锐士伤亡超过5万,而据史书记载赵国伤亡远不及秦军的1/10。

阏与之战

尽管阏与之战在春秋战国末年算不上是规模庞大的战役,但这一场战役却是秦军主力秦锐士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溃败战争,这一场战争之后秦国主力部队元气大伤,最后经决议之后,秦国决定暂时放缓灭赵计划,赵国就此凭借着这一场战役的胜利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同时,赵边骑的威名也在这一场大胜之后进一步传播天下,不少国家都纷纷开始学习赵国的骑兵策略。

邯郸保卫战

如果了解战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知道,秦国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绝非一帆风顺,在公元前257年他们进攻邯郸的过程中便遭到了赵、魏、楚三国联军的顽强抵抗,最终所向披靡的秦军也在邯郸之战中损失惨重(据史料记载秦军损伤近30万人,主力部队几乎死伤殆尽)。在这一场关键战役中,赵国的王牌军队赵边骑便成为了决定战争最后结果的重要砝码。

战神白起

关于邯郸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秦军逐渐发动统一中国战争,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令战神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短短几月之间白起便率军连续拿下野王、上党等韩国重镇,韩王十分畏惧秦军强大的攻势,准备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商议求和之事。不过就当韩王将求和的思路告知众臣之后却遭到了强烈反对,臣子们一致认为如今对秦的软弱只会更加纵容他们侵略的野心,最终韩王也被臣子说服下定决心准备联赵抗秦

老将廉颇用兵无懈可击,秦军难以找到突破口

赵孝成王(此时赵武灵王已死)最终接受了韩国的联合建议并且派遣老将廉颇率领赵国一众精锐前往长平驻守,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面对秦国名将白起以及王龁并没有采取硬碰硬正面对决的战术,而是巧妙使用坚壁清野战术顽强抵抗秦军进攻。在廉颇合理战术的运用之下,秦军在长平外猛攻三年依旧无法突破半步,不过三年之后赵国由于粮食短缺而难以继续实行与秦军的消耗战争,赵王也受到奸臣蛊惑从而认为廉颇面对秦军的战术过于胆怯从而导致双方消耗数年无法分出胜负,最终赵王撤回廉颇派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后者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出现指挥上的严重失误从而导致45万赵国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赵国就此走上了由极盛转衰的历史道路。

长平之战地图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上下一片惶恐,由于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全部精锐死伤殆尽,秦军将领白起上书秦王建议继续向前进攻一鼓作气灭亡赵国,不过此时秦国内部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内讧,应侯范雎害怕白起功劳过高,于是上书秦王表示秦军在经历长平之战后同样损失也十分惨重(这话倒没错,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的损伤也十分惨重),这时如果在贸然进军深入敌方国土很容易遭到对方残军的围剿,秦王最终听取了范雎的提议下令白起停止进攻转而前派使者与赵国商议割地一事。

赵孝成王

让秦国没有想到的是,赵孝成王在起先同意割地赔款之后最终听取虞卿的建议决定放弃通过割地向秦国求和(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转而以六城为代价贿赂齐国与赵国联合抗秦,同时在这一时期魏国刚好也派遣使者来到赵国游说联合抗秦一事,赵孝成王刚好趁机与魏国齐国达成同盟。同时,赵孝成王听取大臣建议对外积极结交楚国,同时对于之前已经合作过的韩国以及燕国他也极力交好。上述时期被称为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后的补救措施,尽管长平之战中赵军死伤惨重,但通过之后赵孝成王积极恢复农业生产、重整军备等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赵国的国力非但没有出现继续溃败的迹象,反而慢慢重获生机。

秦昭襄王听闻赵国拒绝割地,立即再次发动对赵战争

秦昭襄王听闻赵孝成王最终拒绝以城池为代价求和不禁怒火中烧,后面他又知道了赵国已经和魏国齐国达成同盟更是预感不妙,公元前259年10月份,为了进一步限制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发展,秦昭襄王命令王陵率军20万直取赵国首都邯郸。赵孝成王与君民同袍一心,在为期两年的第一次邯郸保卫战中屡次抵抗住大将王陵的进攻,秦军也在反复的攻城战中损伤超过5万人,为了进一步加强攻势,秦国在第二年又增兵10万支援王陵,不过后者依旧无法拿下邯郸,秦王听闻后遂用王龁换走王陵继续攻城,后又派遣郑安平为将率领5万兵马增援。尽管邯郸依旧在军民的防守中固若金汤,但邯郸由于被秦军包围数年,城中积粮已经无法满足居民们的开支,赵孝成王遂派遣平原君赵胜率领门下门客前往魏楚两国搬救兵。最终,平原君在“毛遂自荐”的毛遂帮助下成功劝动了起初犹豫不决的楚考烈王熊完发兵10万支援赵国,而与此同时魏安禧王也派遣大臣晋鄙领军10万前来赵国支援。两支军队于公元前257年12月左右陆续到达邯郸城外,赵国守军借势逐步开始向秦军发动反击,他们充分利用赵边骑面对步兵出色的速度优势展开奔袭攻势,与此同时魏楚两军利用赵边骑冲乱秦军大军之际逐步包围秦军各小股兵团,秦军最终在三国联军的夹击之下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其中王龁一部几乎全军覆没,前者仅带着几百人马狼狈逃至河东地区;而后面领军5万前去支援的郑安平被三国联军团团包围,前者见大势已去只好被迫降赵。

邯郸保卫战的胜利虽然来源于魏楚两国军队的及时赶到,但其实也和赵边骑的神勇发挥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赵边骑在最后的出城反击战中巧妙将秦军各大兵团全部分裂开来,以魏楚两国军队的实力还是很难将秦军彻底击败的。

关于赵边骑神勇的战绩在历史中还有不少的记载,不过由于篇幅原因我们不在这里过多去描述了,但相信众位读者们已经可以在上述几次例子中窥见赵边骑在那个时代强大的作战能力。可以说,赵边骑是继魏武卒以及齐技击之后唯一一个可以让秦国精卫部队为之胆寒的军队,不过由于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后虽然依旧保持着比较强大的军事力,但在内政管理方面始终没有出产优秀的君王,赵边骑也逐渐在政治的腐败之中沦为其他国家的笑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