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14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01 发布于浙江

第214条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疾者,⼩承⽓汤主之。因与承⽓汤⼀升,腹中转⽓者,更服⼀升,若不转⽓者,勿更与之。明⽇⼜不⼤便,脉反微涩者,⾥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汤也。

⾦·成⽆⼰《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热未实,则未可下,先与⼩承⽓汤和之。汤⼊腹中转失⽓者,中有燥屎,可更与⼩承⽓汤⼀升以除之;若不转失⽓者,是⽆燥屎,不可更与⼩承⽓汤。⾄明⽇邪⽓传时,脉得沉实紧牢之类,是⾥实也;反得微涩者,⾥⽓⼤虚也。若⼤便利后,脉微涩者,⽌为⾥虚⽽犹可,此不曾⼤便,脉反微涩,是正⽓内衰,为邪⽓所胜,故云难治。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疾者,是可攻之证脉也。然⽆濈濈然之汗出,与⼩便数、⼤便燥实等证,则不可骤然攻之,宜先与⼩承⽓汤⼀升试之,若腹中转失秽⽓,则知肠中燥屎已,以药少未能遽下,所转下者,但屎之⽓⽿!可更服⼀升促之,⾃可下也。若不转失⽓,则勿更与服,俟明⽇仍不⼤便,诊其脉仍滑疾,则更服之。今脉反见微涩,则是⾥虚⽆⽓,不能承送,故为难治,所以不可更与承⽓汤也。

【集注】

⽅有执⽈:滑以候⾷,故为⼤便之诊。疾者,属⾥热也。微者,阳⽓不充,⽆以运⾏。涩者,阴⾎不⾜,⽆以润送。故⽈:阳微不可下,⽆⾎不可下。此之谓也。

张璐⽈:此条脉滑⽽疾,有语、潮热,⽽⽆满实证,只宜以⼩承⽓汤下之,下之⽽脉反微涩,证变⾥虚,故为难治。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滑⽽疾者,有宿⾷也。谵语潮热,下证具矣。与⼩承⽓试之,不转⽮⽓,宜为易动。明⽇⽽仍不⼤便,其胃家似实。⽽脉反微涩,微则⽆阳,涩则少⾎,此为⾥虚,故阳证反见阴脉也。然胃家未实,阴脉尚多,故脉迟脉弱者,始可和⽽久可下。阳脉⽽变为阴脉者,不惟不可下,更不可和。脉滑者⽣,脉涩者死,故为难治。

然滑有不同,⼜当详明。夫脉弱⽽滑,是有胃⽓。此脉来滑疾,是失其常度,重阳必阴,仲景早有成见,故少与⼩承⽓试之。若据谵语潮热,⽽与⼤承⽓,阴盛已亡矣。此脉证之假有余,⼩试之⽽即见真不⾜。凭脉辨证,可不慎哉!宜蜜煎导⽽通之。虚甚者,与四逆汤,阴得阳则解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脉滑⽽疾者,⾎热⽽阳旺也。脉反微涩者,⾎寒⽽阳虚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内脏有所停蓄,则其脉滑,是故上膈有湿痰者滑,妇⼈妊娠者滑,肠胃宿⾷不去者滑。《⾦匮▪宿⾷篇》云:「下利,脉滑者,当有所去,⼤承⽓汤主之。」即此例以推之,则脉滑之可攻,决然⽆可疑者。然则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疾者,何以但⾔⼩承⽓汤主之?盖谵语为⼤便⼼硬之证,⼤便之硬为⼩承⽓汤之证,然犹必稍稍予之,以验转⽮⽓与否。若转⽮⽓续进⼀升,⼤便即当⾃下。若不转⽮⽓⽽脉反微濇,则肠内津液本虚,此即上「脉濇则死」之证,虽欲攻之⽽不为动也。愚按⼤便欲⾏,则脉当跳动,上出鱼际,断⽆⼤便欲⾏⽽脉反见濇之理。脉反微濇者,肠内绝⽆余润,燥⽮结如⽺⽮马粪者,⼀如顽⽯之不转。⽈「不可更与承⽓汤者」,⾔⽆济也。治之者⽤皂矾半⽄,开⽔泡,倾⼊净桶,乘热坐于其上,其⽓由肛门薰⼊,肠内燥⽮,必化⽔⽽下。尝见乡⼈忌临家肥⽥之粪,投皂矾于粪池,⼀⼣悉化为⽔。苟能依法⽤之,或能于不治之证,救活⼀⼆,盖亦莫⼤功德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阳明病的可下证。阳明病的可下证有⼤承⽓汤证,有⼩承⽓汤证,如果出现了⼤承⽓汤的证,⽽脉和证不统⼀,也就是说证是⼤承⽓汤的证,脉不是⼤承⽓汤的脉,怎么办?先给⼩承⽓汤,看看⽮⽓不⽮⽓,来决定在⾥是有燥屎还是没有燥屎。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疾者,⼩承⽓汤主之。阳明病已经有不⼤便的问题,字⾯上没说,意思就可以理解了。不⼤便,说胡话,⼜⽇晡所潮热,这是典型的⼤承⽓汤证。但是脉不出现沉紧、沉实有⼒,⽽脉滑⽽疾者,脉很滑利⽽疾,疾当快字讲,脉跳得⾮常快,只能反映热有余,⽽燥结成实的反映不够。因为⼤便燥结,腑⽓不利,⽓⾎受阻,与脉滑⽽疾是不相称的。因此张仲景告诉说⼩承⽓汤主之,不要给⼤承⽓汤。

因与承⽓汤⼀升,给⼩承⽓汤⼀升。按正常来说,⼩承⽓汤⼀回能吃多少?⼩承⽓汤三味药,以⽔四升,煮取⼀升⼆合,去滓。吃的时候分为⼆服,⼀升⼆合是分两次吃,⼀回是六合,不到⼀升。现在给⼩承⽓汤,但是药量(剂量)是加⼤了,吃到⼀升,⽐普通的多四合。

倘若腹中转⽮⽓者,吃了⼩承⽓汤以后,⼤便没下来,但是腹中转⽮⽓者,燥屎转动了,动⼀动但没下来,放了⼏个屁。这⼀看就知道了,有燥屎了,下⼀步吃⼤承⽓汤还是吃⼩承⽓汤?更服⼀升,更服就是再,再吃⼀升⼩承⽓汤。为什么张仲景把关把得这么厉害,揪住这⼤承⽓汤就不放⼿?因为脉滑⽽疾者,燥结不是那么样很实。若不转⽮⽓,勿更与之,若吃了药以后,不转⽮⽓,那就说明没有燥屎,勿更与之,第⼆次的⼩承⽓汤就不要给了。

底下这句有争论。按⼀般的解释来说,明⽇就是第⼆天,等到第⼆天不⼤便,仍然是下不来⼤便,脉反微涩者,不但不⼤便,脉反见微涩之脉,微涩是不⾜之脉,微属于⽓虚,涩脉属于⾎虚、津液虚,⾥虚也。这是⾥虚,也可以说是阳明的⽓虚。明⽇不⼤便,脉反微涩者,⾥虚也,这个症状跟什么挂钩?这⼀段还借着上⾯谵语发潮热,不⼤便,吃了⼩承⽓汤以后,还脉反微涩,第⼆天⼤便还下不来,这属于⾥虚。所以开头的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疾者,这是什么?这属于⾥虚,没说不⼤便,意在⾔外,⾥有不⼤便。这⼀段,不⼤便把⼤便提出来了,没说谵语发潮热,前后⽂互相会意,它是⼀条⽂,叫读者把意思前后对照⼀下⼦。虽然没说不⼤便,有谵语发潮热,但是下边已经提出来了不⼤便,那么前⾯也应该有不⼤便。这是互⽂见意的⼀种写法,我们读者要把这种精神体会进去。

脉反微涩者,脉反没有劲,⽓也虚,⾎也虚,津液也虚,见了⼀个正虚不⾜之脉。这是⾥虚也。⼤便下不来,为难治,这个病不好治,不好治不等于不治,还得要治。怎么治?不可更与承⽓汤也,连⼩承⽓汤都不能吃。张仲景没出⽅,后世就发展了,陶节庵在《伤寒六书》提出这个病可以⽤黄龙汤(黄龙汤:⼤黄9克,芒硝12克,枳实6克,厚朴3克,当归9克,⼈参6克,⽢草3克),补⽓补⾎再下⼤便。

【⽅解】本⽅证因邪热与燥屎内结,腑⽓不通,⽓⾎不⾜所致。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腑⽓不通,故⼤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热⼝渴、⾆苔焦黄或焦⿊,或⾃利清⽔、⾊纯青。素体不⾜或⾥热实证误治⽽耗伤⽓⾎,故神疲少⽓、脉虚;邪热炽盛,热扰⼼神,正⽓欲脱,故见神昏谵语、肢厥、循⾐撮空等危候。本证属邪实正虚,邪实宜攻、正虚宜补,故当泻热通便、补⽓养⾎为治。⽅中⼤黄、芒硝、枳实、厚朴(即⼤承⽓汤)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以存正⽓。⼈参、当归益⽓补⾎,扶正以利祛邪,使攻不伤正。肺与⼤肠相表⾥,欲通胃肠,必先开宣肺⽓,故配桔梗开肺⽓以利⼤肠,以助通腑之⼤黄,上宣下通,以降为主。姜、枣、草补益脾胃,助参、归补虚,⽢草⼜能调和诸药。本⽅⽤药精妙,配伍得当,攻补兼施,既攻下热结,⼜补益⽓⾎,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为邪正合治之良⽅。

【⽤法】⽔⼆盅,姜三⽚,枣⼆枚,煎之后,再⼊桔梗煎⼀沸,热服为度。现代⽤法:上药加

桔梗3克、⽣姜3⽚、⼤枣2枚⽔煎,芒硝溶服。常⽤于伤寒、副伤寒、流⾏性脑脊髓膜炎、⼄型脑炎、⽼年性肠梗阻等属于阳明腑实,⽽兼⽓⾎不⾜者。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疾者,⼩承⽓汤主之」,这个是错的。「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这是⼤承⽓汤证。「脉滑⽽疾」,这个疾就是数之甚也,脉数有时候是主虚,虚热证最多见,但是脉滑⽽数,脉滑主实,所以这是实热之象。

这脉数者是热,有时也是虚,你像肺结核那个脉数,是虚数⽆⼒呀,到了末期了,那个脉⼀按没了。可是轻轻⼀按,那个脉「噔!噔!噔!噔!」快的很,那个是虚。

这⾥脉滑⽽数,这是实,这是⼤承⽓汤证,所以这个⼩承⽓汤主之,我认为是错的。尤其后头「因与承⽓汤⼀升,腹中转⽮⽓者,更服⼀升,若不转⽮⽓者,勿更与之。明⽇不⼤便,脉反微涩者,⾥虚也,不可更与之」,这个不是这段上的,不知哪段的,搁这来了,所以以下这个更没道理。这么样的实证吃⼩承⽓汤,还会有这个情形吗?不会有的。

这个就是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实的⼤承⽓汤主之。下边这个都是闲⽂,不要信这个了,这个总是有错的。各家也有瞎说的,没有这个事,这么实的证,证实、脉实,哪有⽤⼩承⽓汤的。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答:㈠张仲景论“阳明病”而用小承气汤,重点突出病是阳明热结证。㈡辨识“谵语”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结,浊热上扰心神。㈢辨识“发潮热”的病变证机是阳明正气乘势而抗邪,正邪斗争比较明显。㈣辨识“脉滑而疾者”的病变证机是邪热盛实,正气不足。㈤辨识“小承气汤主之”,即病为阳明热结重证,治以大承气汤,病变证机虽以邪实为主,但兼有正气不足,其治不能用大承气汤而应变为小承气汤。

②怎样理解“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答:㈠张仲景论“因与承气汤一升”的目的是强调辨治阳明热结重证,本当用大承气汤且因兼有正气不足,又不能用大承气汤,可用小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又必须加大煎汤用量,以增强治疗效果。㈡张仲景论“腹中转气者”的目的是强调服用小承气汤,阳明热结得以转动,浊气得以行,药以中病,病为向愈。㈢张仲景论“更服一升”的核心是强调药以治病,应当继续治疗,不能半途而废。

③怎样理解“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答:㈠张仲景论“若不转气者”而强调服用小承气汤未能使热结浊气得以下行,对此必须重新考虑辨治用药。㈡张仲景论“勿更与之”而强调用小承气汤未取得治疗效果,不能再用小承气汤,若逆而用之,则会引起病证发生其他变化。

④怎样理解“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答:㈠张仲景论“明日又不大便者”而突出治疗未能切中病变证机,用药仅能取得一时之效,而未能取得预期疗效,所以病证难除。㈡辨识“脉反微涩者”的病变证机是阴津既被热伤又被下药所伤,阴津不能和调于脉,脉气滞涩。㈢张仲景论“里虚也,为难治”的辨治精神有二,一辨阳明热结证既有邪实,又有正虚,仅用承气汤不能达到治疗效果;二是辨治阳明热结津亏证,确立治法最好是既清泻又滋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