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具茨山探源 | 中原文明的神奇画卷——具茨山岩画探密

 大连北溟子 2022-08-01 发布于辽宁






中原文明的神奇画卷

——具茨山岩画探密

蔡全法

具茨山位于河南中部中岳嵩山东南麓,西起新密,经新郑、禹州两市交界处,东止于新郑、长葛两市交界处。由西而东众山连绵,高岭雄踞,草木扶疏,横亘约四十余公里。海拔600米至793米不等。具茨山岩画分布于新密、新郑、禹州三市交界处的山脊及向阳峰峦坡地的岩石上。有关方面估计,数量约达数千处之多,当是目前中原地区新发现的人类文明的恢宏艺术杰作,刻在石头上的鲜活“史书”。

中国岩画的发现,已遍及东西南北各地,在中原地区如此大规模的岩画遗址群,尚属空白,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缺憾。但关于具茨山岩画的题材、内容及时空界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我不揣浅陋,暂且以“引玉之砖”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具茨山地质历史悠久,山体上古老的云母石英片岩在长期地质作用下,构造变形,发生褶皱与断裂,受重力的影响,塌落在山上。其质地细腻,有较软的态性,为具茨山先民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追求去进行创作岩画活动,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具茨山岩画分布在该山东部约20公里范围内,岩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具像的岩画,此类稀少;另一类是表示抽象的岩画,此类占绝大多数。表示具象的岩画,如祼体男女人物形象,为阴线刻,该画面对女性生殖器作了重点夸张。表示抽象的岩画类,可分为圆形凹穴(亦称杯状穴)、方穴、网格、沟槽、线条不规则线条、符号等。其中圆形凹穴所占比例最大,约达90%以上。圆形凹穴分为单凹穴、双凹穴和多凹穴,前二种较少,后者居多。多凹穴以两排各6穴组成,多数两排对称排列,有的还在相对的两凹间用沟槽连接,也有少量3排成列的,各6圆穴组成18圆穴;还有6排各6穴组成36圆穴的;也有2排各12穴组成24圆穴的;另有环圆形凹穴,又称为“梅花状”凹穴。即中间有一大凹穴,周围环布多个小凹穴,其亚形还有在小凹穴周围加刻一周阴线进行装饰,或用沟槽将周围小凹穴和中间的大凹穴连接起来,使其尤如花朵。其一组分布圆穴总数为4—10个不等;多圆凹中还有无规律的分散凹穴,有的在二块岩石上散布有60个凹穴,多数没有连带组合关系。网格类以线条组成,有2×2、3×3、4×4、5×5、6×6格等多种。网格亚类岩画有2×2格的米字形,3×3格的米字形、回字加斜线形、“车”字形、三角框加十字形,方框加十字形,长方框加米字形,圆形框加五角星形等等。还有一1.2平方米的岩石上刻有67条斜向排列的线条,长短不一,曲直不同,长达者60—70厘米,短者40厘米。方形与长方形凹穴一般略深,分布无规律,数量较少,个别还有在方形或长方形穴的周边加刻同形的阴线纹,有的方凹穴用短沟槽与圆穴连接。

刻划符号,有凹形对角斜线加圈,凹形对角叙线上加五字形,凹形对角斜线、斜线交叉加点,三个凹穴以鼎立之势,之间用线连接等等。

具茨山岩画的制作方法主要有4种:一是直接研磨成穴;二是先敲凿而后研磨成穴;三是敲凿成穴,未加研磨;四是刻划线条凿刻沟槽和符号(包括人物)。

抽象岩画内容的认定和岩画年代的认定,是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也采取了各种的技术手段,但至今仍然有许多岩画的年代无法确认。具茨山岩画遇到的问题也一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曾用地层学的方法,对具茨山南坡一山坳,压有岩画的全新世地层进行初步的认定,将具茨山岩画年代确定在距今3000年—8000年之间。这在国内岩画断代方面也不失为一个可用之方法。今天我们不妨再用考古类形学的方法对具茨山岩画的时代作以概括性的比较,或许会对岩画内容与时代的认识会有帮助。

具茨山的岩画,内容相对单一,但其数量比较大。尤其是凹穴岩画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较古老而且延续时间较长的题材之一,在国内外许多地方都发现过。如我国的北方草原地区的乌兰察布、宁夏贺兰山岩画中就有刻成单或多个凹穴状的小穴。在东北的辽宁北部、内蒙乌兰布、赤峰夏家店、敖汉旗城子山、青海天峻卢山、西藏、新疆托克逊县库普加依,也都有凹穴和沟槽岩画。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凹穴岩画与沟槽岩画发现的也较多,如福建华安县高安、漳浦县大荟山、广东、珠海、香港、澳门、广西靖西县岩杯山、江苏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以及台湾万山等地区也都有类似具茨山凹穴和沟槽岩画的存在。还有邻近我国的韩国、日本、印度、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的凹穴与沟槽岩画也有着诸多相似性。在更远的英国西约克郡、英格兰奥尔梅戈、苏格兰艾尔郡,美国犹他州、夏威夷群岛,美拉尼西亚、西班牙、瑞典、法国、德国、丹麦、埃及西奈半岛、爱尔兰、阿根廷、津巴布韦、南非、马尔他、墨西哥、玻利维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与地区也都普遍的存在凹穴或沟槽岩画,有的分布密集,还有的是把凹穴研磨或刻凿在独立的岩石上,或是墓葬的石板上。

以上岩画的年代多数从旧石器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或再晚,但以史前时期为多。日本学者三浦孝一把日本发现的凹穴岩画称为“杯状穴”,分为两类四期,第一类的前半期,为绳纹时代,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前2800年,第一类后半期杯状穴,持续到弥生时代。朝鲜半岛的“杯状穴”发现有12处,庆熙大学教授黄龙浑参证岩画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推断为“公元前1000年。居住遗址遗物的14C测定数据是25909±150BP。”马尔他岩画定为新石器时代,津巴布韦奇弗布瓦河(chifubwa)岩画中的凹穴图案被确定在6300年前,南非网状岩画定为距今7700年,印度中部摩德雅·普莱达士被称为“会堂”的洞穴遗址凹穴图案和生产工具认定,为阿舍利文化,年代测定为距今29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印度中央邦达腊奇——查丹地区所发现的498个凹穴图案,上面叠压着阿舍利文化地层,所以也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波拉姆湖(the Bolamlakce)附近的凹穴岩画,14C年代为公元前3700年。国内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其时代与我国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认为是“'少昊之国’的文化瑰宝”。福建漳州仙字潭人体形像中散布着各种图案和杯状穴(凹穴)岩画的上限定为新石器时代,第二组,即较晚的岩画年代也不会晚到商代以后。又如台湾万山孤巴罕峨、祖布里里、莎娜奇勒娥三处凹穴岩画,凿刻年代可能追朔到4千年前,下限不会晚到公元一世纪。1958陈公哲先生在《考古学报》刊出《香港考古发掘》一文,推测香港包括凹穴在内的岩画为距今3000至5000年前的作品,认为是史前石器时代百越族的遗留。澳门岩画,陈兆复先生认为“那些小凹穴”与漳州地区云霄县仙人山岩刻中有关图形“完全有着互相一致的风格”也就是说澳门凹穴岩画亦当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大量的凹穴岩画,也包括河南具茨山凹穴岩画,汤惠生先生基本认定在旧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新石器时代。另文又认为:“具茨山的沟槽和凹穴岩画图案将我国岩画的最早年代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以上所见国内外凹穴与沟槽岩画的部分年代可知,凹穴和沟槽岩画的年代从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可能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有的甚至再晚到青铜时代。这些可资类比的年代对于具茨山岩画年代的确定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具茨山的凹穴与沟槽岩画,有研磨和刻凿两种,这些采用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制作方法,似乎表明具茨山岩画年代曾经历了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再晚的漫长岁月。

具茨山凹穴和沟槽岩画它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其寓意何在?又有如此广泛的世界共性又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远古时代人类生活活动的主体是生存,要生存就必须解决生产问题,而生产问题所涉及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物质生产;其二是人类自身的复制和繁衍。我们认为具茨山岩画也正是围绕着这一主体而开展的相关活动,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久不磨灭的印记。单从凹穴岩画而言,其寓意与文化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岩画中的“凹穴”,朝、日学者称“杯状穴”,并一直赋予它以生殖崇拜的含义。日本学者三浦孝一先生对一类前期“杯状穴”性质的考证,认为与韩国学者黄龙浑先生在《韩先史时代的杯状穴考》中所称的单纯“性穴”相当。它的意义在于“母胎归元”即人的的“再生”意识。如以黄龙浑教授为代表的韩国学者十分肯定地论断杯状穴是“性穴”,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表现。日本加川流域史学会会长、国领骏先生进一步提出自然磐石上的“杯状穴”的“祭祀”意义及其表达了处于“石器时代”,甚至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凿刻者对“猎获物”、“繁殖”的愿望,并“推定”“杯状穴”所在地是祭祀场。我国学者李洪甫先生则认为:“杯状”穴大量出现在各种图象(包括“天神”、日月星象、人面、动物乃至农作物尤其是社神)之间,除了对人畜兴旺的期盼之外,它的反映各种生殖意识以及对农粟丰收之祈求的祭祀含义是比较突出的。李先生不但也有生殖崇拜的认识,还根据共存的其他岩画内容,又赋于了先民还有社祭祈求丰收活动的性质。与凹穴经常同出或共存的同心圆和涡纹,美国考古学家金布塔女士还把涡纹称作“新石器时代”生殖女神的象征。新疆大齐克其企克的曲线沟槽岩画是与凹穴共存,调查者称“水流图”,这一题材即凹穴与沟槽可以说是伴生图案,具茨山的凹穴与沟槽图案,它们在性质和功用方面当是一致的。在印度中央邦岩画中也有线形沟槽与凹穴同时存在的。如果说凹穴与生殖崇拜有关,沟槽岩画也应当与这种活动有某些内在的联系。

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凹穴岩画,王大方先生《草原文明的神奇画卷——内蒙古岩画》一文认为:“乌兰察布岩画中,则用刻成单个或多个凹状的小穴,隐喻妇女生殖,这凹穴岩画是岩画最古老的题材之一。”再则,阴山岩画的许多舞蹈图中,有许多是刻画妇女生孩子的姿式,对男性的刻画,则夸大生殖器。这些都是草原先民为求得部落繁衍兴旺的真实写照。盖三林先生根据内蒙古岩画内容曾有精辟的总结:“需要指出的是生产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前者是初民为维护生命而采取的手段,后者是初民为延续生命而自我复制的活动。通过这两种生产,以实现人类的现实的生存和永恒存在的渴求。属于后一种生产的岩画有二交媾、男根女阴、人足印、小凹穴、生育神等,其中人足、小凹穴是女阴符号或女阴标志,这在我国先秦古籍多有记载,在世界各国岩画中都有显示,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岩画,西伯利亚岩画、蒙古国的岩画都有这类题材,他们都把小凹穴视为女性生殖器,象征多产。今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安人那里,妇女生小孩前,仍然要在山上祈祷并随之创作凹穴岩画。圆穴是生孩子母体的标志,象征人类生命之穴和整个生命的降临与开始。这都说明远古时代生殖崇拜或祭祀祈祷人畜兴旺、农业丰收等所具有的广泛性,其遍布五大洲,源远流长,虽历经苍桑巨变而不衰,也展现人类艺术创作在本质上的近同关系,而且也表达了早期人类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与情感,也是对生命延续的需求与渴望。

在具茨南坡上,还有一幅具茨山岩画中较少见到的人物岩画。岩石在山坡上呈倾斜状,上面刻画着三个独立的实体人物。其东侧右上部和左下侧各有一祼体女性,作正面两腿分叉直立状。不见衣布之饰,在二人的裆部以下两蹆间,各刻画一核状凹穴,并特意夸大其形,显然是女阴的象征。在岩石的左侧另刻一祼体男性,亦作正面直立之态,在其裆部刻一突出的男性生殖器。故都称其为生殖崇拜图,这一岩画抽象的凹穴变为具象的人物,在推断时代方面说法不一。其一是汉代说,提出在右上角女性的脚下有几个较模糊的文字,右读为“早入柙子”认为汉代的文字特征,还有的认为当晚到西晋以后。也有人根据禹州所编画册,《具茨山史前文化》中的岩画局部特写图象,可看到这些文字的笔划。上边女性脚下的文字,为二个字,右为“人”,左为“神”。从右顺读为:“人神”,反之为“神人”。神字下部另有文字,在靠近下部女性的腰至腿的右侧,两字紧靠,左侧略偏上是“女”,右边为“子”,合读为“好”。如果上下连读,左读为“神人好”右读为“人神好”如此不误,即后人见岩画后有所感悟,加开榜题,以示崇敬。即岩画与文字当分别为不同时代。后代在岩画附近加刻文字的现象,这并不是首例,在内蒙阴山拉特中旗韩乌拉山中的天神岩画旁就有唐代加刻的“大唐宝”三个汉字。我们认为,文字无论是同时刻还是后刻,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岩画内容的本身。

这一生殖崇拜岩画,如果放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探寻其时代,我们仍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岩画有较严重的风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如此风化程度是达不到的。从内容和方法看,如果说凹穴岩画是神话时代,人们确不知道人类的生育过程是“父施”然后才“母生”。那么,男女在一组画面上,标志着人类对生死过程的认识已有前所未有的飞跃,生死现象是男女交合的结果,人类对生殖过程的生物基础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显然要比凹穴形成时代进了一大步。男女同伴的生死崇拜岩画制作的目的是让后人重视生育和膜拜生殖,以祈人类的繁衍不衰,氏族的人丁兴旺。此岩画对人物形体的刻划突出和极度夸张了女性生殖偶像,又具备了原始的抽象符号特征,人们的膜拜意识偏重女阴也渗透其中。这也正是对生殖过程由原来不可知到不可尽知的过程,同时,岩画的生殖偶像毕竟是建立在具像认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具象的认识基础,就不可能有抽象形体的夸张,这正是古人类对生殖现象认识的明晰注解。此幅岩画的生殖偶像崇拜,是对生命无限延续的祈祷和赞美,肯定生命不息的同时,也是对死亡的挑战与否定。具茨山生殖及其生殖崇拜岩画正是这种原始生命认识观与哲理思辨的缩影,展现了远古时代一个未知的精神世界,也成为先民思想信仰的物质文化载体。这一题材的岩画,由抽象的凹穴演变为具像的人物,在年代上,后者晚于前者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从长期以来的考古发现看,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这类美术作品最为丰富。这当于新石器时代求生殖巫术的盛行密切相关。具茨山的立式男祼体像并突出男性生殖器官,在浙江桐乡罗家角马家浜文化也有类似的发现,出土的是一件立式男性裸身像,腹下两腿间塑有阴茎,距今6000余年,这一发现说明,具茨山的生殖崇拜岩画当于马家浜文化的男性全身像是类似的。这些发现说明男性生殖器崇拜不是父系氏族社会确立以后才出现的,而是萌芽于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具茨岩画更加突出女阴,而且女性数量多与男性,更能说明这一时代特征。辽宁喀左红山文化曾出土20余件祼体女像残件,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分属于6个祼体的残件;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绘有祼女形象;河南汝州洪山庙仰韶文化陶缸上绘有大量的男根图像,个别陶缸还在所绘的男性人物图像的裆部加塑高浮雕生殖器;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塑的男根等。以上资料虽因地域、文化差异,存在着各自的特征,但总体来说,都将男女特征或生殖器表现得极为夸张明显,这种表现形式代表了原始先民祈求人口繁衍,人丁兴旺的思想,岩画与雕塑、陶器彩绘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年代都当属于新石器时代。

再则,进入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后,人们的生殖崇拜观念逐渐淡化,祖先崇拜越来越普遍得到重视,所以庙堂林立。如龙山文化晚期的登封王城岗遗址中的小城堡,就应是宫庙建筑的遗留,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晚期的宫庙建筑基址与廊庑建筑基址,以及在其影响下出现的二里头遗址一、二号宫庙廊庑建筑基址,都是庙堂建筑的早期实例。商周以降,随着礼仪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确立,宗庙确立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成为国家的象征,至此生殖崇拜的相关实物与图像逐渐减少。这可作为具茨山生殖崇拜岩画不会晚至三代及其以后的旁证。


结语

具茨山是中原圣山,也是历史名山。据众多历史文献记载,新郑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出生地,故称为“有熊氏之墟”,“轩辕故里”。具茨山又是黄帝及其氏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献记载,黄帝都有熊,登具茨山,见大隗,问道广成子等史迹都发生在这一带。具茨山主峰就是以黄帝的老师“大隗”命名,称大隗山,还有“风后岭”、“常先口”等也都是以黄帝氏族首领的名字命名。33年前在其山北的新郑首次发现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遗存,裴李岗文化。2008年在山南的许昌灵井又发现了许昌人头盖骨和旧石器时代遗物。2007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具茨山南坡的禹州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在距岩画遗存约1.5公里的地方也发现了裴李岗文化遗址。在山上还发现了有孔石锤等遗迹遗物。足见具茨山及其附近是人类起源和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区之一。此山岩画的发现决非偶然,与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载荷和古老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岩画作为古老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抽象、综合和理想化的才能,描绘出开天辟地的洪荒时代人类的社会活动、观点、信仰与实践,对认识人类早期连续性的历史篇章,精神需要和文化式样,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料。其研究也关系到中国远古文明萌芽,起源和探索。在人类发展史上,尤其是在文字发明之前,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灼灼闪光的一面,它既是远古文明印记,也应是黄帝文化之根,理当成为东亚地区岩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岩画是世界共存而又极为丰富的远古艺术杰作,分布于五大洲。在中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和特区189县(旗)发现了岩画,范围分布于内陆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中原地区则分布很少,具茨山如此之广大岩画遗址群的发现,令世人惊叹,它填补了中原地区长期未发现大规模岩画遗址的空白,谱写了中原文化史的新篇章,也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于具茨山生殖崇拜的岩画,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国岩画中也都存在,具茨山抽象的凹穴和具象的人物,召示了远古人类曾赋予它以生殖崇拜的含义,也是“归元思想”与“再生意识”的符号,反映出先民对人丁兴旺,生命永续的期盼。同时,也是古人对生命无限繁衍的祈祷与赞美,肯定生命不息的同时,也是对死亡的挑战与否定。具茨山与生殖相关的岩画正是这种原始生命认识观与哲理思辨的缩影,是我们看到了远古时代一个未知的精神世界,也是先民思想信仰的物质文化载体。

具茨山岩画是远古先民开始用绘画语言互达心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诉求愿望。在漫长的苍桑岁月中,通过对岩画的题材、构思、形体选择和创制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悟,经过艺术实践,显示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他给今天的人们开启了一个窥测人类精神历史早期篇章的窗口和质朴简洁艺术美的享受,以及神秘梦幻般的遐想。

具茨山岩画的作者,在高山之巅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经年累月,费时费力,什么是他们的原动力?这必须从作画者的心理和生活需要中探索原因,当时作画应该是一种巫术活动,通过模拟作画,祭祀或祈祷,去影响社会行为或个人行为的结果。原始的思维认为,愿望与事实、可能与现实是同等的,两者间没有区别。岩画富有神力,故成为祭祀和崇拜的对象。通过这一活动,岩画无意中成为重大事件或重要仪式的记录;传授知识的载体;神话传说的标记……那么,功利主义和日常生活的信仰需求就应该是作画的原动力。

岩画是一种逐渐走向消失的艺术,许多岩画都面临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岩画保护是我国考古界、岩画学界、文物管理保护单位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进行保护?如何减缓岩画风化、消失的速度?需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调查摸清岩画家底,掌握保存现状,深入开展研究,并对具茨山其他的人类活动遗存分布同时进行调查,尽早分门别类采取保护措施,使岩画得到有效保护,才能使岩画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蔡全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