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威名赫赫的九大“末代总督”之闽浙总督松寿

 梦想童年594 2022-08-02 发布于江西

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自此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

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公卿大臣们莫不以谈判求和、保住荣华富贵为要务,根本没有跟革命军决一死战、重整山河的志向,让他们殉国更是不可想象。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此期间,曾有一位封疆大吏选择为清朝殉国,真可谓万千“浊流”中的一股“清流”。这位封疆大吏,便是末任闽浙总督松寿。

01 末代闽督,晚清能员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松寿没有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而是以荫生的身份,到工部做了一名笔帖式。笔帖式是一种将满文翻译成汉文,或者将汉文翻译成满文的翻译官员,但又不仅是普通的翻译人员。笔帖式的升迁速度非常快。清朝时期许多将相大僚,如清朝早期的达海、额尔德尼、索尼等人,雍正年间的鄂尔达,乾嘉时期的松筠、和琳(和珅的弟弟)等人,都是由笔帖式起家。松寿做了笔帖式没几年,就升为工部郎中。

松寿旧照

在京城担任郎中数载后,松寿获得外调的机会,出任陕西督粮道,因为在任期间表现出色,等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已经晋升为山东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此后7年间,松寿的官越做越大,历任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河南巡抚、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热河都统等要职。

松寿在担任热河都统期间,向朝廷疏陈续修矿章四条的建议,同时鉴于热河地控内蒙、难于治理,遂向朝廷献上改革当地吏治、军政、教育、理财等事务的建议,由于方略甚悉,因而深得嘉奖。慈禧太后认为松寿可堪大用,遂在光绪三十年(1901年)将他召至京师担任兵部尚书,1年后又改任工部尚书。

慈禧太后

不过,松寿回朝任职仅2年时间,便再度外放,起初担任察哈尔都统,松寿任职闽浙总督,是在1911年。当时,前任闽浙总督丁振铎告病返乡,松寿继任闽浙总督,步入官场生涯的巅峰。当然,那时候踌躇满志的松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个位置上为大清王朝殉国。

02 执迷不悟,顽抗革命

松寿主政闽浙两省期间,在大举推行所谓“新政”的同时,又全力镇压革命运动,包括秋瑾等在内的大批革命志士,正是在他主政期间遭到捕杀,可以说双手沾满革命者的鲜血。不过,松寿实行的白色恐怖政策并未扑灭革命的火种。

武昌起义爆发之前,革命党人彭寿松就已经在福州四处活动。彭寿松是湖南长沙人,他利用自己与哥老会的关系和在湘军中的影响,团结了一批湖南籍驻防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后,彭寿松又获得了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的支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彭寿松决定仿效武昌起义,于1911年11月12日在福州发动起义。11月8日,松寿就收到了革命党人即将在福州发动起义的消息。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他顺应时势,交出政权,体面下场。平心而论,松寿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但他作为八旗子弟,保皇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就接受不了革命党起义。他决定,集结八旗福州驻军,对革命党起义顽抗到底。

福州驻防八旗兵

在光绪末年的军事改革中,清廷从福州驻防八旗兵中挑选青壮旗卒编练前、后两营新军,每营600余人,都配备德国造毛瑟枪,号称“捷胜营”,战斗力不可小觑。等到满族杀汉团成立后,松寿麾下又增添500多名精悍的战士,分为大刀冲锋队和汽龙洋油放火队。如此一来,松寿拥有精兵1700多人,完全可与新军一较高低,而这也是他负隅顽抗的底气所在。

03 兵败自杀,死后哀荣

鉴于这种情况,彭寿松等人决定提前到11月9日发动起义。9日凌晨拂晓5时,随着一声号炮鸣响,革命军正式发起起义,向福州旗营发起进攻。虽然遭到出其不意的进攻,但八旗兵并未惊慌溃散,而是在松寿、朴寿的指挥下展开顽强抵御。随着时间的流逝,局面朝有利于革命军的方向发展。清军伤亡惨重,不得不于当日下午打出白旗,请求停火投降。

闽浙总督府

闽浙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微服出署,在进入盐道前高开榜画店后吞金自杀,终年63岁。松寿自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后,苟延残喘的清廷大受感动,下令追赠他为太子少保,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号为忠节。不过,松寿虽然忠勇可嘉,但在清朝灭亡前,却再没有一位封疆大吏效仿他为朝廷殉葬,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心向背和高官们的胆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