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为什么以“赵钱孙李”开头,赵钱孙李分别是谁,有多牛?

 随手谈诗 2022-08-02 发布于四川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 ◆ ◆

内容来源 | 百家姓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百家姓》是一本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钱塘地区的一个普通书生编撰的,有多普通呢,普通到连姓名都没留下来。当时,乱世刚刚结束,但还有几个顽强的割据政权,这就包括钱塘地区的吴越国、南唐国等。
诶,你看,作者是钱塘人,吴越政权也在钱塘地区,这事儿吧,就非常值得反复咂摸。

01

赵钱孙李

赵姓排在第一,无可厚非,道理很简单,宋朝都是人赵家的,假使赵姓人编撰百家姓,他肯定把赵排在第一,假使非赵姓人编撰百家姓,则他不敢不把赵姓排在第一。争个排位,把命儿搞丢了,毕竟不划算。
疑惑在于,编撰者既然是钱塘地区吴越国人,为什么不把吴越国姓——钱姓排在第一,难道他是个“吴奸”吗?
钱姓排在第二,取决于吴越国的国策,吴越国主一直认为,如果有值得托付的势力,咱就别闹了,归降了吧,得个好结局,也不给百姓带去灾祸,后来赵宋坐大,吴越国一看,这不就是王师吗,还不快去迎接?然后钱家几爷子都受封王爵,可以说是非常美满的结局了。
所以钱姓排第二,低赵宋一头,这波不亏,血赚。
孙姓排在第三,孙是钱王正宫王妃的姓,故排第三。
李姓排在第四,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钱王侧妃姓李,二说是南唐国姓李,都挺有理。

02

姓氏与门阀

你可别小看姓氏,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由门阀士族统治,姓氏就是门第,门第就是地位,特别是从两汉到唐初这数百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出生在高门贵姓,连皇帝都很憋屈。
当时天下有崔卢郑王,第一等的高门家族,都属于山东集团,到唐朝因为李姓得天下,所以有五姓七家的说法,在崔卢郑王后面加了个李。
然后问题就来了,唐初李世民下令编撰《氏族志》,不知死活地把博陵崔氏排在首位,这可把天下姓崔的给牛坏了,哪怕是最没落的人,只要姓崔,走路眼睛都长头顶上你知道吧。
这可把李世民给膈应坏了,我是皇帝,你压我一头,你什么意思吧?然后二凤用雷霆手段,硬抬了一把姓李的,需要帮手啊,毕竟崔姓根深蒂固,于是又把皇后家长孙姓抬了一手,排在第二,崔姓屈居第三。

03

姓氏与皇权

李世民通过编撰《氏族志》加强了皇权。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帝硬抬了自家,打压了崔家,也不是说马上天下人的观念就转变过来了,几大家族还是不服气,你就说崔家吧,在唐朝就出了十几个宰相,一方面说明这些高门大姓垄断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这也是李唐的一种妥协。
盛唐宰相薛元超,已经是关中四姓之一,但依然感叹薛家子弟没能和“五姓七家”联姻,是一种天大的遗憾。可见门第观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分量。
唐文宗时期更过分,皇帝想跟郑家联姻,郑家说你不配,转头跟崔家结婚去了。文宗心里也憋屈,你要知道,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距离唐朝立国已经200多年了啊,虽然李世民强抬了一手,但200年过去,依然没有打破天下人心中的壁垒。

04

赵宋的“百家姓”

我前面说这么多唐朝的事,主要是为了说明从两汉到唐朝,门第观念早已成为了一种自然,大家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即使有李世民来强行打压,要彻底消灭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到宋朝,经过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所谓门阀士族已经基本上被完全消灭了,但阶级观念还存在,你当皇帝就是比当臣的牛,当官的就是比百姓高。
所以当钱塘书生编撰《百家姓》的时候,心中肯定也会有考量,把赵宋排在第一,算是钱塘地区向中原政权拜码头了,把自己的国姓排在后面,也不吃亏。
而且你知道,人家还要考虑平仄押韵的问题呢。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