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605课:细说“敵(敌)”字,它为什么是仇人的意思?

 三个小布丁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攴”部的一个汉字:“敵”。“敵”在现代汉语简化为“敌”,“敌”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敵(敌)。读d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敌,仇也。从攴,啻声。”形声字。本义是仇人;仇敌。

(抗日杀敌)
形声字,通常不易于分析字义来源,但通常“声中有义”,可以通过分析声旁分析字义的来源。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古'敵’字省攴。”容庚《金文编》:“'敵’不从攴。”可见,后世“敵”的字形中,声旁“啻”其实就是“敵”最初的字形。我们再考察“敵”的字形演变看看:

(敵的字形演变)
西周金文中的“敵”是没有“攴”的,只有一个“啻”,到战国时期才加上了“攴”,用来表达“敵”的本义是与“击打”、“治事”相关的。可是,“仇人、敌对”这个意义从何而来呢?
我们看,战国“敵”字,有两个字形,上面的字形“啻”部的字形耐人寻味,我们来看看:

(战国“敵”字字形之一的分析)
这个“敵”字,左边的“啻”外部是两个相对站立的人,中间是花蒂(下附郭沫若对“帝”的生殖崇拜解说扩展阅读),所以它也象征王位,或者是祭祀的位置,或者是某种非常重要的神器,两者结合,表示两人面对面争夺重要的东西的意思,这其实就是“敵”的意义。
【扩展阅读:郭沫若解“帝”】
知帝为蒂之初字,则帝之用为天帝义者,亦生殖崇拜之一例也(卜辞帝字多用为至上神之称号),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已进步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已由人身或动物性之物,转化而为植物,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玄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韡之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之神奇,更无有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之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姜亮夫《古文字学》,重庆出版社,2019年,79页)
上述对“敵”字“啻”部的分析,只是我们的一点【猜想】,希望有助于理解“敵”字本义的来源。如果是记忆,仍需依照许慎的“形声字”字形解说。但这都不影响“敵”的本义就是仇人;敌人;仇敌;敌对。

(追击敌人)
以下表述,我们用简体的“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一天放走仇敌,这是几代的祸患。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用兵者,务得敌之情。”用兵之人,务必详细掌握敌情。
本义之外,“敌”还有其他用法:
(1)敌对的。比如:敌国;敌意。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启功书法)
(2)对抗;抵挡。如:寡不敌众;所向无敌。《尔雅·释诂下》:“敌,当也。”《孟子·梁惠王上》:“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有什么区别呢?

(寡不敌众的狼牙山五壮士像)
(3)同等;相当。如:匹敌;势均力敌。《尔雅·释诂上》:“敌,匹也。”《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之兵敌。”高诱注:“敌,强弱等也。”四国势均力敌。
(4)相对着。《玉篇·攴部》:“敌,对也。”宋沈会宗《小重山》:“闲攲枕,敌面芰荷风。”
(5)通“適(dí)”。用法有二:
其一、嫡系,正宗。后作“嫡”。《广雅·释诂一》:“敌,正也”。其二、主;主人。《广雅·释诂三》:“敌,主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敌,读为適。《诗·卫风·伯兮篇》:'谁適为容?’”毛传云:'適,主也。’敌,適,古多通用。”
(6)通“谪”。过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彼自知其计,则毋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游说君主的关键,在于懂得美化君主所推崇的事情,而掩盖他认为丑陋的事情。他自认为高明的计策,就不要提他的过失使他难堪;他自认为是勇敢的决断,就不要用他自己的过失使他愤怒。
“敌”的小篆写法如图:

(敌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