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沪墍,夯土墙,杵椽帮檐 || 作者 杨进荣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8-02 发布于上海

打沪墍,夯土墙,杵椽帮檐

作者    ‖    杨进荣


很小的时候,西北农村很穷。吃穿住行都相当困难,自然也就十分简单。

虚话说,穷则思变。故土的先人们从一九二O年,西海固大地震中吸取教训,不再依山挖窑洞居住,而是兴起了箍窑热,所谓箍窑就是用事先打好晒干的沪墍(土坯),给其粘贴上麦草或麦衣,豁上黄土,倒水做成“酸泥”,在夯好的长方形土墙上,箍成半园形,里外用泥裏数遍,干透以后,攀上土炕,一座崭新的窑洞就算成功了。

有的人可能会问,为啥不盖房呢?没有材料呀。严酷的自然环境,靠自己种树修房,那不知要待何年。外面采购,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椽和檩条木料?所以一家人能箍起三四眼土窑洞,就算“豪华”的建筑了。

打沪墍是农村四大苦中的一项。它需要找一处空闲的地方,掀开地表,把土挖软,挑来水,用马勺舀水,泼洒在软土上,然后把打沪墍的家什找来,一块长宽二尺大小的石板,一把平底石杵子,一个墍模子(模型),一筐子草木灰,一把铁锹。把墍模子放在石板上,内梆子洒一层灰(防粘连),再把湿干匀称的土端上满满的三锹左右,倒在暨模子中,打沪墍人站在墍模子上,赤脚把冒高的土踩平,然后提石杵子在上用力锤三下(前中后),轻轻在墍模子边沿拾一边,四角用脚后跟踩一下。右脚跟退开墍模子后档,揭起墍母子靠在杵把上,两手搬起湿沪墍端起,在提前垫好刮平的地步,一层一层地斜压茬口码起来。为了寻找打沪墍合适的土壤,打沪墍的坑要挖两米左右深。

打沪墍的人光有力气还没用,必须要身手麻利,起早贪黑,一天能打沪墍六百片左右。

好多人,为了多打沪墍多挣工分,端沪墍时都是一路小跑,常常汗流浃背,脚手上都有皲裂的口子。

人们为了省沪墍,(毕竟打沪墍是一项既出苦力又需技巧的活)便在需要箍窑的地方,先挖开地基壕沟,再一层一层用铁圆杵子杵上来,开始在其上夯土墙。夯土墙,需用粗椽四根,对称栽在四角,两头用细椽或木板做堵头,两侧各架四根稍细一点的椽,架一层椽,垫一层湿土,摊平,一人提铁圆杵子一个窝窝跟一个窝窝地杵,一行一行,直至一板全部被杵一遍。待到双面各四根椽子架满,土墙就有一尺高了,然后取下最下面的一根椽,叫换椽。如此筑到一米五六,一堵土墙就算夯好了。

箍窑的墙顶部平的即可。若是院墙,则要在其上用湿土整个两坡水(如驴脊梁),打墙上会在其上脚踩手拍砖打,越瓷实越好,叫墙帽。这样夯筑的土墙,顶部积不了水,结实牢固,不易塌陷。农村人常说的手拍墙都能凑活十年,说的就是这个理。

修水平梯田,是旱区农业保产高产的一项有益土地改造工程。计划经济时代,旱塬山区农业基本都是传统耕作一模式,畜耕畜种,人拔肩挑。曾几年,庄稼收割上场后,所有劳力都要参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一修梯田的劳动中去。修梯田是一项劳动强度极高的苦力活,当时没有机械施工,全凭人背,架子车推。冬道腊月,铁锤钢钎,把大块的冻土层砸撬开,未冻的土依人力运到底凹处,垫起后,就成了一块平地。修梯田,自然要有地埂,当地人叫坝埂,他们会用有限的椽子,椽子两头拴上草绳,两个人在椽子两端用手捉住,上面的人把草绳子压在土中,用铁杵子锤两下,一层一层往上换椽,为了牢固,用一个石夯,四角拴上绳子,喊号子,齐用力,夯一遍,铁杵子锤一遍,前面打起的埂子叫椽帮檐。通常这项活,要由有劲且技术好的劳力来完成。直到斜坡地后面取下一人多深的土,前面才能和后面的地面扯平。水平梯田能盛住雨水,保墒易机耕,劳动强度比种山坡地要小很多。是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基础要素。

多次趋车经过甘肃的庆阳、平凉、定西、白银,数度从陕北经过,不时被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感动着,在深山大涧里,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打沪墍,夯土墙,绑筑椽帮檐修梯田,为生存不断探索求变。

乃至今日,兴修的梯田,在助力脱贫的路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作者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甘肃省会宁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起在《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诗人》《驼铃》《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甘肃日报》《首都文艺》《乡土文学》《乡韵》《陇上风情》《天南地北会宁人》《中华诗词》中国网、神州网、《今日头条》《陇上风情》、凤凰网等网络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有《抱朴》散文集出版。现供职央企,从事管理工作。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