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治愈的力量

 新用户2356fYUI 2022-08-03 发布于浙江

爱是治愈的力量

/蔡朝阳

某年毕业季,湖北某小学的毕业生,在便条上写满老师我恨你,并广为张贴,以此迎接毕业。据主导这事的心理咨询老师解释,毕业时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失控,充满破坏性,容易打架等。让学生写下老师,我恨你,可以为这些负面情绪找一个出口,发泄出来,孩子们写下充满恨意的话后,破坏性明显比往年减少

然而,这毕竟像是一次仇恨大展示,甚为触目惊心。若该小学的家长不知情,恐怕真会因此而怀疑:这6年来,爱若掌上明珠的孩子,究竟在校园里受到了什么样的天大冤屈。

诚然,这是一次心理干预。但即便单纯从心理援助层面而言,这位心理老师做的,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发泄可以有,但并非心理干预的全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彼此感受,都是不同的。心理老师这个时候若要进行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疏导。疏导的意思,是让孩子敞开自己,把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包括甜蜜与悲伤,喜悦与愤怒等等,并得到认可。共情,才是心理疏导的不二路径。如今贴满谩骂,甚至辱及祖宗十八代,这已经不止于宣泄,甚至像一次脏话练习了。我不理解,这竟然是一位心理老师主导的。

我自己的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时,平心而论,也并不是每一天都快快乐乐的。比如,有一次很苦恼,体育课换了一个很喜欢骂人的老师,并且体育老师取消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自由活动的环节。于是孩子们颇为愤愤不平。然而,这也就是一点小小的私愤,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完全可以解决,又何至于达到“老师,我恨你”的地步?

师生之间的矛盾,是永恒存在的。但泛泛而谈显然毫无意义,具体到一所学校,一个班级,这些矛盾的根源何在,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如何化解这些矛盾,这才是我们成年人需要思考的地方。

或许有些地方升学压力甚大,累及小学阶段。或许有些学校存在一些评价制度上的不足,使得孩子们时有挫折之感。也或许有些老师个人素质尚待提高,曾无意中伤害到孩子。这些可能,都是存在的。作为家长,面对加诸于自己孩子身上的不公,确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因为家长必然相信,通过家校的理性沟通,这些不公都是可以得到纠正的。所谓的纠正,其实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我们期望老师能有开放的心态,去真正认识童年这一特殊的阶段。孩子们总是无辜的,在这件事里,尽管表现激烈,我们看到的仍是孩子们面对学校教育的无奈。

因此,心理老师也好,普通的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好,家长的期望是:爱你就像爱自己。需要让孩子们知道,这六年来,尽管有矛盾与误解,但老师与家长一样,一如既往地深爱着他们。说到底,发泄是简单的,而共情则是不容易的;仇恨只有一念之间,而爱却需要不断呵护。因为,仇恨更接近于一种初级的应激反应,爱才是更深广更复杂的高级体验。作为心理老师,自应对这一点有更深切的认识。

李杰老师的《童年美术馆》一书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三个小女孩,她们创造了一个国家,叫“嘎嘎国”,后来由此汇集了更多小朋友的创意,这个“国家”有了一所学校叫“霍嘎尔学校”,这个学校的毕业的必经之路竟然是“跳楼”。他们画了一张霍嘎尔学校,学校的外立面是没有窗户的墙,墙上是一张鸭子的大脸,每一层楼都设置了一处跳板,孩子们戏称“跳楼台”,在他们的构想中嘎嘎国的学生是通过“跳楼”的方式毕业的。在霍嘎尔学校,毕业跳楼不会死,但是你会掉到清澈的湖水里,这水有一种特殊的功效,跳进水里之后,你曾经对学校和教育的所有抱怨和负能量,都会被这个水吸收掉,当你离开学校面对下一段人生的时候会变得非常轻松快乐。

教育自有其超越性的价值。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是因为相信,透过教育,我们告别野蛮,走向文明;透过教育,我们战胜冷漠,获得温情;也透过教育,我们消除仇恨,学习博爱。而小学阶段,爱的教育尤其重要。需知,在仇恨中长大的,他对世界的基本基本判断也是冷酷,而一直沐浴着爱的柔光者,其自身也将放射爱的光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