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老师心育 | 你希望孩子“永远听话”吗?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为何家会伤人》阅读笔记

遇到过很多家长,向我询问:怎么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像小时候那么 听话了?


我通常会反问:你希望孩子一直都听话吗?


很多家长都会陷入思考。


这的确是个问题。


难道我们真的希望孩子很听话吗?

当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力量弱小,能力有限,自然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这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听话,家长也很有控制感。

但当孩子到了三岁左右,会自己行走、会自己说话,凡事都要尝试,都要问个究竟,每每这个时候,家长都开始感到孩子不太听话了。

其实,这是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意识。

到青春期,孩子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像成人一样,力量也变得强大起来,孩子会有第二个独立期。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

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接。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喜欢好孩子的。


而所谓的好孩子,就是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


这样一来,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会觉得不是为自己而活,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是父母策略的,控制的。


而到青春期,孩子有力量独立的时候,就想反抗,用各种言行、装束、思想来表达自己,试图挣脱父母的束缚。

这样,在父母等人看来,是孩子不听话了,叛逆了! 而这种叛逆,是一种自我独立性的表现,是人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行为。


因为,他想要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想在成为自己。

青春期的“叛逆”,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而这时候,父母仍旧想让孩子听话,打压孩子的意志,否定孩子的言行,觉得孩子是叛逆少年,非要与孩子争个输赢,就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会离父母越来越远,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没有一点益处。

控制欲过强的父母培养的孩子,过于听话,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这样的话,这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

叛逆期推迟
缺乏生命力

我接过一个咨询个案:


妈妈是教师,孩子林从小由妈妈一手带大,小学阶段也在妈妈的学校上学。


林的成绩一直不错,妈妈也以他为傲。


从五年级开始,妈妈开始都林的班级。


林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是妈妈的好孩子。


但到了初中,林由于成绩优异,转到县城的重点中学读书。


离开了妈妈的管教,林开始接触学校里的“问题少年”。


抽烟、喝酒、爬墙外出上网……


林的妈妈一个学期被班级叫到学校六七次。


当林坐在咨询室时,显得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妈妈哭诉:林从小就听话,怎么到了初中就不懂事了呢?


妈妈说了一件事:周末林回家,小学的老同学找他玩,他们想一起去理发。


妈妈知道这些孩子中,有两个已辍学回家,生怕林跟着学坏,就不让林去。


林觉得好不容易与老同学相聚,就是去理发,非要去。


两人就当着孩子们的面吵了起来。


妈妈哭着不让林走,林还是跟着老同学出去了。


当天晚上,林也没有回家,住在同学家,临睡前还借同学的手机给妈妈发了条短信:妈妈,我不回家睡觉了,你放心,半夜别着凉了。


妈妈说这件事时,表情仍是悲哀的。


我给妈妈解释道:这是孩子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是独立意识生成的表现,要允许才能让孩子成长成人呀!


做教师的妈妈仍是一脸有不解:孩子独立了,想干啥就干啥,学坏了怎么办?


我反问:孩子从小知道自己选择好坏吗?你训练过他这样的能力吗?


妈妈低头陷入了深思。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第三,要知道,青春期前,父母就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而进入青春期,孩子会重新崇拜新偶像,父母要接受这种失落感。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的强烈叛逆行为,大动干戈,要理解行为背后 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太厉害了。

第五,父母要感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只有走进孩子内心,允许孩子的独立,放手宽容,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支持,才能最终让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听话”变得独立,从懵懂无知到独立自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