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春,陕西华县,村民老殷正在给鸡喂食。忽然,一向喜欢争抢吃食的鸡群在得到投喂后居然纷纷避开,且不断发出一种“吇吇”的怪叫。等老殷走近察看后脸色大变,并惊颤道:“难道那婆娘说的是真的?” 事情还要从3天前说起! 那天,老殷正在门前地里犁地。忽然,只听媳妇在院子里大叫了一声,紧接着,一只歪着脑袋的老母鸡扑腾着跑出了院子,并朝着老殷的方向飞来。 烙印媳妇则跟在后面一边指着那只老母鸡,一边冲老殷喊道:“愣着干啥?还不快抓住它,万一跑了就麻烦了!” 原来,当时老殷的媳妇总觉得老殷那段时间不得劲,正好马上又到了农忙,需要他出力的地方还很多,于是,她打算宰只鸡给自家男人补补。 “老母鸡啊老母鸡,老殷靠你了!”老殷媳妇嘴里振振有词。 说来也怪,那只鸡好像听懂了她的话,竟然趴着不动。可当老殷媳妇给鸡抹了脖子,将鸡头折进翅膀里,并晾在一边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一开始,那只老母鸡还纹丝未动,眼看没了生命征兆,可这时,由于老殷媳妇心里很美,便哼起了歌儿。说时迟那时快,躺在石磨上的那只老母鸡突然“复苏”,扑腾着翅膀朝园门外飞去。 老殷媳妇惊呆了,吓得大叫一声,她想不通,一只被抹了脖子的鸡为什么还能飞? 待老殷媳妇追到园门外时,正好看见了老殷,她急忙招呼男人帮忙捉鸡,因为她打小就听母亲说过,被抹了脖子的鸡如果跑掉了那就麻烦大了。 老殷得到“指令”后就要去追,可没跑几步就发现那只被抹了脖子的鸡降落到地垄一端并发出一阵嘶哑的怪叫声,且不断地用头撞地,片刻后轰然倒下,再也没了动静。 这把一旁的老殷夫妇俩给吓坏了,他们喂了半辈子家禽,这种怪事还是头一次遇到。 老殷赶紧过去提起了那只鸡,正准备走时,却发现刚才老母鸡以头抢地的沙土上竟多出了一个奇怪“疙瘩”。 老殷凑近一看,发现这“疙瘩”造型极其古怪,很像一只鸡仔,但背部却有一个大凹陷,仿佛是用来盛放东西的存在。 老殷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便随手捡起揣进了兜里,随后提着老母鸡回了家。 “今天喝了鸡汤,感觉怎样?”晚上,老殷媳妇满怀期待地问老殷。 而老殷突然记起来白天捡到的那只“鸡仔”,一把推开媳妇爬下了床,从裤带里翻出了那个“疙瘩”,并将它拿到了媳妇面前。 “呀!这是什么,怎么这么丑?”老殷媳妇急忙裹紧了被子。 老殷见媳妇吓得跟个小媳妇似的,瞬间乐了,说这是在白天老母鸡落地的地方捡到的。 老殷媳妇觉得晦气,担心留在身边会出事,便劝老殷扔掉,可老殷很是不舍,表示院里那个鸡食盆破烂不堪,干脆用这个替代它好了,老殷媳妇拗不过便同意了。 不料,到了第3天早上,当老殷在院子里喂鸡时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我就说让你扔了吧,你不听,看把那些鸡吓的。”进屋后老殷将情况汇报给了媳妇,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一通埋怨。 老殷不服气,表示只不过是鸡群还没习惯,过些时日定会恢复往日吃食的模样,言外之意:就是不扔,并且还要继续用。 “干啥啥不行,抬杠第一名。”老殷媳妇说罢用被子捂着头哭了起来。 老殷见媳妇这么一说,似乎听懂了什么,表示行不行等着瞧。 果然,又过了2天,鸡群不再惧怕那只“鸡仔”杯了,依旧争着、抢着去吃屎。老殷媳妇见此终究也不再说什么了。 一年后的一天,适逢文物普查,专家们纷纷下乡“淘宝”,一位文保专家刚好经过老殷家门前,想进去讨碗水喝。 就在老殷热情地招待着这位专家时,专家的注意力突然被集群中的那只鸡食杯吸引住了。他急忙将鸡群驱赶走了,并小心翼翼从地上捧起了那只鸡食杯,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兴奋,越看越舍不得放手。 “这东西有什么问题吗?”老殷挠头问道。 “你怎么可以用它来喂鸡呢?这是文物,要上交给国家,放这里不合适。”专家佯装愤怒道,随即拿出了自己的证件,同时又问了杯子的来历。 老殷不敢得罪领导,只得将事情的经过和盘托出了,随后表示,只要上面需要,随时拿走。 这时,老殷媳妇从内房走了出来,表示杯子是祖传的,专家没有理由就这样拿走。见此,专家开口了:“我没看错的话,这杯子可是数千年前的物件,你确定是祖传的?” 一句话让老殷媳妇哑口无言。就这样,专家将那杯子带走了。 经鉴定,老殷发现的这只杯子系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3000年)遗址中的珍贵文物,材质为陶制,并非一般盛具,乃一种礼器。鉴于此,考古专家们将其命名为“陶鹰鼎”。 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形状酷似一只机警的老鹰,只不过躯体有点肥壮,但眼神却犀利有神,鹰喙宽大结实,鹰脚健壮有力,虽然背部被掏空,但整个站姿却如千金之鼎,稳如泰山。 考虑到文物的珍贵性,专家们很快便给老殷家送去了一封表扬信,随信还带去了10元钱的奖励。 如今,这件陶鹰鼎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有见过的朋友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