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愚公移山》说经典的意义 唐建新 在十年前,一位老师说《愚公移山》不应该进入教材,因为愚公老了应该学会做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而不应该再去折腾儿子孙子为老不尊云云。 我当时就给与了反驳,我说不应该用今天的世俗的观念来解读文化文学经典,愚公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当我们面临困难时能够从愚公身上吸取精神力量。 最近,又有人提出《愚公移山》不应该入选教材,其理由是破坏生态环境,脱离生活基础(九十岁了才想起移山),绝对不应该因为毛泽东提到过就去敬重这一篇文章,不应该继续传播“人定胜天”的错误思想。 当然,我国古代典籍中优秀作品很多,可以选作教材的篇章浩如烟海。但是,以上观点是不应该成立的,是对经典的误读。 与此类似的还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为什么千百年来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绵延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人们并不会出于世俗的功利的当下的标准去批判去抵制,而是从纯文学纯文化的角度去吸纳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符号。 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所有的名著经典都要去重新定义重新折腾一番。《荷花淀》所表现的民族气节抗日气概进入不了自己的视野,带领学生居然从性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对一百多年的志士仁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取得民族独立结束军阀混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去引导学生从阴阳八卦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经典经历了时间空间的洗礼,经受了人们长时间甚至千百年的认同,很多内容已经凝固成了一种精神的符号,内化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去与时间对抗,与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对抗,极其庸俗地使用非经典的眼光吹毛求疵,寻找与自己的生活化理解不同的地方,以此来打倒经典,重新组织起自己的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的怪异阅读感悟来。 作为一位文化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对经典应该怀有敬畏之心。首先是阅读进去,寻求其文化的符号价值,寻找其精神的原生力量。不应该在所谓的批判质疑中,还没有读进去就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比千百年来的所有人都聪明,都能够带领学生批判,这是非常浮躁的恶劣文风。很多成为定式的成为意象的成为文学符号的内容,是不应该受到羞辱的,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文化,留给我么的美好情感以及炽热的理想。 就像我们今天的诗歌意象已经不再使用折柳、不再使用春蚕、蜡炬、衔草等,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使用世俗的当下的小聪明一般的可怜心思去批判古人的不环保、不卫生、不理性等,使自己成为文学阅读中标新立异的小人,文化断裂的帮手,成为误导学生贻害子孙的罪人。 2012-5-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