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理中丸——外感坏病,胁痛,黄疸病,肝炎,吐蛔肠梗阻,

 谷山居士 2022-08-03 发布于上海

Image

105外感坏证——董正平医案

阳虚外感屡用发汗后的坏证

7年前的夏天,某日,好友邀我前去会诊一位病人。

这是一位36岁的女性,当时虽值盛夏,却见她面颊略带青色,身上穿着厚外套,时时咳嗽数声,吐出稀白无色的痰涎。好友说,病人1周前出现受寒感冒的症状,首诊给她开的是麻黄汤,喝了2副,症状减轻不明显,又新增了咳嗽咯痰等症,就给她开了3副小青龙汤。患者服药后,咳痰并不减轻,怕冷却进一步加重。今天请我会诊,就是想商量一下,是否还需要发汗解表。

我见病人舌淡脉弱,又得知其极度疲乏,大便稀溏,每日3次,口中极淡,饮食乏味。就提出自己的看法:病人里虚寒证已经非常明显,目前不适于再行发汗,应当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温中补虚。好友认同我的看法,处方如下:制附子8g,红参15g(另炖,兑入),白术15g,干姜15g,炙甘草10g。患者服药2剂,诸病若失。《经方浅悟

106胁痛——周道红医案

李某,女,31岁,右胁隐痛不适2年余,每于心情舒畅时缓解,郁闷不乐时加重,伴食欲不振,饮食不化,长期便溏,稍食油腻则腹泻腹痛,口淡,时泛清涎。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黄疸指数6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0单位,硫酸锌浊度14单位。HBsAg、抗HBe、抗HBe三项阳性。诊见面色萎黄,舌胖淡嫩,苔薄腻水滑脉左关弦细而右关沉细无力,余脉细缓。肝脾均未扪及。证属脾阳不振,土虚木乘,予理中汤合四逆散加味:

党参20克,苍术、白术、茯苓各12克,干姜、柴胡、白芍各10克,炒枳壳5克,生三仙各12克,虎杖20克,炙甘草5克。连服10剂后胁痛、泛恶解除,大便转实,饮食、精神好转。遂以上方加白花蛇舌草、板蓝根、郁金、丹参、益智仁,囊和为丸,续服1月后复查,面色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均佳,各项检验结果正常。

追访1年余,未见复发。《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本案典型。理中是轴,四逆散是轮。二方合用,升降枢轴之理。

107黄疸肝脾病——沈敏男医案

张某某,男,59岁,于19761125日诊治。患者从小生长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年幼发现脾肿大,曾有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血吸虫病治疗史。面目黄染发现半月,精神不佳,胃纳少,大便溏,小便略黄,舌质淡紫苔薄腻,脉小涩。检查:慢性病容,苍老,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发现,肝未及,脾肿三级,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腹壁静脉可见,肝功能:黄疸指数30单位,硫酸锌浊度17单位,血清白蛋白2.05克,球蛋白3.65克,谷一丙酶正常,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巨脾、肝功能不良之黄疸。此属中焦虚寒兼有瘀滞之虚黄。自拟丹茵理中汤加减治之:

党参、炒白术各10克,干姜5克,丹参30克,绵茵陈15克。

5剂后,黄疸稍退,诸恙略减,续服前方半月,黄疸退尽,症状消失,肝功能:黄疸指数8单位,硫酸锌浊度15单位,血清白蛋白3.25克,球蛋白3.20克,谷一丙酶正常。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1,(4):24]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Image

108慢性肝炎——周道红医案

高某,女,40岁,脘胀连胁、肠鸣腹痛2年,伴食难消化,时欲呕恶,便溏不爽,时带粘液。谷丙转氨酶120单位,黄疸指数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硫酸锌浊度14单位,HBSAg、抗HBe、抗HBc 三项阳性。诊见舌稍红,苔右半黄厚而左半白少,脉细滑稍数,左关微带弦象。肝脾均未扪及。证属脾虚邪陷,寒热夹杂,于连理汤合四逆散加味:

黄连5克,黄芩10克,干姜5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各12克,柴胡、炒枳壳各10克,郁金15克,生三仙各12克,炙甘草5克。

连服10剂,腹胀、肠鸣、腹痛、呕恶明显缓解,饮食增加,大便转实。再以上方为基础,热偏重时加陈、板蓝根各20克,寒偏重时加干姜至10克,或再加制附片5~10克(先煎),续服20剂后复查,诸证皆除,精神、食欲旺盛,大便正常。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HBsAg转阴,抗HBs出现。随访1年,未见复发。《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脾胃胀满,则碍左右升降之路,则两胁滞气,所以胁痛。

109虫积腹痛——李培生医案

程某某,女,10岁,初诊代诉:近值暑月,因食瓜果过多,又兼露宿感寒,遂患恶冷发烧吐泻腹痛之候,经服十滴藿香正气散等成药,发烧已退.吐泻已止,惟腹部时痛,近两天又连发腹痛几至不可忍耐,并吐蛔一条,服驱蛔药无效,请为诊治,愚视其面部有花斑,舌苔灰白、脉缓,惟腹痛甚时则脉甚数,断为中虚脏寒兼有虫积之证。当用温中安法。方用理中汤加乌梅、川椒,并加入少量川连,药煎好后,频服。此药服完二剂后.腹痛减轻,诸证皆减,越数日粪便中排出蛔虫多条,而病全愈。(李培生.谈理中汤(丸)之主证、方义与临床应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2):23《名医经方验案》

110吐蛔肠梗阻——王玉玲医案

李某,女,64岁。1959年8月5日入院。自诉:本月二日晚间乘凉,突觉腹痛,至夜愈痛愈烈,呕吐不已,迄今三日三夜,疼烦不寐。西医诊断为肠梗阻,导便无效。

现症:腹痛阵发,非常剧烈,水入即吐,先后吐出蛔虫十余条。胸脘殊觉闷窒,不能食,口不渴,时时呃逆,汗出,肢冷,目微凹陷,大便不通,浊气不行,左腹部有硬梗三块可见,按之痛……体温无异常。患者呻吟不已,呼吸微粗,神疲,额微赤。舌苔灰白厚腻,脉象沉微弦。过去病史:有“游肠气”,发则下坠疼痛,休息即止。诊断:肠梗阻。

治法:以温通为主。方用安蛔汤与大黄附子汤合剂。处方:潞党参9克干姜6克甘草2.4克川椒(杵)6克乌梅肉(焙)6克白术6克附子9克大黄12克浓煎,分温二服中药后,均呕吐尽净,并吐蛔虫五、六条,药液不能容留,未见效果。病家焦虑,急要求设法。即用原方加川黄连1.5克同煎,嘱其分数次缓服,以免吐逆。晚间依法服药,即未呕吐。夜半即频转矢气,得下大便二次,均秽便挟水。下后腹痛大减,亦能安眠二、三小时,至次晨即能饮米汤,呕止,呃停,自觉精神渐振,但腹部仍觉微痛,气未和也,用前方减去下药,加入调气之品而安。王玉玲:中医治疗肠梗阻病例的探讨,江苏中医1:33,1960《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这个目眶凹陷,很多医案都有,几乎成了理中汤的典型症状。

Image

111足热难忍——孙纪峰医案

徐某某,男性,78岁,主诉:双足发热30余年,于2013514日初诊。现病史:30余年来自觉双足发热难忍,尤如焚烧,夜间睡觉,双足一定要伸出被窝外才能舒服,三九寒冬也是如此。去外院诊治,考虑不宁腿综合征,遍服中西药物,无明显效果。

刻下:双足热难忍,晚上双足必伸出被外方稍舒,无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舌淡红,苔剥润,脉浮弦滑无力。中医诊断:足热。六经辨证分析:舌淡红,苔剥润,脉浮弦滑无力,为阴病。六经辨证:太阴病。处方:附子理中汤。

制附片18党参18生白术20干姜24炙甘草18白蔻仁15砂仁15陈皮18半夏24茯苓304剂)

4剂服完,双足发热明显减轻,夜间睡觉双足可不整夜伸出被窝,舌脉同前;原方附子增加至24,再予以4剂,4剂服完,双足发热再度减轻,夜间睡觉可不伸出被外,舌脉同前;原方附子增至30、干姜增加至30,再予4剂,4剂服完,症状消失而愈。

按:不宁腿综合征,指小腿深部于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通过运动、按摩可暂时缓解的一种综合征。此征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不佳,如本患者症状持续30年,中西医遍治无效。从患者临床症状分析,表现为局部(足)的发热感,而舌脉确是虚寒证的表现,类似于戴阳证,体内阴寒盛,把阳气格于外,只是一个热象表现在面部,一个热象表现在下肢,病机是相同的,这在古代称为阴火证、相火离位。如果把阴火假热辨为真热,采用清热泻火法治疗,可能收效于一时,但会使体内阳气受损,阴寒加剧,病情恶化。故笔者辨为大阴病,选用附子理中汤,温中下二焦的阳气,祛体内之寒邪,砂、蔻、夏、苓开通中焦,使浮阳收纳于下焦归根;因辨证准确,30年痼疾12剂汤药即解除。《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

112脚热——闫云科医案

弓某,男,67岁。左足发热半年矣,晚上尤甚,感觉如火炙烤,血脉贲张,难入梦乡,持续三四小时,其热方减。据云滋阴退热药已多服,效果不显。望其足,肤色如常,不红不肿。身躯佝偻,步履蹉跌,头秃齿缺,神情黯淡,舌质淡,苔薄白,一副不足之象。询知胃纳可,大便调,口干渴,小便频。糖尿病、高血压多年,服寿比山、二甲双胍、格列本脲降压降糖。刻下血压114/90mmHg,血糖空腹9.1mmol/L,餐后13.1mmol/L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腹软无压痛,摸其足,并不灼热。

脉证分析,发热源于消渴也。以渴为主者上消也,乃肺胃热盛、气阴损伤,遵上消白虎中承气之治,拟白虎加人参汤加味,以清热益气:

石膏60g知母15g甘草10g党参15g竹叶10g丹皮15g地骨皮30g三剂

二诊:热益剧,不仅夜晚热,白昼亦热。探析发热、口渴,非火热即阴虚,药后益甚者,辨证谬误也。再三查找,未获蛛丝马迹。窃思,病本于阴阳,非此即彼,与温阳剂试之,一如《伤寒论》209214条之法小试侦察。拟甘温除热法:党参15克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黄芪30g一剂

三诊:药后腹痛,泄泻三次自止。热不减,亦未增。寒凉不泻温热泻者,昭示阳气启动,枢机斡旋也。阳气固非一剂可复,热未盛亦知更服无妨。原方加附子10g

四诊:上方已服八剂,发热明显减轻,约十分钟自解。获效不易,嘱守方续服,直至痊愈。《经方躬行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