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二舅”教给我们的事

 滚滚睡着了 2022-08-03 发布于山东

▶▶眼下刷屏的那位生活在山村“二舅”带给大家震撼和感动,在文学的记忆里,“二舅”这样这样的“俗世奇人”还有不少,鲜活而生动。

▶▶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舅甥”之间的故事,毕竟三五十年前倒数上去,曾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但凡中国人谁还没有个舅舅?

▶▶在走红的这位“二舅”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下另一个舅舅——王小波,怎样成功治愈了玩摇滚的外甥的精神内耗。

01

像“二舅”一样的俗世奇人

一周以来,一段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的残疾“二舅”生活在乡村,却有着别样的不屈与乐观。

“二舅”的故事,让人想起汪曾祺、冯骥才或林斤澜、邓友梅笔下的那些“俗世奇人”,虽然都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却又创造了属于普通人的传奇。

在视频还没有成为今天这样流行的传播方式的时候,这些作家们塑造、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至今还留在我们的文学记忆里。

冯骥才先后于2008年和2015年出版《俗世奇人》和《俗世奇人2》两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俗世奇人》还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跟眼下正走红的这段视频一样,冯骥才塑造人物的手法也是轻松幽默,文字精短、半文半白,颇有“捧逗哏”的津味色彩。作者以社会背景写人、以时代风貌写人,其中有不少跟“二舅”类似的形象,像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他们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他们对手艺讲究,对事业执着,对生活认真。

就拿《刷子李》来说: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技艺高超。他的规矩是只要身上的黑衣黑裤黑鞋有白点,就白刷不要钱。一天,新来的徒弟曹小三第一次跟师傅到英租界洋房刷浆。对师傅的神技半信半疑的曹小三看师傅悠然地刷浆,最关心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刷子李每刷完一面墙,就要坐下抽烟喝茶。曹小三也就趁机用眼睛搜索师傅的全身。前几次,曹小三都没有搜索到白点,直到师傅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竟然发现师傅黑裤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徒弟以为师傅这回露馅了,没想到那白点是刚才抽烟时不小心被烟灰烧破的一个小洞。

汪曾祺也善于写民间乡土小人物的真善美,有着独特况味以及浓郁文化气息。汪曾祺同样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点的手艺人,《异秉》中的王二,《戴车匠》中的中的戴车匠,《兽医》中的姚有多,《鸡鸭名家》里赶鸭子的余老五和陆长庚,乡村郎中陈小手……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之中,化平淡为神奇,更立起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果“二舅”的视频令你感动,其实不妨回头读这一篇篇文章,能感受到更多生活趣味和现实人生,甚至感受到更多文化韵味、百态温情,也会生发更多感悟与思考。

“二舅”视频走红后,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跟帖,介绍自己的三伯、二叔乃至父亲,其实都是“二舅”这样颇有一技之长、乐于助人又一生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这也提醒我们,其实身边有很多感动,有很多不屈、奋斗和乐观,只是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02

甥舅故事一箩筐

“甥舅关系”在中国格外独特与重要。很多地方都有类似“舅舅的棍子,打了白打”的俗语,所谓“外甥随舅”“娘亲舅大”,意味着“甥舅”几乎是除了父母子女之外最亲近的关系。

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独生子女通常很少,一个客观结果就是大部分人都有姑舅叔姨,如果舅舅和外甥赶巧了都是名人,就留下了很多故事。大部分舅舅提携教育外甥,也有的舅舅没那么好。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对甥舅,恐怕要数卫青和霍去病这二位。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一生七次出击匈奴,“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战功赫赫;霍去病是卫青二姐卫少儿的儿子,十八岁就随舅舅出兵作战,后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舅舅卫青同掌军政。这一对甥舅堪称史上最能打的甥舅,想必不会有争议。

 偶像版“上阵舅甥兵”

历史课本版——实际上霍去病死的时候才24岁

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和唐朝开国大将李靖,也是一对武将甥舅组合——舅舅和外甥分别是两个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难有后来者!韩擒虎就是俘虏后主陈叔宝的那位,所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李靖则是大唐战神,据称一生无败绩。韩擒虎既是李靖的舅舅也是李靖的师父,亲自传授了外甥武艺。

做到“甥舅之好”不只是普通人,大到国家之间也是这样。《左传》中就载:"凡君即位,好舅甥,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

大意是说,国君即位,要通好甥舅之国、完成婚姻大事、娶元妃以襄助祭祀,做到这三点才算是孝。

拉萨大昭寺前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其实叫做“甥舅会盟碑”。唐朝自从太宗以来,一直与吐蕃和亲。823年,唐蕃双方都遇到了内外交困的矛盾,急需稳定对外关系,所以举行会盟。这次盟誓以后,二者之间的纠纷基本结束。

    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

元朝与高丽之间也有长达百年的“舅甥之好”。从至元十一年高丽世子王愖迎娶忽必烈之女开始,元朝共有七位公主嫁给高丽国王,基本上与元朝相始终,双方往来书信中多次用“舅甥之好”来表述友好关系。

舅舅通常都会对外甥很好,但也有例外。

笔记《大唐新语》及《唐才子传》《刘宾客嘉话录》等多种史料中,都记载了一桩公案:

680年,诗人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名为《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他对此诗颇为得意,就拿去向舅舅宋之问“显摆”。宋之问也是位有名的诗人,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名句。宋之问看到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心生嫉妒,欲据为己有,但刘希夷没有答应,“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不到三十岁的刘希夷就这样丧了命。也由此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现象:这首诗既收录在刘希夷名下,也收录在宋之问名下。

虽然也有人对此事提出怀疑,但后人基本采信了这一说法。《全唐诗》在介绍刘希夷时,说他“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只含糊其辞地补充了一句:“或云:宋之问害希夷”。

03

另一个“舅舅治愈外甥”的故事

王小波在《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中,写了自己怎样劝说外甥放弃“摇滚青年”而转为软件设计师的经过。

王小波与外甥姚勇

王小波说,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但在大学里一心玩音乐,还想毕业后以摇滚音乐为生。不要说他父母觉得灾祸临门,连自己这个舅舅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为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除非他学会喝风屙烟的本领。

于是王小波觉得要负起责任、劝外甥别做摇滚乐手,应该按他所学的专业去做电气工程师。

王小波说: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蛮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外甥说: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

王小波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外甥是个聪明孩子,马上就明白了,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这个外甥就是姚勇,校园摇滚乐队“泡沫”和“黑铁时代”的创始人之一,水木年华原成员,1998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并留系从事软件开发工作,2005年组建北京永航科技有限公司。

在王小波去世二十四周年的时候,姚勇本人在知乎上谈到了这篇文章,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了回应:

“王小波的言传开导让一个摇滚青年明白如果想在现实社会中活得体面,需要作什么取舍。我虽没有像王小波劝导的一样毕业以后进大公司挣大钱。不过归根结底听了劝告,没有把摇滚之路当成未来的职业。但创业维艰,从零到一的过程中吃的苦头,比去任何大公司打工要不堪回首得多。”

姚勇说,到了四、五十岁,每个人其实都实现了自己潜意识最想实现的目标。只不过很多人一直没搞清自己内心是怎么想的,从而人生效率受到影响。

无论姚勇还是up主衣戈猜想,抑或无数平凡的你我,都无法真正感受、也无从去评价“舅舅们”的一生。我们要努力做到的,只是尽量认清自己、认清时代与环境,像王小波为外甥揭示的:“人应该如何在事业,爱好,物质与精神追求上进行平衡。以及何为勇敢的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