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王开讲——第十五讲 中国文化“东源说”(上)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老王。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东源说”》。因为这一讲的内容比较多,所以仍然分为上、下两篇。先讲上篇。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学者那里曾流行过中国文化“西来说”。瑞典学者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来源于中亚的安诺和特里波列彩陶,但经过李济、徐旭生等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其说已不攻自破。连安特生本人后来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上世纪80年代,老王的祖师爷、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根据已知的数以万计的遗址和数十种考古学文化,将全国的考古学文化归纳为六大区系,即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认为“这六个地区都曾起到民族文化大熔炉的作用”,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满天星斗”。经过进一步地探索各区之间的关系,苏秉琦先生发现,各大文化区系在大致同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发生组合与重组,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老王的恩师严文明先生则把这种“多元一体”形象地比喻为“重瓣花朵”,中原文化相当于“花心”,四面八方的文化相当于多重“花瓣”,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催生了“最早的中国”。

虽然这种“多元说”是对“西来说”的反拨,但与实际情况仍有出入。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特别是浙江余姚地区发现的大型祭坛及墓葬,使我对中国文化的起源产生了新的认识。老王以为,中国史前主流文化既不是“西来”,也不是“多元”,而是“东源”,即自中国的东部传播和发展起来的(当然,老王所说的“东部”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老王的主要依据是:

1)“众帝之台”在东部
在前面,老王考证了帝尧、帝喾、帝丹朱台(也就是“三天子之都山”)是禹平定共工之臣相柳后所建,而帝尧(即颛顼、高阳、高唐、陶唐、炎帝)、帝喾(即高辛、太皞、帝俊、帝舜、夔、蚩尤)和丹朱(即韩流、驩兜、驩头)几乎已占据了中国远古文化的主导地位。颛顼(尧、炎帝)的仰韶文化、太昊(帝喾、帝俊、舜、夔、蚩尤)的大汶口文化、伏羲(黄帝、禹)的马家浜文化,加上祝融(重)的凌家滩类文化遗存、九黎(祝融黎、伯陵)的良渚文化、苗民的薛家岗文化等,在时间上早,在文化的发达程度上高,而且都位于中国的东部。他们后裔众多,贡献卓著,理应得到人们的景仰和传诵。因此,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当然在中国的东部。而“三天子之都山”由福建到浙江再到安徽,也恰恰反映了文化的传播路线。

2)昆仑山的原型在东部
无论是《西山经》的“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还是《海内西经》中的“海内昆仑虚......百神所在”,还是《大荒西经》中的“昆仑丘......这座山万物尽有”,都有着十分浓厚的神话氛围,而《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岐舌国)东,虚的形状是四方形的”,“羿与凿齿在寿华之野大战,在昆仑虚的东面。”《海内北经》“(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的北面。”《海内东经》“西胡白玉山在大夏国的东面,苍梧山在白玉山的西南面,都在沙漠西面,昆仑虚的东南面”,可知昆仑山不止一处,因此老王认为,昆仑山的原型应是众帝的葬所。

《海内北经》说:“昆仑虚的南面,有汜林方圆三百里。”

《海外南经》说:“(狄山)它的范林方圆三百里。”

汜林就是范林,可知狄山就是昆仑虚。

《海外南经》说:“狄山,帝尧埋葬在南面,帝喾埋在北面。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都埋葬在这里。又叫汤山。又说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视肉、虖交。”

《大荒南经》说:“帝尧、帝喾、帝舜埋葬在岳山。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

因此,岳山就是狄山(汤山)。

《海外东经》说:“差丘,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柤、甘华,百果生长在这里,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又叫嗟丘。又说百果生长在这里,在尧葬地的东面。”

《海外北经》说:“务隅山,帝颛顼埋葬在南面,它的九位嫔妃埋葬在北面。又说:有熊、罴、文虎、离朱、(丘鸟)久、视肉。”

《海内东经》说:“汉水从鲋鱼山流出,帝颛顼埋葬在南面,它的九位嫔妃埋葬在北面,四条蛇护卫着它。”

《大荒北经》说:“东北海的外面,大荒中,河水间,有附禺山,帝颛顼与它的九位嫔妃埋葬在这里。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璧,都出自卫于山。丘方圆三百里,丘南有帝俊竹林,大竹可以作船......丘西有沈渊,是颛顼沐浴的地方。”

务隅山、鲋鱼山、附禺山,都是符禺山,在《西次首经》华山附近。

《大荒南经》说:“赤水的东面,有苍梧之野,舜和叔均的葬地。”

《海外南经》说:“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海内经》说:“西南黑水间,有都广之野,后稷埋葬在那里。那座城方圆三百里,大概是天下的中心,出素女的地方。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然生长,冬夏弹琴。鸾鸟自由地歌唱,凤鸟自由地舞蹈,灵寿木的果实和花朵,各种草木聚集的地方。有各种野兽,成群相处。有种草,冬夏不死。”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狄山(汤山、岳山)、务隅山(鲋鱼山、附禺山、符禺山),还是苍梧之野、都广之野,只要是众帝的葬所,就“百果所生(在)”、“百谷自生”、“爰有百兽”,与昆仑之丘“万物尽有”相同,因此,我认定“昆仑山”就是“众帝葬所”,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因为《尔雅·释地》说:“三成为昆仑丘”。

《史记·封禅书》说:“济南人公玉带献上黄帝时的明堂图,明堂中有一间大殿,四面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进入,命名为昆仑,天子从那进入,用来拜祀上帝”。可知明堂也可叫“昆仑”。

而良渚文化遗址福泉山土台就是在崧泽文化墓地上分三层堆筑而成的,最上一层是一处用土块砌成的长方形三级阶梯状祭坛,坛面上还有火烧痕迹。再根据《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有二台,台四方形,在昆仑山的东北面”与《海外北经》“禹杀了相柳,他的血很腥臭,不能种庄稼。禹挖掉血土,三次挖掉三次冒血,只好填土垫成祭祀众帝的高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两条线索,可知昆仑山在众帝之台西南(或南),很可能就是位于余姚西南的茅山(会稽山),也就是禹“大会诸侯”的地方。
《淮南子·地形训》说:“(河水、赤水、弱水、洋水)四条河水,是上帝的神泉,用来调和各种药物,用来滋润万物。昆仑邱,再向上面一倍的距离叫作凉风山,登上它可以不死;再向上面一倍的距离,叫作悬圃,登上它可以通神,能呼风唤雨;再向上面一倍的距离,就是上天了,登上它就成了神仙,叫作太帝的住处。”

这恐怕就是“三成为昆仑丘”的意思。

好,上篇就讲到这儿。下周六晚八点,请大家继续关注“之秀有一说一”,收看“老王开讲”《中国文化“东源说》的下篇。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